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薛嵩的結果 展開

薛嵩

唐朝中期將領

薛嵩(?-772年),薛嵩,名尹,字嵩,河東萬泉(今萬榮縣)人。薛仁貴之孫,曾平安祿山之亂,任尚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昭義軍節度使,封高平郡王。

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之孫,范陽節度使薛楚玉之子,唐朝中期將領,年輕時以臂力騎射聞名,為人豪邁。安史之亂時,投安史叛軍。累戰有功,被封為鄴郡節度使。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唐,被封為昭義節度使。在大亂之後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昭義鎮很快恢復了生氣。薛嵩好蹴鞠,后被隱士勸,遂止,並圖其形於座右,以時時提醒自己。

唐代宗大曆八年(772年)去世,追贈太保。

人物生平


薛嵩,名尹,字嵩,河東萬泉(今萬榮縣)人。薛仁貴之孫,從平安史之亂,拜檢校尚書右僕射、御史大夫、相州刺史、昭義軍節度使、平陽郡王。
安史之亂時,投安史叛軍。累戰有功,被封為鄴郡節度使。
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唐,被封為昭義節度使。在大亂之後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昭義鎮很快恢復了生氣。薛嵩好蹴鞠,后被隱士勸,遂止,並圖其形於座右,以時時提醒自己。
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去世,追贈太保。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祖父薛禮字仁貴,左驍衛大將軍。
伯父薛訥左羽林大將軍。
父親薛楚玉幽州范陽節度使。
兄弟薛嶷清河郡司戶參軍。
兄弟薛岌右金吾將軍。
兄弟薛崿(曨)昭義節度使。
兄弟薛岸——
兒子薛平左金吾衛大將軍、司徒、太子太保、檢校司空、河中節度使、魏國公,贈太傅。
孫子薛從字順之,汾濮二州刺史、左領軍衛上將軍,贈工部尚書。

軼事典故


在有關薛仁貴一族的民間文學中,除了《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征西》外,還有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薛剛反唐》。小說講述的是薛仁貴的孫子薛剛因滿門遇害,遂起兵反唐,輔佐廬陵王李顯,討伐武則天的故事。這雖然是小說之言,但在真實的歷史中,薛仁貴的孫子確實曾叛亂,反抗李唐王朝,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參與叛亂的薛氏後人又有著怎麼樣的人生結局呢?與《薛剛反唐》中的薛剛相比,他們頗有幾分相似,都反過大唐。
在真實的歷史中,薛仁貴這位造反的孫子名叫薛嵩,他的父親是薛仁貴的第五子薛楚玉。薛楚玉曾擔任范陽、平盧節度使,后因其兄薛訥被朝中保守派排擠,薛楚玉也被人告發瀆職,因而被免官。薛楚玉離職后,張守珪接任范陽、平盧節度使,張守珪後來收養了一個養子,名為安祿山
薛嵩早年照
薛嵩早年照
薛嵩出身將門,自幼隨父生活在燕、薊之間,氣度豪邁,嫉惡如仇,他憑藉門蔭為官,不肯從事生產,史書記載他“有膂力,善騎射,不知書”。此時,唐玄宗走向暮年,整日與楊貴妃廝混,朝政被楊國忠掌控,薛嵩本來就不善於逢迎,自然升遷無路,此時他看到了一個“機會”。
天寶十五年(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因家族被排擠,自身被壓抑,早就對李唐王朝深為不滿的薛嵩參與其中。由於薛嵩作戰勇敢,後來被安史叛軍提拔為相州刺史,成為封疆大吏。但情況急轉直下,安史叛軍屢屢失利,史朝義被唐軍擊潰。李唐王朝派遣僕固懷恩率軍收復河朔地區。薛嵩聞訊大驚失色,為了保全家族,薛嵩選擇向李唐王朝投降。
而僕固懷恩心懷二意,平定河朔后,他上奏朝廷要求封賞歸降的安史叛將,朝廷遂下詔封薛嵩為檢校刑部尚書、相衛洺邢等州節度使。薛嵩從安史叛將搖身一變,成為朝廷的地方節度使。薛嵩雖然不讀書,但感念朝廷恩義,奉職謹慎,頗有治名。大曆初年,朝廷加封薛嵩為高平郡王、檢校尚書右僕射等職,薛嵩的官爵遠遠超過了他的父祖。
大曆七年(772年),薛嵩病死任上,后歸葬山西運城,時至今日薛嵩墓仍存。薛嵩死後,其子薛平歷任平盧、河中節度使,出將入相,深受百姓愛戴,也為李唐王朝對抗地方藩鎮立下赫赫功勛,年屆八十時病死。薛平之子薛從,也官任右領軍衛上將軍,統領李唐王朝的禁軍。
總體而言,薛氏一族並未因參加安史之亂而遭到滅門,反而隆興一時。這是薛氏一族的榮耀與榮幸,但卻是李唐王朝的悲劇。由於對安史叛將的姑息,唐朝地方形成諸多藩鎮,成為唐朝末年尾大不掉的問題。藩鎮經過幾輪洗牌,最終在唐末農民戰爭中,新興的藩鎮朱溫滅掉唐朝,建立後梁,歷史進入大動亂的五代十國時期

史籍記載


舊唐書《薛嵩傳》
新唐書《薛嵩傳》

後世紀念


薛嵩墓

作為第一批山西省保護文物單位,薛嵩墓地址:山西夏縣水頭鎮大張村北300米。墳墓坐北朝南,佔地832平方米。由墓室、甬道、天井、過洞、壁龕、墓道組成。墓冢封土高2.45米,周長91米。墓前有唐大曆八年(773年)神道碑一通。現存石羊兩尊。甬道內保存有約20平方米的壁。

人物爭議


薛仁貴的孫子為何反唐?
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因家族被排擠,自身被壓抑,早就對李唐王朝深為不滿的薛嵩參與其中。由於薛嵩作戰勇敢,後來被安史叛軍提拔為相州刺史,成為封疆大吏。但情況急轉直下,安史叛軍屢屢失利,史朝義被唐軍擊潰。李唐王朝派遣僕固懷恩率軍收復河朔地區。薛嵩聞訊大驚失色,為了保全家族,薛嵩選擇向李唐王朝投降。
而僕固懷恩心懷二意,平定河朔后,他上奏朝廷要求封賞歸降的安史叛將,朝廷遂下詔封薛嵩為檢校刑部尚書、相衛洺邢等州節度使。薛嵩從安史叛將搖身一變,成為朝廷的地方節度使。薛嵩雖然不讀書,但感念朝廷恩義,奉職謹慎,頗有治名。大曆初年,朝廷加封薛嵩為高平郡王、檢校尚書右僕射等職,薛嵩的官爵遠遠超過了他的父祖。
772年,薛嵩病死任上,后歸葬山西運城,時至今日薛嵩墓仍存。薛嵩死後,其子薛平歷任平盧軍節度使、河中節度使,出將入相,深受百姓愛戴,也為李唐王朝對抗地方藩鎮立下赫赫功勛,年屆八十時病死。薛平之子薛從,也官任右領軍衛上將軍,統領李唐王朝的禁軍。
總體而言薛氏一族並未因參加安史之亂而遭到滅門,反而隆興一時。這是薛氏一族的榮耀與榮幸,但卻是李唐王朝的悲劇。由於對安史叛將的姑息,唐朝地方形成諸多藩鎮,成為唐朝末年尾大不掉的問題。藩鎮經過幾輪洗牌,最終在唐末農民戰爭中,新興的藩鎮朱溫滅掉唐朝,建立後梁,歷史進入大動亂的五代十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