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中學

陝西省級示範高中

徠合陽中學始建於1916年,是陝西省最早的縣立中學。2007年遷至新校區,學校佔地330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綠化面積8萬平方米,現有在校學生4800餘名,屬省級示範高中、省級文明校園、省級綠色學校。

學校現有教職工370人,專任教師301人,學歷合格率百分之百,其中研究生44人,高級教師82人,省市級教學能手35人。

學校以“讓每位走出合中的學子都會創造成功”為辦學宗旨,堅持走“以人為本、內涵發展”之路,按部頒Ⅰ類標準配置了理、化、生探究實驗室及通用技術教室,建成了藝術中心、校園電視台、語音教學室、微機室、歷史室、地理室、電子備課室、電子閱覽室、電子圖書館、心理諮詢室、閉路電視系統、數字化計算機網路系統及中央總控室等。

辦學歷史


合陽中學是在封建帝制剛剛終結,民主革命與新文化運動初興的1916年創建的,是我省創建最早的縣立中學。陝西省政協第二、三屆委員會副主席、陝西省第三屆人大代表、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黨晴梵先生當時用縣府投資的2000塊銀元創辦這所學校的目的,就是從啟蒙入手,提高國民文化素質。“郃陽中學”由中國近代書法家于右任先生題寫。學校建成之初,瑞典牧師山依仁、“左聯”作家魯彥、化學家季舞韶、數學家黨修甫、語言學家楊春霖、畫家石波夫、文字學家杜松濤等一大批名師先後來校任教,他們為這所全省最早的縣立中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合陽中學
合陽中學
合陽中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27年8月學校就成立了黨的支部小組,通過開辦“墾荒書店”、建立“讀書會”等形式傳播革命思想,成為渭北黨的搖籃。抗日戰爭時期,學校的師生又組織“抗戰劇團”宣傳救亡運動,成立“沿河學生抗日聯合會”為抗戰造就幹部。他們在黨的領導下,多次發動學潮,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在民主革命時期,這個學校的許多學生受民主進步思想熏陶走上了革命道路。首屆學生師集賢、37級學生李忠瑞、37級學生宋百科、31級學生趙志道等一批先烈先後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光榮捐軀。解放后,合陽中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校園建設、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學質量日趨提高,培養出了詩人王致遠、軍旅作家李斌奎、國畫大師賀榮敏、作曲指揮家閻惠昌、航空航天專家雷凡培等一批國家建設的棟樑之才。學校先後被評為渭南市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學校、渭南市現代技術實驗學校和省級優秀考點。100年來,40000多名莘莘學子從合陽中學走向五湖四海,乃至海外,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默默奉獻著知識和力量。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學校以“讓每位走出合中的學子都會創造成功”為辦學宗旨,樹開拓求實之風,走改革創新之路。按部頒Ⅰ類標準配置了理、化、生實驗室,建成了微機室、電子備課室、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電子圖書館、數字化計算機網路系統、閉路電視系統及中央總控室等現代化教學設備,辦學條件躍居全省前列。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在校學生6000餘名,教學班90個,在崗教師300人,其中專任教師252人,學歷合格率100%(研究生學歷35人),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69人,中級以上職稱158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級優秀教師3人,省市級教學能手28人。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業務精通,師德高尚,能夠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

