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風·匏有苦葉
《詩經》中的一首詩
《邶風·匏有苦葉》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寫一位年輕女子在渡口焦急地等待她的情人過河來與她相會,在河水未結冰時能娶她為妻,在願望未實現時,她還要繼續等待下去。全詩四章,通過情境、對話、神態描寫,生動再現了女子又焦灼又喜悅的心情。
邶風·匏有苦葉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有彌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⑴邶(bèi):周朝國名,在今河南湯陰南。
⑵匏(páo):葫蘆之類。苦:一說苦味,一說枯。意指葫蘆八月葉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
⑶濟(jǐ):水名。涉:一說涉水過河,一說渡口。
⑷厲:帶。一說解衣涉水,一說拴葫蘆在腰泅渡。
⑸揭(qì):提起下衣渡水。
⑹彌(mí):大水茫茫。一作“㳽”。盈:滿。
⑺鷕(yǎo):雌山雞叫聲。
⑻濡(rú):沾濕。軌:車軸的兩端。
⑼牡:雄雉。
⑽雝(yōng)雝:大雁叫聲和諧。
⑾旭日:初升的太陽。旦:天大明。
⑿歸妻:娶妻。
⒀迨(dài):趁著。泮(pàn):通“牉”,合,指封凍。
⒁招招:招喚之貌,一說搖櫓曲伸之貌。舟子:擺渡的船夫。
⒂人涉:他人要渡河。卬(áng)否:即我不渡河之意。卬,代詞,表示“我”。否,不。
⒃須:等待。友:指女子要等待的人。
葫蘆瓜有苦味葉,濟水邊有深渡口。深就垂衣緩緩過,淺就提裙快快走。
濟水茫茫漲得滿,岸叢野雉叫得歡。水漲車軸浸不到,野雉求偶鳴聲傳。
又聽嗈嗈大雁鳴,天剛黎明露晨曦。男子如果要娶妻,趁未結冰來迎娶。
船夫揮手頻招呼,別人渡河我不爭。別人渡河我不爭,我將戀人靜靜等。
據毛詩舊序稱,此詩為“刺”衛宣公與夫人“並為淫亂”之作;連頗不尊序的清人姚際恆《詩經通論》,亦以為“其說可從”。現代學者拂去舊說之附會,認為此詩是一位女子在濟水岸邊等候情人時所唱的民歌。
期盼的愛情充滿了喜悅,而愛情的等待,卻又令人焦躁。這首詩所歌詠的,正是一位年輕女子對情人的又喜悅、又焦躁的等候。
這等候發生在濟水渡口。詩一開篇,“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正值炎熱的八月,葫蘆葉子發枯,內部已然成熟。詩以“匏有苦葉”起興,即暗示了這等候與婚姻有關。因為古代的婚嫁,正是用剖開的匏瓜,做“合巹”喝的酒器的。匏瓜的葉兒已枯,則正當秋令嫁娶之時。女主人公等候的渡口,卻水深難涉了,因此她深情地叮嚀著:“深則厲,淺則揭”。那無非是在心中催促著心上人:水淺則提衣過來,水深就垂衣來會,就不必猶豫了。催對方垂衣涉濟,正透露出她這邊等候已急。“深則厲,淺則揭。”簡簡單單六個字,恰切地寫出了女主人公的大膽、勇敢和聰慧。
“有彌濟盈,有鷺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濟水豐盈得彷彿要漫過岸邊一樣,水面波光粼粼,陽光照在上面好似熒光千點。還好河水沒有漫過車軸,免去不少擔心,岸邊草叢裡的野雞叫得正歡,聲聲鳥鳴響徹渡口,看來它們是求偶心切。這一章幾乎都是景物描寫,詩人將野稚與女主人公進行對比,突出她等待意中人歸來的焦急心情。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現在天已漸漸大亮,通紅的旭日升起在濟水之上,空中已有雁行掠過,那“雝雝”鳴叫顯得有多歡快。但對於等候中的女主人公來說,心中的焦躁非但未被化解,似乎更還深了幾分。要知道雁兒北飛,預告著冬日就要結束,春天就要到來。當濟水冰融化的時候,按古代的規矩便得停辦嫁娶之事了。所謂“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農業起,昏(婚)禮殺(止)於此”(《孔子家語》),說的就是這一種古俗。明白乎此,就能懂得女主人公何以對“雝雝鳴雁”特別關注了:連那雁兒都似在催促著姑娘,她就不能不為之著急。於是“士如歸妻,迨冰未泮”二句,讀來正如發自姑娘心底的呼喚,顯得十分熱切。
詩之末章終於等來了擺渡船,那定是從對岸駛來載客的。“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船夫大約早就體察了女主人公的焦躁不安,所以關切地連聲招喚:“快上船吧!”他不可能知道,這姑娘急的並不是過河,恰是在駛來的船上沒見到心上人。“人涉卬否”二句之重複,重複得可謂妙極:那似乎是女主人公懷著羞澀,對船夫所作的窘急解釋——“不是我要急著渡河,……不是的,我是在等我的……朋友哪……”以“昂須我友”的答語作結,結得情韻裊裊。船夫的會意微笑,姑娘那臉龐飛紅的窘態,以及將情人換作“朋友”的掩飾之辭,所傳達的似怨還愛的微妙心理,均留在了詩外,任讀者自己去體味。
此詩通過情境、對話、神態描寫,生動再現了一名在渡口等候情人的女子焦灼而又喜悅的心情。在短短的一首小詩里,有山有水,有人有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措辭譎詭隱微。
清代戴君恩《讀風臆評》:麗藻繽紛,雲蒸霞蔚。
清代牛運震《詩志》:“招招”二字畫景。“人涉卬否”疊一筆,跌逗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