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縣

山西省運城市轄縣

夏縣,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地處山西省西南端、中條山西麓,南接平陸縣,北鄰聞喜縣垣曲縣,西連鹽湖區,東隔黃河與河南澠池縣相望,總面積1352.6平方千米。區劃代碼:140828長途區號:0359郵政編碼:044000

夏縣,古稱安邑,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因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中條山雄居縣東,鳴條崗橫亘縣城之西。夏縣歷史悠久,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和革命遺址共69處,其中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戰爭年代,先後有1258名優秀兒女為國捐軀。解放后,夏縣成為華北第一個畝產百斤皮棉的先進縣;20世紀90年代,節水農業成績突出,被列為全國總理基金節水農業示範縣。

夏縣下轄4個城市社區,11個鄉鎮,171個村委會,652個自然村,總人口36.8萬人,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187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258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61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0.3124億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5.8%、15.5%和48.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6908元。

2021年,夏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夏縣常住人口為287938人。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夏縣,古稱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建制沿革

夏禹分中國為九州。安邑屬冀州,為侯國地。公元前21世紀,夏禹之子啟建都於此。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啟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建安邑"。
周屬晉國地,周成王封叔虞於此。
戰國時期稱安邑。
韓、趙、魏三分晉地后,魏斯治魏,都安邑。
秦稱安邑縣,屬河東郡,為郡治所在地。
漢設安邑縣,縣治在今禹王城。
三國(魏)、晉,因襲舊制,稱安邑縣。
北魏神元年(428年)為北安邑,在安邑南20公里處設南安邑。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縣城遷至北安邑縣城東7.5公里處,更名為夏,為夏縣得名之始,屬秦州河北郡。
北周改屬安邑郡,郡治在今禹王城。隋開皇十六年(496年)置虞州,大業初年廢州,縣隸河東郡。
唐廢河東郡改虞州縣屬。貞觀十七年(643年)改屬絳州。大足元年(701年)改屬陝州,不久復屬絳州。至德之載(756年),更名虞邑。乾元二年(759年)復屬陝州。
宋屬陝州。
金貞祐三年(1215年)屬解州。
元仍襲舊制。
明屬平陽府解州。
清屬直隸解州。
民國初,廢解州,屬河東道;
夏縣
夏縣
民國19年(1930年)撤銷道建制,直屬山西省;
民國26年(1937年)屬運城第七行政區;
民國31年(1942年)成立夏縣抗日民主縣政府;
民國32年(1943年)底,夏縣同蒲鐵路以北地區劃為稷麓抗日民主縣政府;
民國33年(1944年)春,在中條山南河村成立康傑抗日民主縣政府(簡稱康傑縣),姚暹渠以南劃為安夏辦事處,翌年冬撤銷康傑縣、安夏辦事處;
民國35年(1946年)撤銷稷麓縣恢復原建置;屬太岳行政區第三專署管轄;
民國36年(1947年)7月14日解放,建立民主政府;
民國37年(1948年)12月改屬晉綏邊區呂梁區管轄;
民國38年(1949年)夏屬運城專區,同年6月屬晉南專區。
1950年屬運城專區;
1954年屬晉南專署;
1958年10月,夏縣、聞喜及絳縣大部分地區合併為聞喜縣,縣治設在聞喜縣城;
1961年5月復置夏縣;
1970年5月21日屬運城專署。
2000年10月31日,運城撤地建市,夏縣屬運城市。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夏縣退出“省定貧困縣”並向社會公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夏縣位於山西省運城市中偏東南部,南接平陸縣,北鄰聞喜縣、垣曲縣,西連鹽湖區,東隔黃河與河南澠池縣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11°02′-111°41′和北緯34°55′-35°19′,東有中條山,西有稷王山,鳴條崗橫卧其中,山區面積佔到國土總面積的70%。夏縣縣城位於中條山瑤台腳下西2.5公里處,距運城市30公里,距太原市398公里,距北京市917公里。