辦學成果


學校重視教育科研,積極進行校本科研課題的開發研究,承擔著六個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開發了一系列校本研究課題,創辦了五種校本研究期刊。
教科研活動的蓬勃開展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強勁動力,學校高考上線人數年年攀升,清華、北大屆屆榜上有名,學科競賽在全市獨領風騷。
2003年高考二本上線594人,黨曉軍、卜璐獲渭南市理科第一、三名,均被清華錄取。
2004年高考二本上線741人,渭南市理科前10名中合中獨佔5人,王靜、王宇鋒分別被清華、北大錄取。
校園
校園
2005年高考二本上線802人,囊括渭南市理科前三名,張浩、黨尚宇共同摘取渭南市理科狀元,均被清華大學錄取,劉銳、黨尚宇分獲陝西省數學科、理綜科狀元。
2006年高考二本上線869人,渭南市理科前10名有該校3人,劉鵬程被清華大學錄取,朱珍珍以滿分獲陝西省數學科狀元。
2007年高考二本上線877人,渭南市文理科前5名合中佔3人,文科生張驥以滿分再為合中摘取“陝西省數學科狀元”之冠。
2008年高考二本上線1058人;一本上線588人,一、二本上線比率及絕對增長數均居全市第一,600分以上86人,全市理科前10名有我校佔4人。
合中老校區綜合樓
合中老校區綜合樓
2009年高考二本上線1118人,五人位居渭南市理科前十名,四人位居渭南市文科前 十名。仵超被清華大學錄取,李雲鵬被北京大學社會學學系錄取。
2010年高考二本上線1180人,600分以上107人。王晨子同學獲渭南市文科狀元;寧丹同學獲渭南市文科第三名;習翔宇、雷鑫同學分獲渭南市理科二、三名。王晨子、雷鑫、喬漢楠同學均被北京大學錄取,習翔宇、寧丹同學均被清華大學錄取。
2011年高考二本上線1215人,600分以上114人。車曄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穆夢斐、張昱軒同學均被清華大學錄取。
2012年高考二本上線1186人,600分以上122人,邢寬同學獲渭南市理科狀元;李東輝同學獲渭南市文科狀元。邢寬、張熤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李東輝、梁莎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
2013年高考二本上線1139人,一本上線590人;渭南市文理科前十名有我校3人;曹燕、王思瑩同學分別位居縣文科第一、第二名;黨卓、衛元鑫同學分別位居縣理科第一、第二名。黨卓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
2014年高考文、理科一本上線661人,二本上線1280人,比去年凈增141人,600分以上93人,王晨曦、馬維敏、張萌三名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
2015年高考,一本上線733人,二本上線1237人;一本上線人數比去年凈增72人,600分以上57人;全市文理科前十名有我校六名同學,郭婧、王召平、魯沛昕、楊昊楠、趙海榮、王思語等六名同學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
2016年高考,在總人數減少的情況下,一本上線675人,二本上線1166人,上線比率分別比去年提高了4.48和10.15個百分點。楊貝諾、賈翔宇、王精鬆、曹曉宇、秦笑容等5名同學被北大、清華錄取。

文化傳統


辦學特色

合陽中學
合陽中學
校本教研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學校提出了“我引導,你發展”的教改思路,構建了“教 研室——教研組——備課組”三位一體教研體系,先後創辦了《合中教研》、《檜韻》等五種校本教研期刊,開發了一系列校本教研課題。平均三年中,教師中就有數百篇論文獲國家、省、市獎勵或在各級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校本教研的蓬勃開展極大地促進了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業務素質的提高。
學校重視新課改工作,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傳經送寶,鼓勵支持廣大教師積極參加省市縣新課改培訓,相互切磋,資源共享,共同提高。新課改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各科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學校也多次成功地承辦了市縣新課改研討會。
新校區門口
新校區門口
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校高考二本上線人數屢創新高,先後有20多人考 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50多人躋身全市文理科前10名,多次奪得市文理外狀元和全省單科第一名桂冠。學科競賽成績突出,多次榮獲省優勝集體殊榮。
歷經百年積澱的合陽中學,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而又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學府。新世紀,合中人將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明晰的辦學思路,馥郁的學風,雄厚的師資,一流的經驗,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爭取早日躋身於全國名校之列!

