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縣師村遺址

歷史遺跡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位於夏縣縣城西南15公里處,距運城鹽湖直線距離約7公里,地處青龍河故道的河曲地帶,包涵仰韶早期、東周和宋金時期三個時期遺存,以仰韶早期遺存為主,是目前發現的運城盆地年代最早、距離鹽湖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之一。遺址以師村為中心,東西長5公里,南北長3公里,總面積為15平方公里,有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

歷史沿革


山西運城盆地位於“以關中(陝西)、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的中部。自1926年李濟先生髮掘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至今,運城盆地成為探索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問題的重要核心區域之一。
聚落遺址是考察古代社會的重要依據。據調查,運城盆地東部發現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共24處,缺少大規模發掘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材料,僅依調查材料很難全面了解運城盆地腹地仰韶早期的文化面貌。
2019至2020年,為了配合吉林大學考古專業本科田野考古實踐教學,探索運城盆地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生業方式、社會發展等問題,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指導下,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夏縣建立了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對山西運城夏縣師村遺址進行了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

文化活動


師村遺址出土了豐富的仰韶早期遺物,年代為棗園文化晚期至東庄類型時期,早於西陰文化,填補了運城盆地腹地仰韶早期文化發現的空白。此前,運城盆地腹地尚未系統發掘過棗園文化至東庄類型遺存。師村遺址發現的仰韶早期遺存為探討運城盆地仰韶早期遺存的分期與年代、文化面貌,仰韶早期遺存向西陰文化的演化過程及其與周邊文化區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遺物以陶器為大宗,按用途可分為陶容器和陶製品,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石器和骨蚌器等。
陶容器的質地可分為泥質和夾砂兩類。泥質數量較多,其中,以泥質紅陶為主,還有部分泥質紅褐陶和黃褐陶。夾砂陶主要有夾砂紅陶和灰褐陶等。器表除素麵外,還有器表施紋和彩陶兩種裝飾方法。器表施有弦紋、繩紋、附加堆紋等。彩陶均為黑彩,主要包括直邊和弧線三角形、直線、圓形、圓點、平行四邊形等基本紋樣,及其組成的複合紋。陶器包括平底、尖底、圜底和三足器等,器類有小口尖底瓶、瓮、缽、壺、碗、盆、罐、鼎等,陶製品有陶紡輪、小口尖底瓶模型等。
石器主要由磨製或打制而成,器類有工具和石製品兩種,工具包括石鋤、石斧、石鑽、石鑿、磨石等,石製品有石球、石珠、石雕蠶蛹、綠松石墜飾等。骨蚌器包括骨簪、骨錐、蚌飾等。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
師村仰韶早期遺存中見有與后岡一期文化相似的鼎足。仰韶早期,后崗一期文化在黃河以北佔據了汾河流域和張家口地區,在晉中地區的上土河遺址中就發現有后崗一期文化遺存。師村遺址發現的鼎足或與后崗一期文化的西進有關。可見,仰韶早期的運城盆地位於黃河流域半坡文化和后崗一期文化的強勢影響形成的漩渦之中,激發了師村遺址土著文化的發展機制,呈現出多元的文化面貌,展現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從而向西陰文化轉化。這成為師村遺址仰韶早期聚落產生的文化背景。

主要景觀


師村遺址是運城盆地仰韶早期的一處重要聚落遺址。遺址共出土仰韶早期灰坑224個、灰溝10條、房址5座、墓葬11座、牆基2道、夯土基址1座。
師村遺址仰韶早期聚落被夯土圍牆(Q1、Q2)環繞,夯土牆有外側有台基(TG4)。
兩座牆基(Q1、Q2)環繞在聚落周圍,形制規整,大部僅存基槽,剖面呈倒梯形。Q1早於Q2,在發掘區域內揭示出的部分方向為北偏西30度、Q1長約46.7米,Q2長約為50.8米。
Q1現存部分寬約1.8米,殘深1.5米,基槽內堆積可分10餘層,土質緻密堅硬,為人工夯打而成。在Q1的部分區域清晰可見約20厘米高於地表的平夯而成的版塊。
Q2位於Q1以南,在發掘區內的部呈分西北-東南走向,Q2西北段有一寬約6米的缺口,或為圍牆的門址所在。
Q2寬約2.8米,距地表深1至3.5米,發掘區內揭露部分長約50米。Q2東段與Q1平行。有趣的是,在發掘區的西南部的一段Q1牆基呈半徑為6米左右的半圓形,被Q2基槽打破,兩牆基槽填土的顏色不同、界限清楚、清晰可辨。
Q2基槽底部的深度不同,最深處距地表深約3.5米,最淺處深約1米。Q2基槽底部呈現出規律的“波浪狀”起伏,基槽深度每隔約10~15米達最深。Q2基槽內填土均經過夯打,夯土最多達30餘層,Q2基槽各段內填土的土質土色存在明顯區別。應是在確定牆基區域后,採用分段施工的辦法開挖基槽,每段中部挖掘最深,每段兩端挖掘最淺,各段的淺端相連構成牆基槽,各段填入不同質地的填土,並逐層夯實。
Q2東、中段與夯土台基(TJ4)相連。夯土基址(TJ4)被仰韶、東周和宋代遺跡疊壓或打破。從已發掘的部分來看,TJ4應為西北依靠Q2東、中段起建的一處建築的基址(圖十二)。基址表面堆積為依次相連、人工夯打而成的夯土塊。夯土塊平面形狀長方形和方形和不規則形等,邊界清晰,應系人工夯築而成。經解剖發現,基址起建的原始地表起伏不平,存在由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凹坑。基址剖面顯示,師村遺址的先民們在原始地表上的凹坑時經過搬運土方、填平坑窪、逐層夯築建成了該基址(TJ4)。

相關事件


2020年,考古人員在山西夏縣師村遺址進行田野考古時,發掘出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雕蠶蛹之一。位於山西省南部的夏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相傳黃帝之妃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文物專家表示,此次發現的石雕蠶蛹意味著早在仰韶早期東庄類型的先民們很可能已掌握了養蠶繅絲的技術,為“嫘祖養蠶”的傳說增添了新的佐證,同時也為絲綢起源與傳播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

獲得榮譽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2021年1月11日,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候選項目名單。
2021年2月,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終評項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