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猜想
1997年袁立主演電視劇
《法門寺猜想》是由陳家林導演,袁立、周里京、沈琳、王濤主演的16集電視劇。
該劇講了一對戀人的三世情緣。唐朝的元公主與法門寺的小和尚覺能相戀,後來覺能知道自己是被掉包的皇子,而公主是宰相的女兒。覺能後為保護佛骨自焚而亡。公主也自刎了。
第二世是一個賣茶的緣妹和一個金銀匠阜能的故事。兩人相戀,但緣妹被外族拓跋氏看上,阜能為了國家,也為了緣妹,只得遠征拓跋。
第三世主持人元緣和年輕的歷史學家小唐在挖掘法門寺時相識。小唐寫了《法門寺猜想》的劇本給元緣,元緣後來才明白自己也許就是元公主和緣妹的前世今生,當他要去找小唐時,小唐已經出家,法名可能,遠走。
晚唐武宗年間,長安。
城外黃沙,城裡嬌娃。
法門寺猜想
美名的盛傳,帶來一道聖旨。著伊美入宮、伊春嫁於皇帝寵臣宗正。
姐姐伊美不願割捨愛人,欲避入法門寺出家卻又不得,藏起傲性和小小毒牙,倒也寵冠後宮。
妹妹伊春,嫁了本屬於姐姐的那個人,惶惑驚喜,低眉順眼做起了新嫁娘。
那一天,姐妹兩個都臨產,那個分別屬於她們倆的男人,宗正,卻同時背叛了這兩個女人—他在嫉妒心切的皇后逼迫下,偷偷用妻子用生命換來的女兒,換走了舊愛皇妃誕下的皇子。
皇子驟然變成了公主,本來也就不是要命的大事—皇帝依然給愛女命名為“元公主”—可要命的是,這公主天生盲眼。
元公主和她美麗的母親,從此被目為妖異。她們居住的宮殿,從此成為冷宮。
法門寺猜想
元公主不寂寞了,她有個會講屍毗王捨身救鴿這樣故事的朋友。
元公主不盲了,她那一直深懷愧疚的生父在佛前許下可怕的供奉,換來她雙目光明。
元公主戀愛了,她愛上那個小和尚,覺能。
覺能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元公主說,跟我說“皈依元公主”
覺能說,皈依元公主……
乘著駿馬,踏著黃沙,就在覺能帶著元公主私奔的路上,他們聽到了京城傳來的消息,熱心道教的唐武宗意欲取法門寺佛指舍利而滅毀之。
覺能,伊春的兒子,被宗正偷送出宮藏進法門寺的皇子,他愛上元公主,但是更愛佛祖。
他走上祭壇,把自己焚燒成一粒晶體,要元公主帶這晶體回去,代佛指舍利遭那一劫。
法門寺猜想
覺能默默,如果我回頭看你,我怎麼可能還有勇氣走下去。
宗正作為皇帝的使者,在元公主面前毀掉了她帶回來的舍利。元公主作為一個女人,在生父面前自刎。
玉石俱焚。
這一世,他皈依佛。
又過二十年,皇帝換了老皇帝的侄子、一個崇佛的少年來做。
他頻頻叩訪法門寺,甚至把寺前賣茶的緣妹姑娘帶回宮來,燒茶給冷宮裡那個很會講故事的嬸母——伊美。
或許茶能明目,伊美為元公主哭到半瞎的眼睛,得益於緣妹茶氣的氤氳和巧匠阜能的簫聲,居然復明了。
法門寺猜想
她顫抖著問他們,快告訴我,你們前世,是怎麼約好的。
賜婚賜婚,這還有什麼可說的。
可是,拓跋氏首領來了長安宮廷,先索緣妹,與阜能比武落敗而不得。再索舍利,阜能和少年皇帝商議製造影骨來忽悠拓跋,而真正的佛指舍利,則深藏法門寺真身寶塔下的幽秘地宮。
隨後,與拓跋的戰爭爆發了,這是一場捍衛版圖、捍衛舍利、捍衛信仰的戰爭,晚唐的風雨飄搖給這場戰爭帶來了悲凄的基調。
黃沙瀰漫的長安城外,阜能隨軍出征了,他和緣妹約定。他去保家衛國,她在法門寺門前為出征的將士煮茶,為他祈福。
可是,和晚唐混戰中走向戰場的多數男孩一樣,他再也沒有回來。
和晚唐混戰時期祈禱守侯的多數女孩一樣,法門寺前的茶香,註定只是空等。
這一世,他皈依法。
黃沙被風吹散,時間被偷偷帶走,這一回,機緣沉睡了千多年。
20世紀80年代,法門寺幾經重建的真身寶塔在風雨中坍塌了,發掘塔下地宮、尋找舍利的工作吸引來了小唐博士和記者元緣。
他們發現彼此有好多詭異的共同點,喝茶時喜歡照唐人遺風放點鹽。對於法門寺都有著莫名的歸屬感。對地宮方位共同的直覺。