地質

夏縣境內地層發育較為齊全,由老至新有太古界、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中生界。上第三系和第四系遍及轄區,但厚度不大,厚度較大的主要集中在山下平川地區及邊山台地。夏縣處於運城裂陷邊沿,主要的地質構造為中條山山前大斷裂帶。該斷裂帶主要位於中條山西北坡山腳下,呈向南東凸出的弧形,全長約120km,其演化到新生代時,相對中生代應力方向而反向活動,形成運城新裂陷,晚新生代斷裂活動較為強烈,表現為中條山強烈抬升,運城盆地的強烈下降,沿斷裂還有熱水分佈。轄區海拔在250—1583米之間。

地貌

轄區地貌可分為三大部分:東部山地、中部邊山台地和西部裂陷盆地。地勢東高西低,分為山區、丘陵、平川三個區域。東部山地分佈於縣境內東南部,以中條山為主,呈北東—南西走向,地勢高峻,石多土少,面積為918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69.4%;中部邊山台地分佈於縣境內山地和裂陷盆地之間,多是黃土丘陵,稱峨眉嶺,從南到北,鳴條崗橫貫其中的丘陵面積為130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9.8%;西部裂陷盆地分佈於縣境內北西方向,屬運城盆地。涑水河和青龍河從縣境穿過,流經地帶為平川區,面積為27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0.8%。

水文

總長209公里,總流量1.2億方。其中涑水河流域3294.9萬立方,黃河流域8845萬立方。受地形限制,可分為黃河支流水系、姚暹渠水系和涑水河水系三大水系,共有較大河流27條,其中直接入黃河支流的5條,通過姚暹渠入涑水河的22條。

氣候

夏縣地處暖溫帶,屬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為205天左右,年日照時長為2293.4小時。冬季多呈現乾冷少雪,平均氣溫為-5℃;夏季呈現高溫高濕,平均氣溫25.1℃;秋季往往出現陰雨天氣,平均氣溫13.3℃;春季氣溫極不穩定,空氣較乾燥,平均氣溫12.9℃。夏季降水佔45%,秋季降水佔30%,冬季降水佔5%。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夏縣總耕地面積69.7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34%。其中水澆地3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52%;山區耕地面積130700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8.8%;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2畝。轄區有褐土、草甸土2個土類,7個亞類,22個土屬,61個土種。其中褐土面積佔總面積76.4%,主要分佈在中低山區、丘陵區及前山傾斜平原區,地勢較高,起伏不平,耕層淺,肥力低,土壤熟化度差;草甸土主要分佈在鳴條崗西側的青龍河、涑水河沖積平原區,土壤條件好。

礦藏資源

夏縣地層出露較全,從中部到東南部依次由老到新而分佈,斷裂構造,成礦條件較為良好。已探明20多種礦產,在中部主要有金、銅、鋁、鋅、硅、水晶、磷灰石、大理石等;東南部主要有煤、鐵、鋁礬土、硫鐵及石灰岩、白雲岩等。

