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傳媒學院

211工程學校

蘇州大學坐落於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名城蘇州,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江蘇省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傳媒學院是蘇州大學直屬的二級公辦學院。學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優勢和品牌影響力,以先進辦學理念為指導,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應用型、國際化,推進傳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致力於建設具有產學研一體化特色的國際化教育基地,積極服務於提升中國傳媒教育軟實力。

傳媒學院的歷史淵源可上溯至1929年成立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所創辦的電化教育專修科,以及1941年成立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下設的新聞學系。兩校后經院系調整,最終併入蘇州大學。1995年蘇州大學設立新聞傳播系,2005年發展調整為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2009年組建鳳凰傳媒學院,現位於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

學院現有自設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媒介與文化產業;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學位點2個:新聞與傳播、出版;本科專業共5個: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播音與主持藝術、網路與新媒體。

歷史沿革


在蘇州大學一百多年發展的歷史中,傳媒教育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1929年成立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所創辦的電化教育專修科,以及1941年成立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下設的新聞學系。江蘇省立教育學院1936年初創辦電化教育專修科,主要培養電教人才,開我國正規培養電教人才的先河。當時每月攝製兩本教育新聞片。抗戰開始后,該科趕製宣傳抗日的幻燈片,並與有關單位攝製《保衛我的土地》、《熱血忠魂》、《八百壯士》等影片,配合抗日宣傳工作。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成立於1941年8月,學院迎合時代需求,延攬名師,當時就設置了新聞學系。
1950年,兩校與中國文學院合併組建蘇南文化教育學院。1952年,又與東吳大學等著名院校合併組建江蘇師範學院(后調整改名為蘇州大學)。1984年蘇州大學中文系開辦宣傳文化專業。1995年設立的新聞傳播系開始招收廣告學專科生和新聞學成人教育本科生,1996年開始招收全日制新聞學、廣告學本科生。1999年,文學院更名調整為人文學院中文系(新聞傳播系)。2002年,撤銷人文學院中文系(新聞傳播系),更名為文學院。2005年,成立蘇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文學院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同年2月6日,國家教育部同意增列新聞學為第二學士學位專業。2006年8月,學院整體搬遷至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2009年,蘇州大學在整合原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所屬新聞傳播學科專業的基礎上,與香港鳳凰衛視集團下屬鳳凰教育合作組建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2017年響應中宣部、教育部“部校共建”新聞傳播學院的要求,學院更名為傳媒學院。2019年7月,江蘇省委宣傳部、蘇州市委宣傳部、蘇州大學簽約共建傳媒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
鳳凰傳媒學院的歷史淵源可上溯至1929年成立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所創辦的電化教育專修科,以及1941年成立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下設的新聞學系,距今已有80年。兩校后經院系調整,最終併入蘇州大學。1995年蘇州大學設立的新聞傳播系,2005年發展調整為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2009年組建鳳凰傳媒學院,現位於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
在鳳凰傳媒學院的前身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的歷史上,一大批著名的學術大師曾在此執教,其中有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章太炎吳梅周谷城朱東潤、許國璋等人,當代著名新聞學家方漢奇先生也曾在此就讀。
截至2013年,學院共設有博士點1個:媒介文化專業(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下的自設二級點),涵蓋傳媒與文化產業研究、傳媒與大眾文化研究、新媒介研究三個研究方向;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學位點2個:新聞與傳播、出版。本科專業與方向共5個:本科專業5個:新聞學、廣告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廣告學(含會展方向)、廣播電視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網路與新媒體。
學院除根據各專業特點開設多門實踐課程外,還與鳳凰衛視集團、各類新聞媒體和廣告公司合作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實踐實習基地,創辦了鳳凰論壇,定期聘請學界知名學者和業界資深人士來校舉辦專場講座,開闊學生眼界。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許多學生積極參加國家和省市主辦的大學生設計、製作大賽,有數十名同學在各類競賽中獲得國家和省級獎項。

學科體系

培養類別專業研究方向
博士生媒介文化(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自設方向)
碩士生新聞學新聞理論
傳媒理論與實務
廣播電視新聞研究
網路新聞研究
中外新聞史
財經新聞研究
傳播學大眾傳播理論與實務
廣播電視研究
編輯與出版
廣告研究
媒介研究
文化創意產業研究
戲劇與影視文學
本科生【新聞傳播類】新聞學
【新聞傳播類】廣告學
【新聞傳播類】廣播電視新聞學
【新聞傳播類】廣播電視新聞學(主持人藝術)

