古鉤藤

雙子葉植物綱捩花目植物

鉤藤,別名古鉤藤(廣西)白馬連鞍、大葉白葉藤、牛角藤、斷腸草、奶漿藤、個卜汁、牛奶藤(廣西);扣過懷、老鴉嘴、羊嘛、羊排果(廣東);大暗消、半架牛、白漿藤、牛掛脖子藤(雲南)木質藤本。花期3-8月。果期6-12月。

形態特徵


古鉤藤
古鉤藤
木質藤本,具乳汁;莖皮紅褐色有斑點,小枝灰綠色,無毛。葉紙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0-18厘米,寬4.5-7.5厘米,頂端圓形具小尖頭,基部闊楔形,葉面綠色,葉背蒼白色,無毛;側脈近水平橫出,每邊約30條。聚傘花序腋生,比葉為短;花蕾長圓形,頂端尾狀漸尖,旋轉,長約1厘米;花萼裂片闊卵形,長1.5毫米,寬1毫米,無毛,花萼內面基部具10個腺體;花冠黃白色,花冠筒比裂片短,長2毫米,裂片披針形,長7毫米,寬1.5-2毫米,無毛,向右覆蓋;副花冠裂片5,卵圓形,頂端鈍,基部較狹,著生於花冠筒喉部之下;雄蕊著生於花冠筒的中部,離生,背面具長硬毛,腹部粘生在柱頭基部;花粉器匙形,基部的粘盤長圓形,四合花粉藏在載粉器內;子房無毛,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花柱極短,柱頭盤狀五棱,頂端突尖2裂;每心皮有胚珠多個。蓇葖2,叉開成直線,長圓形,長6.5-8厘米,直徑1-2厘米,外果皮具縱條紋,無毛;種子卵圓形,長6毫米,寬3毫米,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種毛長3.5厘米。花期3-8月,果期6-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500米山地疏林中或山谷密林中,攀援樹上。

分佈範圍


古鉤藤
古鉤藤
產於雲南、貴州、廣西和廣東等省區。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和越南等均有分佈。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主要價值


根含有強心甙,具有強心作用。根和果實民間常用於祛風、止鼻血、消水腫及治乳癌;葉外用治瘡毒。莖皮纖維堅韌,常作繩索;種毛作填充物。
藥理作用
1.雲南產白葉藤根中提出的白葉藤甙,可使蛙心停止於收縮狀態,使在位兔心及離體豚鼠心臟收縮力加強、心率減慢,繼而出現心率不整,最後停止於收縮期,豚鼠心電圖觀察表現典型的強心甙作用。最小致死量(鴿法)2.914士0.37mg/kg,與側金盞花甙(Adonidine)2.829士0.023mg/kg接近。24小時后測定其平均蓄積率(鴿)為32.5%,較洋地黃毒甙蓄積性低,但較毒毛旋花子甙G高。
2.同屬植物Cryptolepis sanguinolenta Schlechter中提出的Cryptolepine,靜脈注射後有明顯的降壓作用,主要由於擴張血管所致,此外尚能降低體溫。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舒筋活絡,消腫止痛,解毒。用於腰痛,腹痛,跌打損傷,骨折,癰瘡,癬。
【用法用量】每服1分,研末沖服,或泡酒服。外用適量,搗爛或根、葉研末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各家論述】
文獻
1.《雲南中草藥》:舒筋活絡,消腫鎮痛。
2.《藥學學報》1963,10(9):561]:治水腫。
3.《廣西藥植名錄》:發散,催乳。
醫藥
彝葯】寄生枝治跌打損傷,濕熱癰毒,胃脘疼痛,乳泌不暢,小便短赤,蛇蟲咬傷《哀牢》。阿齊那:根治療跌打損傷,骨折,腰痛,腹痛,水腫,催生,引產《楚彝本草》。業業可起:根、葉治腳軟(或小兒四五歲不會走路) ,產後缺乳,大便燥結不通,乳腺炎無名腫毒,瘡癤拔膿《桂葯編》。阿齊那:根用於催生,引產《彝葯志》。夾諾起:全株用於熱性病中傷津,口渴,肺燥咳嗽,腸胃津枯之大便秘結《滇葯錄》、《滇省志》。【僳僳葯】那簸爪:根治腰痛,腹痛,跌打損傷,骨折,癰瘡《怒江葯》。【壯葯】棵么毫,棵拉磨,鉤突,南滅:功用同彝族《桂葯編》。【仫佬葯】美金:功用同彝族《桂葯編》。【瑤葯】敵蘇:功用同彝族《桂葯編》。【佤葯】約立:全株治療泌尿系統感染,淋巴結核,疔、膿泡瘡《滇葯錄》、《滇省志》。【基諾葯】資奪阿能:藤汁治乳腺炎;葉外治腰痛,腹痛,跌打損傷,骨折,癰瘡,癬《基諾葯》。
根、葉:淡,寒。有毒。活血,消腫,舒筋活絡,鎮痛。用於跌打損傷,骨折,腰痛,腹痛,水腫,癬疥。果實:有強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