彼此之間,有不能言表的吸引,有鬼使神差的默契。
地宮發掘舉世矚目,全程參與的他們卻在慶宮宴上悄然溜去。
月光下並肩行走,聊的話題仍舊不著邊際。
一切都還隔了層紙,元緣悵然回城,小唐繼續留在扶風料理考古後續事宜。
午夜夢回,發覺前面兩世的錯過,悲不可抑,元緣不顧一切趕回法門寺,下決心這一世要了卻此緣。
可是,這一世,擋在她和他之間的,不再是皇權,不再是大義,也不再是戰爭,而是一堵赭紅寺門—兩人分別的這段日子,小唐已然在法門寺剃度出家,法號可能。
於是這一世,他皈依僧
元公主,緣妹,元緣。
覺能,阜能,可能。
他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她說:終有一世,你將皈依我。
法門寺猜想
角色 | 演員 |
伊春/元公主 | 袁立 |
覺能/阜能 | 王濤 |
伊美 | 譚小燕 |
武宗 | 李明 |
皇后 | 楊君 |
大法師 | 張光正 |
僖宗 | 邵聰 |
如飴 | 沈玲 |
岳海 | 曹衛宇 |
拓跋 | 李虎 |
道士 | 王德林 |
導演 | 陳家林 |
編劇 | 楊捷 |
法門寺猜想
曲目 | 作詞 | 作曲 | 演唱 |
女兒淚 | 張俊以 | 劉思軍 | 李姝 |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寶雞市96公里。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山門,佛寺院的大門,由於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是三門而立,中間大兩邊小,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故“山門”也稱“三門”,也以山門做寺院的別稱。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盤人居地,故由三門入。三門俱開,從那門入。從信門入。凡夫聖賢人,平等無高下,只在心垢后,取證如反掌。前殿始建於民國28年(1939年),為仿效明清建築,內塑華嚴三聖,韋馱天將及十八羅漢像。
據專家考證,法門寺始建於北魏時期約公元499年前後,現寺內尚存的北魏千佛殘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樹立的。當時稱“阿育王寺”(或“無尤王寺”)。隋朝時,改天下佛寺為道場,阿育王寺改為“成寶寺”。唐朝是法門寺的全盛時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顯赫地位,以七次開塔迎請佛骨的盛大活動,對唐朝佛教、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初時,高祖李淵改名為“法門寺”。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這裡度僧80名入住法門寺,寶昌寺僧人惠業為法門寺第一任住持。唐朝貞觀年間,把阿育王塔改建為四級木塔。唐代宗大曆三年(786年)改稱“護國真身寶塔”。自貞觀年間起,唐朝朝政府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對法門寺進行擴建、重修工作,寺內殿堂樓閣越來越多,寶塔越來越宏麗,區域也越來越廣,最後形成了有24個院落的宏大寺院。寺內僧尼由周魏時的五百多人發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輔”之地規模最大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