師資隊伍

學院共有教職員工50餘名,其中博士生導師4名,教授9名、副教授16名,高級職稱教師佔到專業教師的50%以上,在國內外高校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佔50%以上。教師中有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帶頭人2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骨幹教師3人,校級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3人,校級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3人。擁有新聞學、廣告學和廣播電視新聞學(含主持人藝術)3個本科專業與方向,新聞學、傳播學2個專業方向碩士點,1個“媒介文化”專業博士點(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下的自設二級點)。新成立的鳳凰傳媒學院為學校公辦二級學院,學院設有新聞學、廣告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含主持人藝術)一共四個本科專業。新入學的學生按照大類招生,即學習所有專業的基礎課,等適應一年或者兩年後再按學生自己的喜好划入具體的專業當中。(以上資料於2013年轉載自該院官網)
新聞傳播系
教授陳龍徐國源陳霖
副教授程潔谷鵬陳一
講師汪許瑩華昊
廣播電視系
教授倪祥保楊新敏張健
副教授任孝溫杜志紅王玉明
講師薛征祝捷
助教謝靜王清
廣告學系
教授王偉明馬中紅王軍元
副教授王靜
講師趙丁丁崔小春龔明輝
胡明宇杜丹
助教劉均星

人才培養

教學資源
人才培養基地
鳳凰傳媒學院傳媒專業人才創新實驗基地於2009年被蘇州大學評為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培育點,由徐國源擔任創新實驗基地負責人,由徐國源、吳洪興、倪健三人組成初始管理團隊。
核心內容
實驗基地依託蘇州大學與香港鳳凰衛視的優勢資源,以培養國際化、應用型、創業型的傳媒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為目標,培育、打造產學研結合緊密、產業功能鮮明、極具創新活力和國際視野的多媒體節目製作和人才孵化基地,培養創業型的傳媒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
創新點
利用香港鳳凰衛視輸入先進的傳媒教育理念、豐富的課程資源及欄目資源,導入香港鳳凰衛視及其合作夥伴已有的或擬開辦的欄目資源,創立三個創新型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實驗平台,即數字媒體創意產業板塊、大學生創業孵化器、傳媒專業人才教學實驗室,使全院師生參與創意、製作、市場推廣的全過程,使該基地成為鳳凰傳媒學院的“產業觀摩中心”和“實習實訓基地”,增強鳳凰傳媒學院學生的創造力和職業競爭力。
目標思路
利用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資源,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研究創新相結合,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新體系;緊抓“應用型”特色,組織學生參與創業孵化基地的欄目策劃、選題、運作、拍攝、編輯、合成、包裝等節目生產過程。參加各級各類大學生課外競賽活動,如參加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全國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及各種競賽活動。
管理運行
1.由學院領導和實驗基地領導小組共同研究,選擇素質強、業務水平高的教師,以及傳媒實踐經驗豐富、技能強的實驗技術人員擔任課程和實踐訓練的教學任務。
2.依託鳳凰衛視集團、蘇州工業園區動漫基地等十餘家專業傳媒、創意產業機構作為實習實訓基地。
3.做好學生跟蹤調查和用人單位意見反饋,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進行正確評價並指導教學方案的修訂。
4.由產業孵化器管理團隊實施生產經營管理。不斷開拓市場,提升大學生文化產業孵化基地的自我發展能力,為教學創造真實的從業環境。
精品課程
項目類別課程(群)名稱負責人評定時間
校級精品課程新聞學概論陳霖1998年
校級優秀課程群新聞傳播學陳龍2004年
校級精品課程廣告設計王偉明2008年
校級精品課程新聞學概論陳霖2009年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機構
機構名稱負責人
蘇州大學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中心馬中紅
蘇州大學百森網際網路公共服務研究中心芮國強
蘇州大學·現代快報地產研究中心芮國強
傳媒與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王軍元
網路傳播研究所楊新敏
財經新聞研究所徐國源
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倪祥保
廣告研究所馬中紅
科研項目
項目名稱時間主持人項目級別
主要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動向研究2009年陳龍省部級
媒介文化的批判理論研究2009年曾一果省部級
紀錄片專題片比較發展研究2009年倪祥保省部級
紀錄片內涵擴大與創作手法、作品形態互動相關發展研究2010年倪祥保國家級
電視新聞傳播創新研究2010年杜志紅省部級
新聞采編秩序治理和規範研究2011年陳龍省部級
央視頻道集群的品牌化建設研究2011年張健省部級
中國新聞業編營分離制度研究:以美國為鑒2011年張健省部級
誤讀、挪用與吸納——國外紀錄片理論與流派的中國化研究2011年陳一省部級
美國總統選舉中的民意調查與政治(1932-2008)2011年張健省部級
江蘇城市形象的媒體塑造與傳播研究2011年曾一果省部級
國外紀錄片理論在華傳播研究2011年陳一省部級