學生社團

序號文學社名稱準備節目類型參加學生社長指導教師
1《檜韻》文學社小品高一管曉彤王艷芳
2《關雎》文學社小品高二黃思語張錄洋
4金話筒演講社演講、主持人高一梁鈺晗黨明新 李麗娜
3雷雨話劇社話劇高二康舜迪
車占玲
曹建輝
5荷韻清風詩歌社現代詩朗誦高一范晨曦秦玉芳
6空說新語詩歌社經典頌讀高二雷凱鄭 剛
7墨涵書法社團展板高一 高二王一凡周 敏
8巴洛克繪畫社團展板雷煜昊
王繼祖
王 靜
9新視野攝影社出兩個展板高一 高二王召平
王彥傑
吳 波
10籃球俱樂部籃球聯賽高一金一亮甘渭平
11乒乓球俱樂部乒乓球友誼賽高二韓夢焦俊忠
12狼魂武術俱樂部武術表演高一王子武趙強
13旋風武術俱樂部武術表演高二李瑛趙文峰
14異域情舞團拉丁舞高一 高二劉文婕張佳瑞
15輕舞飛揚團當代舞高一 高二王豆豆張佳瑞
16民族魂舞團民族舞高一苗坤賈宏洲王育鋒
17現代風舞團街舞高二孫珂欣
范俊毅
蔣 娟
18愛樂樂團合奏高一 高二閔瑞東范曉龍
19華彩吉他社吉他彈唱高一 高二張含韻范曉龍
20百靈聲樂社獨唱或重唱高一馬玉蓉李麗娜
21天籟合唱團小合唱高二楊鈺瑩
習 蕊
趙 佳
22微笑禮儀社情景劇高一湯萌
姜小衛
馮 煞
23我型我show禮儀社禮儀錶演高二梁維娜
魯曉燕
雷 婷
24活力S信息社綠色上網高一王璐張 紅
25智慧創造社動態模型展示高二秦澤天張 煒
26“向日葵”愛農社團相聲高一楊文傑屈百平
27“綠舟”環保社團相聲高二黨逸群張曉英
28“我愛我校”英語文學社英文歌曲小合唱高一張玉潔李 丹
29瘋狂英語社團瘋狂英語表演高二張甜申玉玲

