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齡

張景齡

張景齡,湖北武漢人,有機磷化學家、教育家、教授。

人物介紹


簡歷

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畢業於華中大學化學系。1962年獲蘇聯喀山化工學院副博士學位。歷任華中師範學院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副院長、農紅化學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磷有機化學研究。對含不對稱磷原子的有機磷,提出了硫代磷醯胺烷基水揚酸酯基酯類化合物的分子結構與生物活性關係。研製水胺硫磷取得成果。甲基異柳磷的研究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著有《周環反應》等。

經歷

1927年1月2日 出生於湖北省武昌縣。
華中師範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1946年9月至1951年6月 就讀於武昌私立華中大學化學系。1951年7月至1951年9月 任中原大學教育學院秘書室主任秘書。
1951年9月至1951年11月任華中大學秘書室秘書。
1952-1956年9月 任華中師範學院化學系助教、講師。
1956年9月至1958年11月 在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和天津南開大學化學系進修學習。
1958年12月至1962年4月 就讀於蘇聯喀山基洛夫化工學院,獲副博士學位。
1962-1980年 任華中師範學院化學系講師、副教授、有機教研室主任。
1981-1993年 任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委員。
1986-1991年 任“湖北省科技顧問團”團副團長。
1987-1993年 任“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農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4-1988年 任華中師範學院副院長。
1980-1991年 任華中師範大學農藥所所長、教授。
1984-1993年 任中國教育委員會高校有機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
1991年2月至1993年9月 任華中師大農藥所名譽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3年9月22日 病逝於武漢。

人物特點


勇於實踐

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
畢生致力於師範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培養了幾代科技人才。創辦了華中師範大學農藥化學研究所,在中國近代磷有機化學和農藥化學的教育和研究中均作出了貢獻。1962年張景齡學成回國后,一方面繼續從事有機化學的教學工作,同時著手組織科學研究。他一開始就和助手們一道著重建立磷有機實驗室。他親自設計並和助手們一道製作,很快建立了元素分析設備、合成裝置並自製了不少玻璃儀器。根據中國當時松毛蟲危害嚴重的情況,他決心從研製防治松毛蟲的藥物著手。經過一段努力,研究工作有了頭緒,但組織上需要他帶隊去參加農村“四清”運動,研究不得不暫停,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為科研獻身的志向。到1965年他和他的助手一起終於成功地合成了含有乙烯亞胺的昆蟲不育劑,經過藥效試驗,證明對松毛蟲有良好的防效。就在這時“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捲中國大地的各個領域,張景齡雖多次受到衝擊和批判,但他從未動搖為祖國為人民貢獻知識、貢獻力量的決心和信心。1973年學校開始恢復教學工作,但實驗室仍無法開展科研工作,他已無法再等待,他向領導要求帶領教師到葛店化工廠去開展科研工作。在工廠,他和工人同吃同住,日夜工作在實驗室里,1973~1975年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新農藥“殺蟲畏”和“水環磷”的小試研製工作。實踐使張景齡進一步認識到,科學研究,特別是應用性研究,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工農業生產的實際,否則難以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因此,他動員研究室的全體同志利用假期到工農業第一線去調查研究,他親自帶隊到湖北省的江漢平原和鄂西山區去向技術人員、工人、農民調查、學習,了解農藥工業的現狀、了解農業生產的需要、了解當時農藥品種存在的問題。在調查中,在研究中,有時他幾十個小時呆在實驗室內,觀察現象和同志們一道討論分析問題,不斷改進試驗方案,雖然經過多次失敗,但他從不氣餒,總是鼓舞大家,反覆強調在攀登科學高峰的路上是沒有平坦的路可走的。經過數百次的試驗,“水胺硫磷”小試終於成功。他親自帶領課題組人員帶著自己合成的樣品到荊州農科所去做藥效實驗。在他的帶領下“水胺硫磷”終於取得了成功,並在1978年完成了國家科委下達的中試任務,隨即轉人大工業生產,成為取代“六六六”的大噸位新品種。他帶領研究所的同事們相繼又創製了新型土壤殺蟲劑“甲基異柳磷”,在中國首先開發成功“乙基異柳磷”、“百草枯”、“強本賽”、“地蟲磷”等10個農藥新品種,並開發了“兩段升溫硫酸催化合成水楊酸異丙酯”;“相轉移催化合成水胺硫磷、甲基異柳磷”等新工藝,均為工業生產所採用,僅“水胺硫磷、甲基異柳磷”現中國已有20餘家企業生產,10多個省區應用,因此他獲得了國家級獎4項,部、省級獎7項;他所領導的華中師大農藥化學研究所1984年被國家科委、國家經委、農牧漁業部、林業部授予“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工作先進集體”;1990年被國家教委、國家科委授予“全國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理論研究

