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屋村
湖南省耒陽市哲橋鎮下轄村
徠太屋村坐落於湖南省耒陽市哲橋鎮內。2012年中共中央十三中全會五次會議上,太屋村被評為中國茶油之鄉,太屋村是哲橋鎮文明先進村,交通方便,北緯35°08′,東經117°24′,距離鎮政府7公里左右,耒陽西高鐵站6公里,市區15公里不等。從國道107才沖段直進縣道026里程6公里左右即到。東南部鄰餘慶鄉(現耒陽西高鐵站),西隔常寧市,北接壇下鄉。
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本村總佔地面積為7平方公里,轄12個組、姓氏分別為陳、王、鍾、黎、資姓等。總人口2000人左右、共有耕地面積1200公頃,其中水田800公頃,有國家生態效益保護林(茶山林)300公頃。改革開放以來,該村充分發揮山區優勢,發展農業、林業、牧業,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畜牧業,發展經濟林木、乾鮮果,使農民不斷增收。2005年至今,村經濟總收入高達700萬元,村民人均純年收入高達15000元。
清朝:公元1676年,吳三桂在衡陽徠稱帝,國號周。衡陽稱應天府(國都),而湖南省耒陽市哲橋鎮太屋村也就是從這個朝代開始的,曾【1658】是一家老人(仙人)路過此地,【認為這事一塊風水寶地就獨自為本村命名天屋村,多年後更名為太陽村,多年後又更名為太屋村自今。】這個老人便是吳三桂師父。1680年其師父遭遇反叛逝世,享年70歲。2007年,經國家部考古組考古專家研究,其墓下葬位於本村的王家灣(10組)正山後的三座連排的清朝墳墓的第一座。
太屋村村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農村社會經濟關係不斷發生變化。1949年-1952年,全國絕大部分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個體農民經濟成為最主要的經濟成分。1953年-1957年農業合作化時期,農民加入合作社以後,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實行集體所有制和按勞分配製。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以及農村工業,商店、銀行、學校、醫院、文化設施等隨之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1958年-197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由於“左”的政策,使農業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都受到了破壞,農村經濟停滯。從1979年開始,農村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在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農村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都得了較快的發展,農村面貌有很大的變化。
五年後的新農村示意圖
陳耆金 | 王詩啟 |
王詩啟 | 王詩啟 |
鍾三告 |
湖南省耒陽市哲橋鎮太屋村 | ||||
太屋陳家 | 太龍山王家 | 太屋黎家 | 太屋鍾家 | 太屋資家 |
黎明村 | 興旺村 | 板橋村 |
蘇民村 | 塔水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