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廠古鎮

寧廠古鎮

寧廠古鎮位於重慶巫溪縣附近,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當虞夏之際,巫國以鹽業興",距今約5000年之久。天然鹽滷泉自鎮北寶源山洞流出,從先秦鹽業興盛以來,寧廠古鎮因鹽設立監、州、縣,明清時成為中國十大鹽都之一。

寧廠古鎮有4000多年的製鹽史,遠古時期是“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檣,食也”的樂土,在唐堯時期就是極盛一時的巫咸國的本土和首會所在地。並因鹽而興,歷史上曾設立郡、監、州、縣,有過“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吳蜀之貨,咸薈於此”、“利分秦楚域,澤沛漢唐年”的輝煌。

寧廠古鎮是三峽地區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和搖籃,堪稱世界的“上古鹽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在古鎮歷史上,曾多次爆發灶夫的起義。而正德三年(1508)爆發在這裡的鹽場灶夫鄢本恕、廖慧起義,歷時5年,義軍達10萬,席捲西南地區六省市,比歐洲最早的工人起義早100多年,更應是世界工人運動之源流。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古鎮詳情


寧廠古鎮
寧廠古鎮
寧廠古鎮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建築多為斜木支撐的“吊腳樓”,臨河而建,古色古香,別有一番風味。鎮南半山腰的女王寨、鎮西山頂的桃花寨,是當年李自成部將賀珍抗清的根據地。古鎮地處巫溪縣,依山傍水而建,青石街道逼仄,吊腳樓、過街樓等古建築和民居沿后溪河蜿蜒延伸3.5km,俗稱“七里半邊街”。
寧廠古鎮
寧廠古鎮
唐代杜甫、宋代李宏、蘇軾、王十朋、明代羅洪先曾在此留下大量詩句文辭。

歷史


重慶巫溪始建於漢建安十五年,有“巫咸古國,上古鹽都”之謂,其歷史文化與生態文化得天獨厚,有三峽生態明珠及巫巴文化故鄉的美譽。沿大寧河這條“百里畫廊”,不僅可見秀水、幽峽、奇峰、怪石、懸棺、棧道等景緻,更有寧廠古鎮、蔡倫式造紙作坊等人文古風濃郁的景觀。
寧廠古鎮系巫溪縣北部重鎮,是我國歷史上的早期製鹽地,也是巫巴文化的孕育地。寧廠古鎮地處大巴山東段渝陝鄂三省市結合處,在大寧河支流后溪河畔,鎮上建築古色古香,多為石木結構,路鋪青條石,古老而淳樸,是國內少見的原汁原味的古村落,2010年12月被評為中國第五批歷史文化名鎮。
清代王尚杉有詩《大寧場題壁》曰:“沿江斷續四五里,翁岩築屋居人稠。”大約五千年前,在這塊土地上發現了鹽,清澈的大寧河水,伴隨著純白的寧廠鹽泉,養育著世代寧廠人。事實上,以長江三峽為軸心的整個川陝鄂地區,皆仰食得天獨厚的巫溪鹽泉。寧廠鹽泉年自溢含鹽量1.6萬噸。據史料記載,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寧廠全鎮已有336眼灶,均燃熬鹽,有“萬灶鹽煙”之美譽,1949年前後鹽廠還有99眼灶。目前古鹽場遺址有68眼灶址,保存完整的15眼,製鹽廠房近3萬平方米。
巴渝旅行家寧廠古鎮
巴渝旅行家寧廠古鎮