收錄進世界名人錄
收錄進世界名人錄
張景齡不僅在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且他一貫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在中國首先開創了“不對稱硫代磷醯胺烷基芳基酯化學結構與殺蟲活性關係的研究”。在此理論指導下合成了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不對稱磷化合物,創製了新型土壤殺蟲劑甲基異柳磷等新農藥。張景齡在中國率先開展了對稠環系三唑磷茂啉化學研究,系統地研究了雙稠環、三稠環磷茂啉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波譜性質、化學反應和構型特徵,他還較系統地研究了苯並噻唑衍生物,發現了2-肼基苯並噻唑易於與各種磷醯化試劑進行磷醯化反應,有一定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進入90年代初,已年過花甲的張景齡又在中國首先開展了對“磷烯正離子化學”這一磷化學學科中的前沿課題的研究工作,“目前他的學生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張景齡在理論方面的研究已在中國外發表了百餘篇論文”,由於他在磷有機化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卓著,從1982年起連續應邀參加了在美國、法國、聯邦德國蘇聯舉行的第八屆至第十一屆國際磷化學學術討論會,在第十屆國際磷化學學術討論會上他還擔任了助理主席,為中國對外交流,擴大中國在世界學術界的影響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因此,1988年他被英國劍橋大學世界名人傳記中心列入《世界名人錄》、《世界名人詞典》、《世界成就者之首》中,1988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勞動模範”,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1992年被湖北省科協授予“優秀科技工作者”的光榮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為人師表

農藥化學
農藥化學
張景齡從事教育工作數十年,他治學嚴謹,誨人不倦。自1978 年招收研究生以來,他始終堅持親自為研究生授課,先後為研究生主講了高等有機化學、有機合成化學、物理有機化學、有機磷化學、化學文獻等課程。在教學中,他特別重視教材的建設和青年教師的培養,他總是選擇與當今世界一流大學和中國重點大學相近的教材,還親自主持編寫了《農藥化學》等教材,出版了專著《有機反應活性中間體》。在授課中他總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學發展的前沿動態介紹給學生,融入教學內容之中。他對青年教師採取定方向,壓擔子,一帶一,老帶少的辦法,讓他們儘快成長走上講台,成為骨幹。他要求別人嚴格,要求自己更嚴。為了更新知識,他50多歲時仍堅持自學統計學量子化學運籌學等專業,他通曉俄語、英語,但他仍努力學習德語、日語,在年過花甲后又要求自己學會計算機,為了學習計算機他經常向年輕人請教。他把這些知識貫穿到教學之中,應用到指導研究生的論文之中。他有許多業餘愛好,如書法、中國傳統文化及了解各地風土人情,欣賞名勝古迹。但他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他一心想到的是怎樣更好地培養學生,怎樣更多地完成研究課題,因此,不論他出差到何地,他總是一有閑余時間就一頭扎進了當地的圖書館,不放棄一切機會收集更多的資料,學習更多的知識,以促進科研的突破,以充實自己的教學內容。因此,他不得不放棄了許多個人的文化精神享受,而埋頭於工作中。他一貫堅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無論是寒天還是酷暑,他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書房,無論何時,不可能在任何娛樂場所找到他的身影。對研究生的培養和指導,他要求嚴格,他親自指導了20多位博士、碩士研究生,對每個學生從選題到實驗,從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論文的撰寫,他都一環環把關,在把好科學關的前提下,放手讓學生在學習中展現自己的才能。他經常向學生提問,引而不發,當學生在做論文中不順利時,他總是鼓勵、教育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二字的,要求他們要有攀科學高峰的勇氣,但又要深入研究發現問題,並和學生共同研究失敗原因,指明方向。他對學生論文審查更是近乎苛求,不容出現一個錯誤數據。不放掉一個錯別字,反覆修改,直到滿意為止,他用言傳身教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精益求精的作風。他培養的學生已有大批成了中國外教學科研的骨幹,在他們的心目中張先生的榜樣作用永存。
張景齡一生治學嚴謹,授業勤奮,直到病重期間,仍將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挂念研究生的學業和未整理完的著作、關心學校和研究所的發展,做到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將畢生獻給了祖國的教育科技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