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鄉
雲南省楚雄州永仁縣下轄鄉
永仁縣猛虎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位於永仁縣猛虎鄉,全鄉國土面積195.84平方公里,人口9759人(農業人口9396人),現有耕地面積1083.66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11公頃。
猛虎鄉
永仁縣猛虎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位於永仁縣猛虎鄉,人口9759人(農業人口9396人),現有耕地面積1083.66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11公頃,近年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佔用耕地,耕地逐年減少,現有耕地質量不高。人增地減的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經過各級部門多方爭取,該項目已列入省級重點項目,總投資達650萬元,由省財政全額撥付,項目建設期為1年。
猛虎鄉
年平均氣溫17.8℃,最曖氣溫21.4℃,最冷氣溫8.2℃,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日照數277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860毫米,降水分佈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年相對溫度64%,年蒸發量為2794.4毫米,森林覆蓋率佔10.73%,植被覆蓋率佔34.33%。
猛虎鄉位於滇中高原北緣,金沙江支流羊舊乍河上游,地處永仁縣城的中西部。國土面積192.24平方公里,耕地15100畝,其中:水田7921畝,旱地7179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1.7畝。境內最高海拔是大雪山2884.7米,最低海撥1489米,相對高差為1395.7米。年平均氣溫17.8℃,最曖氣溫21.4℃,最冷氣溫8.2℃,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日照數277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860毫米,降水分佈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年相對溫度64%,年蒸發量為2794.4毫米,森林覆蓋率佔10.73%,植被覆蓋率34.33%。有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12座,壩塘60座,抽水站8座。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精神構成了一幅和諧的新畫卷。
關於火把節的起源,各彝族地區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動聽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說: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有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歿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里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一般都歡度三天,頭一天闔家歡聚,吃酒祝賀。人們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靈和祖先,然後用來下酒。晚上燃火把四處照燎,一般持續三個晚上。人們情緒十分熱烈。人們以村寨為單位,高舉火把繞著村寨和田地照燎,猶如千條火龍騰飛。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節進入高潮,整個涼山沸騰了。小夥子穿上民族盛裝,纏著有英雄結的頭帕;婦女們穿著百褶裙,聚集在廣闊的草壩上,進行各種傳統的體育競賽。小夥子們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婦女們則唱歌,跳舞,彈口弦琴。節日期間要打豬打羊祭神;有的地區要宰一隻雞到田邊地頭祭"田公地母”。人們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所以點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戶去照燎,邊走邊在火上撒松香,人們稱之為"送祟"。無疑,這是古老的火崇拜觀念的遺跡。
火把節期間,最熱鬧的地方要算鬥牛場了。鬥牛不僅是一種文娛活動,也是選擇良種牛的好方式,對農業,畜牧業生產很有積極意義。比賽中誰的牛獲勝,意味著該養牛青年是個勤勞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們選擇配偶的好對象。摔跤是火把節中另一項吸引觀眾的活動。兩人摔跤,萬眾聚來,親朋好友,都來助威。賽前賽后,圍觀的姑娘彈著口弦琴,小夥子彈著月琴,表示愛慕之情。