史話

創業維艱
“百年魔怪舞翩躚。”1915年至1916年,竊國大盜袁世凱迷戀著作皇帝的美夢,把他的爪牙伸向陝西,派陸建章作陝西省督軍。西北烏雲滿天,陝西痛遭北洋軍閥蹂躪,陝西人士掀起了逐“鹿”(指陸建章)的高潮。當時,受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響的一些知識分子、社會人士、開明官紳等,在文化界也響應反袁運動,計劃興辦學校,進行教育改革。1916年(丙辰)春,黨晴梵(靈村人,曾住上海公學)、蕭西臣(高池村人)、楊季石(楊家城人)、劉進臣(秦城人)等人商辦縣立中學。這一倡議得到縣巡警局局長趙步雲(又名孝信兒,卓里村人)、勸學所所長曹子明(縣城內東街人)等地方紳士的支持。先籌設縣立高等小學堂,作為中學基礎。校址在前古莘書院。彼時共有學生四班。兩班畢業后,加以甄別考核,招收為中學預科兩班。以鄰近的城隍廟道院作為臨時教員院。黨晴梵任校長,田無塵(坊鎮人)任校監。趙正軒(岱堡人,留日學生)任舍監。聘張柳塘(官莊人,舉人)、李周臣(行家莊人,舉人)教授國文歷史等課程。席蔚若(席家坡人,老生員)為小學部主任,王子欽(中雷村人)、安介侯(安家堡人)為文書。不久,因地方官僚紳士爭權奪利,互相排擠攻訐,矛盾重重,以致學生罷課,離開學校。經張縉卿先生從中斡旋,學生逐漸返校。緊接著,護法事起,討逆軍興,靖國軍楊虎城等經合赴宜川,軍隊占駐學校。在戎馬倥傯、經費拮据的情況下,學校也就停辦了。
逐“鹿”戰停,陳樹藩任陝西督軍兼省長,派張聯濟(長安人)當合陽縣知事。這些軍閥政客,一味爭權奪利,擴張勢力,把教育根本不放在心上,以致合陽教育陷於停頓狀態。屈岩如(牛庄人)留日回國,在太清觀(現在合陽中學地址)籌辦了一所清華預備小學,當時學生只有幾十個人。靖國軍第五路趕走陳樹藩駐合陽部隊后,主張振興教育。1921年(辛酉)秋,縣裡的紳士郭海樓(卓里村人)、勸學所所長劉任夫(秦城村人)等,除在全縣各地創設二十四所高小(后縮為七所)外,把清華小學和中學預科合併成合陽中學,學制四年畢業。陝西省第一所縣辦中學就這樣誕生了。屈岩如任校長,校址仍設在舊書院。擬將新校建立在太清觀,但因籌款拮据,尚未動工。彼時屈岩如到三原開會,趁便請陝西靖國軍總司令于右任寫了“合陽中學校”五字匾額,石刻貼金,璀璨耀目,直到1996年秋,才被砸成齏粉。
人事滄桑
“人間正道是滄桑。”1922年,靖國軍結束。1924年(甲子年)夏,馬凌甫(渠西人,留日學生)任陝西省教育廳廳長,委任王懷斌(字允伯,良石村人)為合陽中學校長,就原計劃在太清觀建校、派范清丞(渠西凸人)協助。1925年建成后鐫刻了“合陽中學建校碑”(現在合中學校,經過文化大革命,碑文已殘缺不全),馬凌甫撰文,前陝西省都督張鳳■書丹(韓城強重行代筆)。
接著,黨虎丞(行家莊人)、雷吉九(坡趙村人,舉人)、張健伯(南王村人)、呂樂亭(中王村人)相繼任校長。1933年,乜叔平(察哈爾人)任縣長,又邀請黨晴梵當校長,黨修甫(坊社村人,解放后陝西師大副教授)任教育主任,王魯彥(浙江人,左聯作家)任國文教員。學生約一百多。學校創辦了《生機》旬刊、《華雲叢刊》,編印有合陽中學叢書(已出版《太乙子》一書,商務印書館印行)。文風鼎盛,名流薈萃,這可說是舊合陽中學的“文藝復興”時期。
後來黨晴梵因故離職,縣長謝子衡(陝西榆林人)又委黨虎丞再任校長。抗日戰爭爆發后,1938年下學期,學生人數遽增,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國民黨反動派拉壯丁,由最初的百餘人左右增加到了二百多人。孫玉如(官莊人)1938年上半年任短時期校長后,接著是管德慧(王村鎮石鵝人)任校長。1942年正月,管德慧病故,梁芝生(梁家溝村人,教育科長)暫代半年校長。這時期,1939年開始招收了女學生(“三一級”,僅六個女生)。1942年,張縉卿(縣城內北街人)任校長,增設了一班中學預備班,修業一年。興建了大禮堂,鐫有碑文。筆者即於這年來合中任教。抗戰勝利前夕,李正德(北王村人,現任西北農學院教授)任校長,一直到解放。
舊中國,剝削階級——官僚、地主、富農、巨賈有受教育的特權,學校教育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官僚政客、地方紳士,他們不是為廣大勞動人民辦教育,而是為統治階級培養馴服的工具和剝削階級的接班人,工農子弟卻被關在學校大門以外。知識分子成了一個社會特殊階層。有些軍閥黨棍,甚至把學校當作他們上爬的階梯和爭權奪利的工具。