生物資源

夏縣
夏縣
動物資源主要有禽類、獸類、兩棲爬行魚類、昆蟲類等。其中禽類共9目21種62個品種;獸類共有6目14科29種:食蟲目蝟科1種,鼬科5種,偶蹄目、豬科1種,鹿科3種,兔形目兔科1種,嚙科1種,嚙齒目、松鼠科4種,鼯鼠科1種,倉鼠科3種,鼠科4種;兩棲、爬行、魚類主要有賽麗須鰍、草魚、青蛙、蟾蜍、蟹、鱉、泥鰍、無蹼壁虎、蛇等;昆蟲類主要有蜜蜂、赤眼蜂、蝗蟲、螞蚱、金龜子、蟋蟀等。
植物資源有藥用植物、纖維植物、單寧植物、澱粉及糖料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觀賞植物等7大類300多種。其中野生藥用植物150多種,主要有連翹、酸棗、黃苓、遠志山茱萸五味子、血倍子等;纖維植物主要有蘆葦、荊條、葛藤、荻等;單寧植物主要有油松白樺、栓皮櫟、遼東櫟等;澱粉及糖料植物主要有櫟果、板栗、槲樹等;果實類主要有梨類、海棠類、山楂類、山桃、黑棗、山葡萄、獼猴桃、沙棘等;油脂植物蘊藏量較大的有核桃、花榛、花椒、蒼耳、臭椿、山杏、銀杏、香椿、漆樹等;芳香植物主要有側柏、藿香、香薷、百里香、薄荷、柴丁香、荊公、蒼太等;觀賞植物主要有白皮松、圓柏、線柏、檜柏、龍柏、雪松、水杉、梧桐、黃櫨、五角楓、合歡、山杏、柴丁香、黃連木、黃刺梅、金銀花等;牧草主要有草木樨狀黃芪、達烏里黃芪、白羊草等。

水資源

夏縣地表水豐富,地下水緊缺。地表水資源約為1.2億方/年,可利用地表水約為4931.7萬立方米;地下水儲量8670萬立方米,實際開採量10300.5萬立方米。
地表水:境內河流眾多,總長209千米,總流量1.2億方。其中涑水河流域3294.9萬立方,黃河流域8845萬立方。
地下水:總儲量1.0027億立方/年,分5個區:低山層基岩裂隙水區、基岩裂隙岩溶水區、黃河丘陵孔隙水區、山前傾斜平原孔隙水區和淺埋中等富水區。

行政區劃


至2015年,夏縣下轄:瑤峰鎮裴介鎮廟前鎮泗交鎮埝掌鎮水頭鎮禹王鄉胡張鄉、尉郭鄉、南大里鄉、祁家河鄉等6鎮5鄉。
2019年,夏縣下轄6個鎮、5個鄉,夏縣人民政府駐瑤峰鎮。
瑤峰鎮裴介鎮廟前鎮泗交鎮埝掌鎮水頭鎮
禹王鄉胡張鄉尉郭鄉南大里鄉祁家河鄉

人口民族


至2012年底夏縣戶籍人口365670人,常住人口35688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129人,農業人口328541人。出生人口4827人,死亡人口1315人,人口性別比為107.4(以女為100)。其中,城鎮人口93737人,鄉村人口26314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36‰,城鎮化率為26.27%。
截至2019年末,夏縣總戶數11.0621萬戶,戶籍人口36.501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4812人,鄉村人口28.0201萬人。出生人口3317人,死亡人口1246人。60歲及以上人口72340人。年末常住人口36.793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07人。男女性別比103.97(女性為100)。出生人口2991人,出生率8.12‰;死亡人口2084人,死亡率5.66‰;自然增長率2.46‰。常住人口城鎮化率36.99%,比上年提高0.97個百分點。
2021年,夏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夏縣常住人口為287938人。

經濟


概況

夏縣
夏縣
2013年,夏縣生產總值完成41336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7571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7992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780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9.5%。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43.0∶26.1∶30.9;完成投資419872萬元,同比增長22.6%;財政總收入完成19037萬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905萬元,同比增長22.2%。主要產業是加工製造、醫藥化工、農副產品加工、鎂、小麥、玉米、棉花、蔬菜、養殖業等。
2019年,夏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187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2585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9.617億元,增長1%;第三產業增加值30.3124億元,增長9.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5.8%、15.5%和48.7%,與上年相比,一產下降3.1個百分點,二產下降4.7個百分點,三產上升7.8個百分點。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快於一產、二產3.5個和8.2個百分點,佔GDP比重分別高於一產、二產12.9個和33.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全縣經濟的貢獻率分別為19%、3%和78%,拉動全縣經濟分別增長1.1個、0.2個和4.4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6908元,比上年增長5.4%。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夏縣固定資產投資(新口徑)完成24.1668億元,比上年下降17.3%。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13.1643億元,比上年下降12.7%;5000萬元以下項目投資9.4002億元,下降7%;房地產開發投資1.6023億元,下降60.2%。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3.6884億元,比上年增長62%;第二產業9.3704億元,下降20.8%;第三產業11.1080億元,下降26.5%。
財稅收支
2019年,夏縣財政總收入3.866億元,同比增長7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264億元,增長116.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7003億元,增長17.7%。
人民生活
2019年,夏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40元,比上年增長9.3%。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166元,比上年增長6.3%。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55元,比上年增長7.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002元,增長3.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84元,增長11.7%,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168元,增長31.7%。
2019年,夏縣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7%。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0.4%,非食品煙酒價格上漲0.8%。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上漲0.4%。

