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筆呈反方向運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後凡是取圓勢用筆,筆鋒內斂於點畫中間的稱“裹鋒”。如《
曹全碑》、《
石門銘》等多用之。
行筆時,筆頭下端聚為圓錐形的尖,叫“裹鋒”(“聚鋒”)。“裹鋒”用力以“拖”為主。運筆時管前鋒后,筆管前傾,拖毫前行,筆鋒自然易向中央聚攏,形成中實側虛的點畫。
篆書、
連綿草及
楷書的長橫等細勁圓潤的筆畫時常用此法。清人
劉熙載《
書概》中說:“徐弦
小篆,畫之中心有一鏤濃墨正當其中,至於
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側處,蓋得
蔡中郎遺法也。”
此外,“捻轉”用力也能造成“裹鋒”。
孫曉雲說:“
商周青銅器上具有代表性的饕餮紋、
雲雷紋、
夔紋等的雛形,均呈螺旋式、圓轉的對稱紋路。只有將筆桿左右轉動,才可能將
筆毫隨時裹住,既快速又勻稱地畫出這樣的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