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1條詞條名為五一村的結果 展開

五一村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五一村

五徠一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以南10公里處,南接利津縣虎灘鄉新華村,東臨本鎮大牟村,西與沾化縣下河鄉流口村相鄰。全村區域面積900畝,其中耕地面積790多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80戶,總人口266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40人。

地理位置


五一村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以南10公里處,南接利津縣虎灘鄉新華村,東臨本鎮大牟村,西與沾化縣下河鄉流口村相鄰。

村莊由來


1930年,張德香從利津縣五股道遷此立村,取名五股道,1948年成立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5年成立高級社,五二村為東社,該村為西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建大隊。五股道劃為兩個大隊,自南向北以序數命名,該村居南,故稱五一。1968年成立五一村革命委員會,71年恢復生產大隊,1984年8月改為五一村村民委員會。1992年在上級領導下,全面開展村民自治示範活動,建立村規民約,完善制度建設,推行民主選舉制度、民主議事制度、民主評議幹部制度和財務公開制度。1998年建立民主理財小組,實行村級財務鄉鎮管理監督制度,建立起村務公開欄,定期進行村務公開,村務工作逐步實現民主化、制度化。

資源人口


徠全村區域面積900畝,其中耕地面積790多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80戶,總人口266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40人。

經濟發展


解放后,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種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全村70%的戶住上了磚瓦房,95%的戶有電視機,50%的戶有電冰箱,80%的戶用上了洗衣機,90%的戶安裝了固定電話,80%的戶有手機,70%的戶有摩托車,60%的戶有三輪車,全村有轎車6輛,客貨車11輛,有多戶家庭購入了電腦。1984年實現全村電燈照明。1998年,集體投資2萬多元,在區電業局的幫助下,實行電網改造。1994年5月,區小康型飲水工程啟動,村集體投資8萬元,村民集資1萬元,動用土方3000多方,安裝上了潔凈的自來水。2004年,村集體在市殘聯的幫扶下,投入資金20多萬元,對村內路面進行硬化,路寬4米,全長1600米,村民家家戶戶都通上了公路,並通上了公交客車,村民出行十分便利。
五一村地處黃河故道腹地,土地肥沃,王莊二干從村東經過水利資源豐富、地肥水豐,村民經濟連年提高,靠近威烏高速連接線,交通便利。2004年底,該村戶戶通上了柏油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生產責任制的園滿施行,使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河口區成立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投資30多萬元,大搞農業開發和農田水利建設,把沾利河兩岸300多畝高低不平、沙化嚴重的土地整平,種植上了優質的蘋果、葡萄等品種,僅此一項,全村人均純收入就達1000多元。王莊二干貫通以後,隨著水澆條件的改善,村集體投資10多萬元,把二千以東的基本農田進行重新開發,在上級部門的扶持下,投資10多元萬元,修建了一座水庫。投資10多萬元安裝了噴灌,使二干以東300多畝農田變成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1999年秋季,我村為響應鎮政府制定的“3158”冬棗生產計劃,把冬棗生產當做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點來抓。全村70多戶從事這個產業,年產量70000多斤,年收入20多萬元,戶均2萬多元,人均收入1000多元。
該村立足本村實際,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村經濟得到了健康持續快速發展。該村已發展冬棗園200畝、棉花400畝,建立冬棗批發市場一處,有力地帶動全村及周邊村莊冬棗產業的快速發展。除冬棗外,棉花、小麥、玉米、蘋果等是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到2006年底,農民人均收入5230元。

文明建設


五一村堅持以經濟工作為中心,兩個文明一起抓。民主法制方面,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切實加強“兩委”班子建設,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村兩委班子團結堅強,務實高效,清正廉潔,群眾威信高,幹群關係融洽。健全配齊了各種群眾自治組織,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全面推行村務、財務公開,有效地保障了群眾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2002年,五一村制定完善《村規民約》,著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2006年3月份以來,該村通過座談會、廣播、發放宣傳資料等有效形式,開展了創建“文明在五一、和諧奔小康”集中宣傳活動,並帶領村幹部、部分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到參與創建小康文明村活動的村參觀學習,激發了廣大幹部群眾開展創建活動的積極性。幾年來,評選出“十星級文明戶”40多戶,“好媳婦、好婆婆”20多人次,以評選“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為載體,弘揚家庭美德,大力提倡樹文明立新風。以“文明信用村”和“文明信用戶”創評活動載體,努力營造誠實的農村信用環境。充分發揮文明誠信街、文化大院、公開欄的陣地作用,大力宣傳各種法律法規,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在全村樹立了家和鄰睦、安定祥和的社會風氣。

村莊建設


2006年,村委會堅持從該村實際出發,投資7萬多元,修砌排水溝900多米,栽植苗木1000多棵,綠化村莊道路,投資3萬多元,安裝路燈,組織專人清潔村莊衛生,改變村容村貌。如今,全村共清除“三堆”13方、清除垃圾3.9噸、清理街道6條。進一步充實了衛生保潔隊伍,建立了衛生整治長效機制。

主要榮譽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幫扶下,五一村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近年來,該村也多次受到上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表彰:1999年被授予區級、市級“安全文明村”;2000年被授予區級“冬棗生產先進單位”;2000年被授予“河口區五好支部”;2001年3月,被鎮黨委授予“義和鎮先進黨支部”、“計劃生育先進單位”;2007年3月,被東營市文明委授予“東營市小康文明村”;2007年2月,被市愛衛會授予“市級衛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