科研成就

成果類別成果統計統計年限
科研成果國家級榮譽2項,省級榮譽6項2004至2008年
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多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2004至2008年
教學成果獎校級2項2004至2008年
精品課程校級3項1998至2008年
教改項目國家級1項,校級2項2004至2008年
出版教材近60部,含教育部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2004至2008年
教學質量與工程獲獎國家級榮譽5項,省級榮譽2項,校級榮譽9項2004至2008年
學生獲獎
省部級以上113人次
其中世界級2人次、國家級82人次、省部級29人次
2004至2008年
成果名稱所獲獎項獲獎時間完成人
公民意識:社會轉型中的紀錄片話語轉向(論文)第二屆江蘇省廣播影視研究獎優秀論文二等獎2009年杜志紅
觀察、解讀與反思(論文)中央電視台、中國社科院頒發優勝獎2009年曾一果
抵抗與臣服——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數字短片(論文)江蘇省廣播電視局頒發三等獎2009年曾一果
大眾傳媒與新農村的文化重建(論文)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三等獎2009年曾一果
視像領地的游擊者(論文)江蘇省藝術指導委員會頒發論文類一等獎2009年陳霖、邢強
紀錄片專題片概論(專著)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頒發三等獎2010年倪祥保、邵雯艷
徘徊在“教堂”與“國家”之間(論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評獎三等獎2010年張健
論一種文學的城市敘述史(論文)江蘇省文學評論獎三等獎2010年曾一果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電視劇的城市想象(論文)第八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電視理論獎2010年曾一果
公民意識:社會轉型中的紀錄片話語轉向(論文)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國家級二等獎2010年杜志紅
動漫劇本寫作基礎(專著)教育部教育指導委員會辦法優秀教材2010年陳龍、曾一果
傳播的文化修辭(專著)江蘇省政府二等獎2011年徐國源
傳媒文化研究江蘇省政府二等獎2011年陳龍

學術資源

精品教材
教材名稱編者出版時間備註
新聞輿論監督研究陳龍2004年
文學空間的裂變與轉變
--大眾傳播與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文學
陳霖2004年
中小城市戶外廣告控放體系研究王偉明2004年
中國編輯出版史黃鎮偉2004年
深度報道:理念與操作徐國源2004年
草根傳播與鄉村記憶徐國源2005年
廣播電視新聞評論學楊新敏2005年
大眾傳播學導論陳龍2006年
視覺文化傳播導論陳龍、陳一2006年
媒介批評論陳龍2006年
廣告語言王軍元2006年
現代廣告學王軍元2006年
商店名稱語言王軍元2006年第二作者
商品說明書語言王軍元2006年第二作者
當代新聞傳播原理陳霖2006年
新聞學概論陳霖2006年
當代影視學
倪祥保、錢錫生
邵雯艷
2006年
品牌視覺形象傳播王偉明、趙丁丁2006年
廣告視覺設計王偉明、趙丁丁2006年
當代新聞採訪與寫作徐國源2006年
當代傳媒生態學徐國源、谷鵬2006年
文獻學大辭典黃鎮偉2006年
網頁設計與製作趙丁丁2006年
廣告策劃創意張惠辛、馬中紅2006年
電視攝像藝術新論王玉明2006年
實用影視編輯系統應用王玉明2006年參編
民生新聞概論曾一果2006年
網路傳播學程潔、張健2007年
新數字媒介論稿程潔2007年
廣告整體策劃概論馬中紅2007年
廣播影視學倪祥保2007年
新聞評論學楊新敏2007年
當代新聞評論學楊新敏2007年
媒介素養通論陳龍、陳一2007年
大學戲曲鑒賞王寧、任孝溫2007年
電影藝術通論倪祥保2007年參編
廣播影視學錢錫生2007年第二作者
教育部高等學校廣播影視類十一五規劃教材
(1套23本)
陳龍2008年總主編
大眾傳媒與都市文化曾一果2008年
傳播的文化修辭徐國源2008年
徘徊在“教堂”與“國家”之間張健2008年
中國古代的文化傳播黃鎮偉2008年
中國傳媒責任論杜志紅2008年
傳媒文化研究陳龍2008年
動畫劇本寫作基礎陳龍2008年
動畫寫作基礎教程曾一果2008年第二作者
廣告學導論王偉明2008年
電視學導論倪祥保2008年參編
圖書編輯規程論吳培華2008年參編
被廣告的女性馬中紅2008年
新聞攝影學王玉明2008年參編
電影創意產業王玉明2008年參編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蘇州大學黨委書記王卓君
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常務副行政總裁、鳳凰教育董事長崔強
鳳凰教育執行董事、總經理吳煒強
鳳凰衛視有限公司事業發展副總裁、鳳凰教育執行董事梁雲波
蘇州大學校長助理、校長辦公室主任楊一心
鳳凰傳媒學院院長陳龍
鳳凰教育執行董事特別顧問、鳳凰傳媒學院執行院長楊樺

地理位置


地址: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仁愛路1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