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思想

社會主義思想

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首先是作為一種理想而產生的,同時又表明了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們所應該具有的精神狀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是人類長期以來追求的理想目標,建立在對人類社會歷史規律科學認知的基礎之上,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歷史起源


社會主義思想的源流可以追溯得很遠。把不平等和人剝削人的現象同私有制聯繫起來,要求實行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建立平等的思想,在許多世紀以前就已經有了。這是對當時社會關係的不公正現象的一種反映。從古希臘關於人類歷史發軔的“黃金時代”的傳說中,從中國古代對“大同世界”的憧憬中,都可以發現這種思想。這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儒學典籍《禮記?禮運篇》有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賦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裡明確提出了財產公有、各盡所能、互助博愛的社會平等思想。人類對共同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奮鬥從來沒有終止過,而是以各種形式世世代代堅持不斷地延續著,它長期激勵著無數的社會先進分子,甚至成為封建社會中農民鬥爭的奮鬥綱領,也為近代社會主義思想的發生與發展提供了思想材料。
16世紀英國資本主義關係萌芽,出現了對私有制的全面批判以及對公有制社會的描述著作——英國人莫爾的《烏托邦》和隨後出現的義大利人康帕內拉的《太陽城》。用對話體裁寫成的《太陽城》,虛構了一個義大利熱那亞航海家的主要談話。這位航海家作環球旅行時到達位於赤道附近的一個叫“太陽城”島國,發現當地居民都在公共食堂吃飯,他們講究營養,每天吃什麼都是根據醫學的要求來確定的。居民個個身體健壯,大多數人能活到100歲,有些人甚至活到200歲。凡是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必須參加勞動,勞動是每個人的義務。勞動只有輕重之分,沒有貧賤之別,沒有高低之分。太陽城所實行的制度,是最符合自然法的;而根據自然法,一切都是公有的。
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已進入手工工場時期,工人與工場主的矛盾逐漸顯露,法國的摩萊里、馬布利和巴貝夫舉起了財產公有、人類平等的旗幟。到19世紀30、40年代,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暴露,社會主義思想開始廣泛傳播,主要代表有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是尖銳的,認為按照啟蒙學者的“理性原則”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資本主義制度是“新的奴役形式”,人數最多的階級為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自己卻最貧窮,被壓在社會最底層。資本主義制度的貧困是“由富裕產生”,資本主義制度下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對立,一些人的幸福建立在他人不幸的基礎上:醫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熱病,律師則希望每個家庭都發生糾紛,建築師渴求發生大火使城市四分之一化為灰燼。“私有財產和私有制過去和現在都是人們所犯的無數罪行和所遭的無數災禍的原因”,它使窮人貧困、無知、失業,使富人變成貪婪的“兩腳獸”,“私有制使人變成魔鬼,使全世界變成地獄”。他們對未來社會的設想,第一次把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的生產關係提出,論證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力水平將大大提高,預見到共產主義社會的一些特點,如消滅三大差別和國家的消亡。但是,他們的學說還只是空想,不能科學闡明資本主義制度下剝削的本質,不能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不能找到創造新社會的物質力量。

思想文化


真正的科學的社會主義理想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為核心的種種矛盾,揭示資本家剝削的秘密,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指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他們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對人類未來的共同理想——共產主義社會作出了科學的論證。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開篇則激情揚言:“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盪。”一百多年來國際共產主義的歷史,就是在《宣言》革命原則指導下同資產階級進行鬥爭不斷取得輝煌勝利的歷史。恩格斯後來所著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由來及其基本理論,馬克思認為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
“社會主義”一詞,起源於19世紀30年代英、法兩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某些著作,系由“社會的”一詞衍生而來。該詞導源於拉丁文socialis,原意是“同輩的”、“同夥的”,用於表達反對社會上的不平等和對於集體主義的朦朧傾向。“共產主義”一詞的出現稍遲於“社會主義”,該詞導源於拉丁文communis,原意是“共有的”,用以表達反對私有制和對公有社會的嚮往。今天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同一個思想體系,作為社會制度,則屬於同一形態的不同發展階段。列寧指出:人類從資本主義只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即過渡到生產資料公有和按勞分配。之後,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列寧把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稱為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理想揭示了人類發展的美好遠景。馬克思對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作了描繪: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馬克思、恩格斯還從更深層次對共產主義理想遠景作了闡說,那就是關於人的解放和自由問題的思想。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的能力受到限制,人是不獨立的,表現為人的依賴關係;在私有制基礎上商品交換普遍發展的社會,人的能力得到發展,但是人的獨立性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才真正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獨立自由的人。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共產主義社會的人們由於對自然力和社會關係的發展規律有了正確的認識,並能支配它們為人類自覺的目的服務,因此終於從自然力和社會關係中獲得解放、獲得自由。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方式的更迭,其深層含義就在於它標誌著人類在自然力和社會關係中獲得解放和自由的程度。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就是關於共產主義理想的偉大學說。理想作為一種觀念形態,是人生觀、倫理觀、價值觀等觀念的綜合集成,它從總體上反映出人們的精神素質,影響並制約著人們的生活各方面的價值取向。共產主義理想是科學的人生觀、倫理觀和價值觀的聚集綜合,是人們思想行為規範的目標導向;它為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國家、民族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力,是社會變革、社會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並使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先導作用