“選美”活動則獨具風采。"選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選美”開始后,參加競選的彝族姑娘就圍成圓圈,後者拉著前者手中的花帕,邊走邊唱優美動人的民歌。這裡圍觀的小夥子最多,也最慷慨。小夥子們覺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準備好的禮物交給裁判,請裁判代為轉交給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禮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當選為美女。當選為美女的姑娘背著許多禮物,臉上帶著紅霞走出會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圍攏來表示祝賀;小夥子們更是圍在姑娘的前後,叮叮咚咚地撥彈月琴,表述自己的心聲。
第四天,由少數人將火把的灰渣掃起來,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東北與國家級天保口岸相接,南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渭川縣老寨社、黃樹皮縣南汀社接界,西部與馬關縣都龍鎮為鄰,北部與麻栗坡縣天保鄉相連。國境線長37公里,距縣城麻栗坡50公里,距國家級口岸——天保25公里。全鄉國土總面積215平方公里,鄉轄5個村民委員會83個村民小組。居住著瑤、苗、壯、漢、傣5個民族。2005年末,全鄉共有3282戶,總人口14387人,其中:農業戶3255戶,農業人口13988人;少數民族3125戶13400人,佔全鄉總人口的96%。實有耕地面積15003畝,其中田7713畝,人均有耕地1.08畝。2005年農民人均有糧345公斤,人均純收入1273元;財政收入完成108萬元。
全鄉國土面積203平方公里,耕地16005畝,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種植烤煙、蠶桑、苔菜、油料為主。2003年末,全鄉經濟總收入達2692萬元,工農業總產值712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15萬元,財政支出46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43元,糧食總產量436.8萬公斤,農民人均佔有糧食449公斤。
手工藝品
1、蔬菜制繁種及晚秋作物:2008年共蔬菜制繁種1500畝,共種植以包穀、蕎子、蘿蔔、豌豆、紅薯等為主的晚秋作物100畝,實現產值20萬元。
2、2008年,全鄉養蠶農戶326戶,養蠶五季1525張,產繭70986.30公斤,均價21.19元,實現產值147萬元,全鄉共有農家樂1個,年累計創收6萬元。
3、著力發展規模養殖,畜牧養殖業發展勢頭良好。通過實施小額信貸扶持,加大對養殖重點戶、規模戶的扶持力度,極大地推動了畜牧業發展。2008年,全鄉共發展規模養殖示範村1個,養殖重點戶由2002年的170戶增加到350戶,生豬、牛、羊、家禽存、出欄率分別比2002年增長11.8%、14.8%和39.7%、28.4%。
4、非公經濟:2008年的278戶,實現鄉鎮企業營業收入8138萬元,非公經濟收入3316萬元。
5、勞務經濟:2008年,全鄉共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1022人,其中國外2人,省外148人,省內571人,實現勞務經濟91萬元,全鄉人均勞務收入102元。
2003年,全鄉個體私營經濟257個,從業人員899人,創產值3248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達4204萬元,完成現價總產值3248萬元。境內有中型水庫1座,小(二)型以上水庫63件。年內採取3條措施解決三農問題,一是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設完工大小工程399件;二是完工國債人飲工程4件,解決人畜飲水2800人1720頭;三是加大交通、通訊設施建設力度,2003年末全鄉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0公里,有固定電話220部,行動電話295部,全鄉6個村民委員會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電話普及率達21.6%。
2008年全鄉通水、通電的村民小組有65個,達100%,18個村民小組實施了村內主幹道路硬化,佔27.69%,全鄉自然村基本通車,各村架通了輸電線路。建有科技文化活動室、娛樂室6個;有公廁14個,垃圾池2個;建有小水窖390口,有沼氣池的農戶達915戶;有停車場1個,佔地面積108平方米,鄉級客運站1個,佔地面積465平方米。有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12座,壩塘60座,抽水站8座,水利化程度達到54%以上。建有村組地面衛星接受站1636座,電視廣泛普及;全鄉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用戶1605戶,其中行動電話1276戶。
全鄉有1所中學、1所中心小學、3所村完小和5個村辦學點,1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個文化站,5個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室。在校中學生356人,中學教職工33人,其中教師30人,大專以上學歷29人。在校小學生752人,小學教職工63人,小學教師大專以上學歷57人。中學入學率達100%,畢業率100%,升學率75.8%,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100%。
全鄉學校佔地面積43049.79㎡,有圖書室7個,圖書5452冊,實驗室7個,多媒體教室1間,電腦46台,籃球場5塊,足球場1塊,田徑跑道250米。教室、行政用房等設施配備齊全和完善,校園活動場地規範,綠化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