第一產業

2019年,夏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875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2%。其中,農業產值36.1504億元,增長1.1%;林業產值4927萬元,增長3.6%;牧業產值4.9638億元,增長25.1%;漁業產值85萬元,與去年持平;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26萬元,增長0.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9838億元,增長3%。其中,農業19.727億元,增長1.1%;林業2062萬元,增長3.6%;牧業2.3281億元,增長25.1%;漁業36萬元,與去年持平;農林牧漁服務業1.7189億元,增長1.6%。
種植業
2019年,夏縣糧食45311公頃,比上年下降4%。其中,夏糧19852公頃,下降1.1%;秋糧25459公頃,下降6.2%。棉花種植面積29公頃,同比持平;油料1599公頃,增長5.5%;蔬菜9427公頃,增長0.7%;果園8327公頃,下降1.4%,其中,蘋果園1608公頃,下降11.2%。糧食總產量26.1458萬噸,比上年增長1.5%。其中,小麥11.7395萬噸,下降0.5%;秋糧14.4063萬噸,增長3.1%。
畜牧業
截至2019年末,夏縣生豬存欄12.0586萬頭,比上年下降14.1%;出欄11.1916萬頭,增長36%。牛存欄3068頭,增長16.7%;出欄1926頭,下降10.8%。羊存欄36459隻,下降20.8%;出欄32659隻,下降5.3%。家禽存欄265萬隻,增長2.1%;出欄584萬隻,增長25.4%。肉類總產量16378噸,增長37.3%。其中,豬肉8058噸,增長30.8%;牛肉289噸,下降10.8%;羊肉437噸,下降6.2%;禽肉7594噸,增長25.4%。禽蛋13990噸,增長29.6%;奶類389噸,增長21.9%。

第二產業

工業
2019年,夏縣全部工業增加值7276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0197萬元,增長2.3%;工業總產值275134萬元,增長3.3%;銷售產值258235萬元,增長5.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3.9%。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佔比11.8%,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比9.2%。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的主要行業有:汽車製造業增長71.3%;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62.2%;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2.5%;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1%;黑色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0.5%;橡膠和塑料製品業增長5.8%。呈負增長的主要行業有:金屬製品業下降33.3%;文教、工美和娛樂用品製造業下降31.9%;通用設備製造業下降16%;有色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下降12.6;木材加工和製造業同比下降9.6%;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8.6%;醫藥製造業下降4.3%;酒、飲料製造業下降4.2%。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5.7817億元,比上年增長7.4%;實現利潤2.3219億元,增長28%。
建築業
2019年,夏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6個,完成總產值1.4703億元,比上年下降28.3%。建築業增加值2.340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下降7.2%。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9年,夏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4182億元,比上年增長7.7%。按規模統計,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5.0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降0.2%;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5.3782億元,增長9.3%。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2.2232億元,增長8.1%,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3.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8.195億元,增長6.7%,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6.9%。
對外經濟
2019年,夏縣各出口企業出口額均有所上升,且新增一個出口企業,拉動了外貿進出口總額的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2828萬元,比上年增長10.2%
房地產業
2019年,夏縣房地產企業11個,完成投資1.6023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52132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1.5548億元,共447套。
金融業
截至2019年末,夏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1.5億元,比上年增長11.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54.6億元,比上年增長10.6%。