廣大的教師和學生,受進步思想的影響,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有的投身到火熱的革命鬥爭中去,和勞動人民打成一片,為革命做出巨大的貢獻。階級鬥爭在舊社會的合陽中學表現得也最為尖銳和激烈。
1948年後季,解放軍乘勝南下,胡宗南匪軍四處搶掠,倉皇逃竄,國民黨匪軍以合中為兵營,四周掘成戰溝,龜縮校內,妄圖苟延他們一夥滅亡的命運。學校遭受破壞,師生都被驅散,學校一時陷於停頓狀態。
群星燦爛
“一唱雄雞天下白。”1948年底,合陽徹底解放,國民黨匪軍已無力反撲,文化教育也得到新生,解放的曙光照耀著合陽教育界。合中師生的精神面貌也起了根本的變化。李齊夷(南順村人)同志任解放后的合中第一任校長,副校長是孫偉同志(湖南人,曾任北京師範大學總務長)。1950年初,白坡平同志任校長,學生較前增加,又擴建了教室和宿舍。1956年劉兢業同志任校長,同年開始招收了兩班高中(高五九級甲、乙兩班)。1962年,呂丕周同志任校長。自1959年開始,設專職書記,呂宏遠同志任合中支部書記。自1956年起,合中成為一個完全中學,學生最多時有二十一班。到1978年秋,全部是高中,學制二年,共十八班,學生一千人以上,女生幾佔半數。教職員工七十餘人。教室宿舍大有增加,圖書儀器,添置更多。自1958年以來,學校辟有農場、辦有工廠。現在工廠有印刷、拉絲、電焊、電機修理等車間。學校能夠自行發電,供照明和動力之用。
合陽中學的歷屆教師中,曾有不少的碩士名流。有的思想進步,開導風氣之先;有的學識淵博,造就人才俊秀。各有所長,群星燦爛。從而學生在思想品德、知識技能等方面,都受到很大裨益。
黨晴梵、黨修甫、王魯彥,宿儒飽學;王毅然、杜松壽、白坡平、趙惠民、季舞韶,治學精勤。這些教師,思想進步,刻苦力學,為人正直,教導有方,在學生中享有盛譽。很多青年學生走上革命的道路,為黨為人民做出巨大的貢獻。除了地下黨(以上有些教師就是地下黨員)的正確領導外,和這些老前輩的辛勤教導是分不開的。王魯彥先生,系左聯作家,學生得親聆其教誨,起到了有益的開導作用。以後又有國文教師楊春霖(現任西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油畫家石波夫等,曾在合中任教,對合中的文化提高,都起到很大作用。孫玉如充實合中圖書館,添購進步書刊(如《大眾哲學》等書),使學生學到不少馬列主義辯證唯物論
基礎知識。
學生中群芳爭艷,人才輩出。如管建勛、王彥堂、潘禹九、王現武、同烈、李正德、劉祖典、李鍾瑞、黨向民、何邦魁、張增盈、李德義等,有的是黨政領導幹部,有的是軍事首長,有的是學者專家,有的負廠礦之責,有的已年老退休,有的為革命獻身成為烈士,人才濟濟,不勝枚舉;遐邇所及,散布全國。即合中現在之校長呂丕周,副校長王福合,教育主任黨增田,副主任侯抗欣,以及老教師如王石真、雷雲沛、梁庭芝、雷永生,中年教師蕭培文、王金山等原來都是本校畢業的學生。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解放后在黨和毛主席的教育方針指導下,合中為黨和人民培養的人才更多。1960年高考,兩班學生除三人因病未參加考試外,其餘全部考入高等院校,錄取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他(她)們又紅又專,在各個崗位,在祖國各地,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為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做出優異的成績,放射出奇光異彩。
(選自《合陽文史資料》第三輯)
作者徠簡介:
雷烽(1918—1986),合陽縣城關鎮西街人,大學文化程度,中共黨員,縣政協首屆委員,畢生致力於黨的教育事業。1986年2月,捐平生積蓄萬元以勸學,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地理位置


地址:合陽中學新校區在合陽縣東新街東段
郵編:715300

所獲榮譽


2020年6月30日,入選到“渭南市學校黨建工作渭南好學校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