旅遊


過剪刀峰,繞"十八羅漢",跨過又一道索橋,西進后溪河,便是鹽泉古鎮--寧廠。寧廠鎮,坐落在後溪河的深山峽谷之中,南北高山橫亘,東西峽谷透穿,街道偏窄,依山傍水,三面板壁一面岩,古稱"七里半邊街",鎮上建築古色古香,多數樓房系竹木結構,不少臨河而建,下面斜立木樁,柱上支撐木樓,這些懸空的房屋,稱之為"吊腳樓",貌似東側西歪,有倒塌之險,實則牢固耐用,無傾複之憂。后溪河從吊腳樓下穿過,把古鎮一分為二,又有江南水鄉之妙。
遊覽古鎮,不覺她舊,只覺她新,更覺她奇,這裡的山,自然的美,這裡的水,美得自然,這裡古老純樸的建築,奇得迷人。鎮東有守衛它的青獅白象岩,還有一群似人非人的石蹲,謂之"十八羅漢",是白蓮教起義軍的據點遺址。鎮南半山腰上的女王寨,是明末清初李自成部將賀珍紮營抗清18年的山寨,寨墻山門尚存。鎮西一山聳峙,狀若金字塔,其名二仙山,山腰一洞,乃遠近聞名的仙人洞。該洞不僅景物別緻,且有"一局殘棋說爛柯"的神奇傳說。洞內刻有明朝狀元、著名學者、地圖學家羅洪先詩句。二仙山頂有一寨桃花寨,是明正德年間鹽工鄢本恕、廖惠起義的遺址。
鎮北寶源山麓有龍君廟始建於漢代,歷代維修,今建築為清代穿斗結構建築,建築基址和東廂房尚存。主要建築因1958年大鍊鋼鐵被毀壞。寧廠鹽泉在龍君廟內,有一洞嵌於其上,洞口有一石龍,清泉從龍嘴噴出,這便是地地道道的自流井--白鹿鹽泉,龍池、龍頭及分鹵眼板是北宋淳化二年(991)由大寧監雷悅創建。1989年龍池及其附屬建築被列為巫溪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先秦時代,獵人袁氏逐鹿至此,鹿忽不見,只見一洞,清泉湧出,口渴飲泉,水味極咸,知為鹽泉,消息傳出,人們便取水熬鹽。從此,這裡便成了我國早期製鹽地之一。在清乾隆年間,有鹽灶三百三十六座,煎鍋一千零八口,號稱"萬號鹽煙"。
寧廠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民俗古樸,山水靈秀幽靜,是重慶市古鎮文化鑒賞游的旅遊新品,是西安--三峽南北旅遊大通道的旅遊精品, 是新三峽旅遊中的古鎮亮品,是渝、陝、鄂結合部的古鎮絕品,是奉節-巫溪-巫山“金三角”黃金旅遊線上的古鎮旅遊極品,是中國的“上古鹽都,巫巴故鄉”。

歷史沿革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寧廠鎮開始熬鹽。
東漢永平七年(64),曾試圖引寧廠鹽滷到巫山未成功。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劉備為鞏固荊州,加強鹽業控制,廢巫縣設北井縣,是為巫溪建縣之始。
北宋開寶六年(973),設大寧監徵稅。
北宋淳化二年(991),大寧監雷悅創建龍池,於鹽泉口安一石龍頭,鹽泉自龍頭流出,注入石池,池前橫置木板,上鑿30眼。
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 ),大寧監孔嗣宗“創篾過虹橫跨溪面”,用竹篾製成碗口粗的牽繩,繩的兩端固定在兩岸的石柱上,再把輸鹵的筧竹吊牽繩上,將北岸大寧鹽泉龍池所出的滷水輸往南岸,以解決南岸各灶的滷水供應問題。從此南岸開始熬鹽。
嘉靖年間(1521~1566),寧廠鎮產量佔四川產鹽的20%,《蜀中廣記》記載:“各省流民一二萬,在彼砍柴供大寧鹽井之用。”
清康熙四年至乾隆三十七年(1665~1772),寧廠鎮達到極盛時期,全場336灶。
公元1935年,大寧場長公署合併於鹽稅局,稱大寧鹽稅局。公元1938年,大寧鹽稅局更名為大寧鹽場公署。抗日戰爭時期,寧廠鎮奉命川鹽濟楚,加大鹽業生產力度。1941年,日軍飛機7架,投彈35枚,轟炸寧廠鹽場,企圖切斷食鹽供應。
寧廠鎮的興衰是研究中國古代鹽業史和巴渝文明史的重要內容。

交通信息


從重慶客運站乘班車到巫溪,票價為181元;
從重慶坐快艇到巫溪,票價260元;
從巫溪到寧廠坐中巴車,票價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