文化


綜述

夏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7000年前,境內就有人類居住繁衍。軒轅黃帝元妃嫘祖在此植桑養蠶,開創絲路之源。4500年前,治水英雄大禹疏渠通水,始定九州。大禹的兒子啟在此建都,是中國王朝之始。《史記》載,商、周、秦、漢時期,禹王城與長安、邯鄲、淄博為全國四大名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縣邑遷至今縣城所在地,更名為夏,並傳承至今。商代傑出的父子名相巫咸、巫賢,春秋忠孝名臣介子推,“書聖”王羲之的啟蒙老師衛夫人,唐代名將薛嵩,北宋名相、史學家司馬光,明代詩人王翰等都是夏縣的歷史名人。革命戰爭年代,夏縣被譽為“河東革命搖籃”,以嘉康傑為代表的1290名革命先烈在此浴血奮戰、為國捐軀。

地方特產

泗交黑木耳,山西省運城市夏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泗交地域開闊,光照充足。黑木耳新鮮時形狀類似耳朵,質地粉嫩,黑褐色,有光澤,膠質豐富,半透明,有彈性,曬乾后收縮成角質,腹面平滑,漆黑色,硬而疏,背面黑灰色,有短絨毛。黑木耳含有豐富的多種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鐵、鉀等物質,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013年12月30日,原農業部批准對“泗交黑木耳”實施地理標誌保護。

交通


夏縣緊鄰運城市區,大運高速運三高速、南同蒲鐵路、209國道和大西高鐵穿境而過,距運城關公機場12千米,國道、省道、縣道縱橫交錯。

社會


科學事業

2019年,夏縣先後進行了“百萬農民提升培訓”、企業經理人管理能力提升培訓、企業與高等院所科技成果對接培訓、疾病防控與養殖技術提升培訓、尚家坪中藥材萬榮學習培訓、企業科技聯絡員培訓、中小學科技輔導員培訓等各級各類科技培訓,提升了不同行業管理人員的技術技能。全年申報科技創新項目9個,其中,“綠洲一號”項目和“三區”人才項目實施經營資料已審批,全縣高新技術企業累計數達到4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末,夏縣有中小學87所(公辦81所、民辦6所),在校生25486名,其中,普通高中3所(含民辦1所)、職業高中1所,在校生3788名;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含民辦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初中12所(含民辦1所),在校生6242人;小學67所(含民辦2所),在校生15456人。全縣現有幼兒園(班)104所(其中公辦園58所、民辦園46所),在園幼兒10424名。全縣現有在編在崗教師2994名,其中,高職中教師449名,初中教師940人(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教師1454人,幼兒教師151人。其中,高級職稱192人、中級職稱1151人、初級職稱1460人、尚未定職稱165人、工勤人員26人。

文化事業

2019年,夏縣共播發各類新聞1850餘條,政府信息150條,夏縣台的重點新聞於次日全部通過夏縣電視台公眾平台進行播發。以“誦讀經典、品味書香、聆聽智慧、涵養心靈”為主題繼續開辦《大眾誦讀》第三季12期,以“振興夏縣教育”為主題,保持了《“三名”風采》欄目5期,已錄製《人大視窗》4期;《“三服務”進行時》3期,《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專項整治公開承諾》10期,累計製作播出“鳳還巢”系列節目《走南闖北夏縣人》欄目33期,創優了節目形式,擴大了群眾的參與度。投資240萬元,發展無線網路電視用戶1.5萬戶。

