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涼
蕭綱詩作
《納涼》是梁簡文帝蕭綱的詩作之一。作品中明暗及色彩的對比處理有如風景畫家設置意境,而時斷時續的微風又給這幅清凈宜人的畫面增添了動感,並把它襯托得更為恬淡幽美。
斜晚駸駸,池塘半陰。
避暑梧側,襟。
落影,驚蟬乍林。
游魚吹水沫,神蔡上荷心。
翠竹垂秋采,丹棗映疏砧。
無勞夜遊曲,寄此托微吟。
作者十分注重語言的張力和情境的對襯。落花就影,示下;驚蟬失林,示上。與落日半照、避暑樹畔相對,彼是橫向空間,此為縱向空間,原本緊湊的園林,因此而不覺其拘謹,只感到境界闊大,又沒有雄壯崢嶸之感。後面四句寫具體情態,仍然用相對之法呈現。游魚、神蔡,是小空間的對照;翠竹、丹棗,同樣是小空間的對照,一寫水面,一寫陸地,又多一重相映之趣。意象又有小大之別,避免了詩意的獃滯凝固。翠竹寫其密,丹棗見其疏,濃淡相間,雜色相形。竹影不見諸詩篇,留給讀者遐想,秋採為何?是金黃,還是厚重?全憑想象。丹棗確定是紅色的,稀疏地掛在枝頭,投影於水邊的石砧上。就這樣,水陸相接,沖淡了詩歌結構和表現手法上的單調。同樣用對比手法,同樣寫事物及其光影,意義世界卻不單調,趣味也不單一。
首先被感動的是詩人自己。落日西斜,陽光只留連在池塘的半個水面。詩人在高高梧桐樹邊享受著吹入襟懷的涼風。他置身小園,感受到的不是園林之緊湊和匠心之安排,詩境全無拘束板滯之感,詩心沖淡平和,微吟短誦,享受這安然自得之況味。無比愜意之際,還不忘記錄下來,與人共享。有人說“游魚吹水沫,神蔡上荷心”中“蔡”是大龜,“字面入詩,殊欠明爽”,真是固執其小,而其執得也未必準確。
詩人實寫其事——即便不是實寫其事,做此想象,也足見所造之境並不戀於女子與酒,別有水木清華的高致。道出眼前景,實為心中事。詩人心中事但有三端,一納涼消暑,一微吟細詠足資此游,不須俗曲敗壞人意。再有就是,把這清涼幽幽之境和自得安閑之情道出,給你,自然是希望與人同此閑涼。至於你讀出了什麼,他空有願望,也不能干涉了。身後是非誰管得,詩成之後的是非誰又能管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