文化既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又是一種精神價值體系,有先進與落後之分。先進文化主要是指科學的、健康的,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代表未來發展方向和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的文化;是服從和服務於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的文化;是弘揚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創造性特徵,能夠充分反映時代發展趨勢,始終走在時代潮流前面。它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當代中國各族人民面向未來、開拓奮進的主心骨,也決定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各種社會文化思潮面前始終具有正確主導和引領的主動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體現思想道德建設上的先進性要求,又體現思想道德建設上的廣泛性要求;既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又符合不同層次群眾的思想狀況;既體現共同一致的願望和追求,又涵蓋不同的群體和階層。這就決定了它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強大的整合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先導作用。
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精神文化上還帶有明顯的舊社會的痕迹,存在一些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封建主義和西方傳入的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這些腐朽思想文化有著十分濃厚的歷史積澱,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消失,還會長期存在併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要通過加強社會主義建設逐步剷除這些腐朽思想文化存在的條件和土壤,通過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先導作用,以提高全社會的精神文化境界。當今時代是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健康文化與腐朽文化同時並存。多樣化社會思潮錯綜複雜,既是無法避免的,又是必須加以引領的。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就會影響和衝擊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和衝擊黨和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政治基礎,甚至會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基。只有旗幟鮮明地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先導作用,才能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總目標下,使人們超越民族、血緣、語言、習慣、地域等差異而形成共同的歸屬感,使全社會形成廣泛而深刻的價值認同,不斷增進社會思想共識,不斷增強社會共同體的團結和諧,不斷強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為適應我們黨在新時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的作用,應按照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原則,不斷加強和改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使主流意識形態的理想因素、現實內容與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有機地統一起來,通過科學而有力的輿論導向、文化輻射、政策激勵、制度安排等,既統一思想又尊重差異,既引導群眾又服務群眾,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親和力。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起來,採取靈活多樣的表現形式,在輕鬆愉悅的語境和氛圍中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應堅持引導社會思潮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認真分析研究不同社會思潮的本質內容、表現形式、社會影響以及產生根源,有重點地做好引領工作。了解人民群眾的思想理論困惑,特別是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加大引導力度,使之朝著有利於形成社會思想共識的方向健康發展。應堅持創新形式和手段,拓寬教育的渠道。通過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社會科普教育等各種途徑,把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先導作用的工作滲透到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同時,根據人們接受信息途徑的新變化,努力探索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先導作用的新方法、新手段。
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先導作用,就是讓先進文化成為人們價值取向的主導,成為大眾文化的主流,成為社會風尚的主體。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精神支柱,是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是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觀念形態(包括引領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共同理想、價值目標、道德規範、民族精神等),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代表著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具有其他任何價值體系都不可替代的先導性和影響力。

基本內涵


文化,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積澱和產物。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能夠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揭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方向,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在批判總結人類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創立的科學理論,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從最根本來講,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夠成為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文化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由於歷史沿革和現實的經濟、政治及社會條件等方面的差異,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不同的社會形態或同一形態的不同發展階段,在文化上又具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和功能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從文化與經濟、政治互動的關係中正確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內涵,從而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更好地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
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它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文化有著本質區別,同時與社會主義中高級階段尤其是共產主義文化相比,在理想信念、價值原則和倫理道德的實現程度、層次和範圍上又有較大差別。它必須符合併反映我國現階段的經濟、政治狀況及要求;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願;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和潮流;有利於改革開放、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有利於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價值理想的實現;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因此,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特質內涵可以概括為:它是民族性與時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文化;是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文化;是把弘揚科學理性精神與倡導人文精神統一起來的文化;是適應並引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文化;是與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文化。
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加強體系建設,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內容和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精髓,是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包含的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既相互聯繫,又彼此區別,共同構成一個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論到實踐、由思想到行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框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