衛生事業

2018年,夏縣12個鄉鎮衛生院綜合大樓均建成投入使用,新建178個村衛生室。全縣12個鄉鎮衛生院均配備了救護車、X光機、B超、心電圖機生化分析儀等主要醫療設備。257個村衛生室均統一配備了電腦、一體機、消毒鍋、檢查床等基本設備。全縣12個鄉鎮衛生院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257個村衛生室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12個鄉鎮衛生院和257個行政村衛生室做到藥品價格上牆、對外公示,實現基本藥物的全覆蓋,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實行零差率銷售。居民縣域就診率提高到90%以上,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旅遊


概況

夏縣
夏縣
夏縣古稱安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古迹較多,有古文化和革命遺址共201處,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運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7處。主要有:司馬光祖墓、禹王城遺址堆雲洞等。一代名相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為政治通史,治國安邦,警誡後世;黃帝元妃嫘祖植桑養蠶,始於夏縣西陰;東晉書法大師衛夫人,傳技授道王羲之;唐代威震邊關的名將薛嵩、諫官陽城,元朝教育家歸陽、明代詩人王翰等長留史冊。夏縣完成了堆雲洞的景點修復、司馬溫公祠涑水書院和餘慶禪院牌樓的重建、瑤池溫泉山莊星級賓館的建設等,形成了以泗交、溫泉為主的生態旅遊線,以司馬溫公祠、宇達工藝雕塑園、堆雲洞為主的人文旅遊線。

景點

夏縣
夏縣
瑤池溫泉度假村風景區位於春燕山下.白沙河畔,依山傍水,群峰掩映,溫泉水溫達48℃,被中國旅遊協會列入《中國景區景點名錄》,在國內旅遊業享有盛名,已接待國外遊客30萬人次。
泗交自然生態旅遊區群峰聳立,古木成林,環境清幽,最為著名的景觀有瑤台夜月、黑龍潭、飛壁崖、黃河小三峽等。盛產天然水晶石的佳寶山,現代狩獵場,秦王李世民安營紮寨的秦王寨,明嘉慶年間朝廷開發的銀礦溝,康熙治罪礦監的斬公槐,佛祖釋加牟尼打座悟佛的菩提樹等的開發使景區步步是景點,處處是傳說。
人文景旅遊區以嫘祖和禹王青台的根祖文化、司馬光的治國文化,介子推的忠義文化、堆雲洞的道教文化、古建築藝術和河東特委舊址為根基,以藝術雕塑園為點綴,讓遊人在人文景觀旅遊熱線中體味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興衰滄桑的浩瀚歷史,透視禹都大地從古至今的文化遺產。

代表人物


衛夫人(272年—349年)
名鑠,字茂漪,自署和南。生於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於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東晉女書法家,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衛夫人族祖衛灌,官至西晉司空,錄尚書事,與索靖僅善草書,人稱“一台二妙”。從父衛恆,官終黃門郎,亦善書法,著有《四體書勢》。晉人鍾繇曾稱頌衛夫人的書法,說:“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婉然若樹,穆若清風。”充分肯定了衛夫人書法高逸清婉,流暢瘦潔的特色。這實際上是對鍾繇書法風格的繼承,但在鍾繇瘦潔飛揚的基礎之上,更流露出一種清婉靈動的韻味。唐代韋續則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治浮霞。”韋續因此將衛夫人歸入著名書法家,列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級。唐代李嗣真對此持相同意見,並指出衛夫人“正體尤絕”。唐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張懷灌甚至把衛夫人的書法歸入妙品,僅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數人之下。
司馬光(1019一1086年)
字君實,號迂叟,司馬池之子。陝州夏縣(今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敬仰。司馬光一生清廉儉樸,不喜奢華,對財富和物質享受看得很淡薄。宋英宗多次給他的賞賜都被他再三辭謝。他的夫人去世時,家裡沒有錢辦喪事,竟然“典地葬妻”。可見他的清廉儉樸。常常以國以民為重,少慮一己之私。就連和他政見相左的王安石也十分欽佩他的品德,讚賞他“實為君子也。”
司馬光
司馬光

獲得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9年7月,獲2019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2021年1月14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