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

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俗節日

彝族年是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俗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彝族年,彝語稱“庫史”,是集祭祀祖先、遊藝競技、餐飲娛樂、服飾制度等諸多民俗事項為一體的祭祀和慶賀性民俗節日。分佈於川、滇、黔、桂廣大彝族地區。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擇吉日舉行。涼山彝族年,主要通行於布拖、美姑、昭覺甘洛、喜德等17個縣(市),其中以昭覺、美姑、布拖、喜德等縣彝族年具有代表性,富有特色。

2011年5月23日,彝族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129。

節日內容


彝族年 3張
彝族年

簡介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彝族年是彝族的一個重要節日。從古到今,彝族對過年十分重視,也很熱鬧。關於彝族年始於何時,現已無從查考,涼山彝族過年中的許多儀式均與祖先崇拜相關,整個節日中充滿濃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概述

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覺羅基

全家團聚,或殺豬、殺雞,慶賀當年人丁興旺,來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庫斯

意為新年,主要內容是祭祖,早晨雞叫以後,全村就要宰殺年豬,年豬要從同村同寨年長或德高望重的人家開始,依次序宰殺。用年豬的膽、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豬膽飽滿、色澤好,胰平展,無缺陷,尿包豐滿為吉祥,預示來年人畜興旺,家人安康,糧食豐收。同時分“舍富”、“舍民”兩餐進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豬腎、肝、舌、胰與蕎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體餐。吃完“舍民”后,男子們要將豬肉切成條塊,婦女們則要灌制好香腸,併當天要將鮮肉和香腸掛在火塘上烤烤,同時以展示主人家的年豬肥,人吉祥,並且顯示出主人的富裕。

朵博

意為月首(即一個月的頭一天),早晨雞叫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鮮湯,既將心肺搗爛,放在鍋里將油熬出來后,放入水加豆芽、干(鮮)筍等,做成三鮮湯。早晨起床全家人就要享受這頓三鮮湯的美味。上午由婦女們組織全村孩子祭果樹,既“社日”儀式。每個兒童要帶豬前蹄一隻及意節粑(細玉米粑)等,選一棵長勢豐茂的果樹,由一孩子上樹伴樹神,眾孩子在一婦女的帶領下祈求樹神要多結果子,讓孩子們分享,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等,然後將孩子們帶來的肉食切成小片放在樹丫上或樹皮之中。社日結束后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場面壯觀熱鬧,一般數十人一組,從整個寨子挨家挨戶拜年,拜年時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讓大家喝,同時,拜年隊伍還要為主人唱賀新年歌,年輕人跳舞、摔跤、跳鍋莊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一起快樂到通宵達旦。

阿普機

意為送走祖靈,下午要煮豬腸青菜吃,由婦女們拜年,男子們在家接待拜年隊伍。3天的年過完以後,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塊的豬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塊),酒、糖、千層餅、炒麵、雞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個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節的快樂之中。

時間選定

彝族年一般選定在農曆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根據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它緣於彝族十月太陽曆(參見陳久經 盧央劉堯漢 《彝族天文學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十月太陽曆是彝族先民創製的一種特殊的曆法。按照這種曆法,每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十天,另外有五至六天過年日。這種曆法無大小月之分,每月都為三十六天,便於人們記憶。十月太陽曆選擇冬季傍晚觀測北斗星(彝語稱“沙聶”)的尾巴(斗柄)指下為大寒為農曆臘月,夏季傍晚觀測北斗星(彝語稱“沙聶”)的尾巴(斗柄)指上為大暑農曆六月。以大寒和大暑為元日,準確地反映了季節變化的規律。這冬夏兩個節日即彝族年和彝族火把節分別訂於農歷十二月十六日和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根據計算其寒暑往返一次的時間為365.33日。結構整齊、科學簡明,使用方便是太陽曆的特點。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現在彝族地區流行的火把節和彝族年兩個節日最初就是根據太陽曆制定的。當星回標誌北斗星的斗柄指上為大暑時為火把節。而當星回標誌北斗星的斗柄指下為大寒時為彝族年。
彝族年,涼山彝語叫“庫史”即“過年”。“年”彝語把它叫做“庫”,其義為:轉、回、迴轉、回歸、循環。彝族時空觀念中一般把最北的端點為起始點,太陽冬天日落點南移到最南端后,不再南移,在此停留幾天後又往北移。此端點稱之為“布古”,意為“太陽轉回點”。然後到夏季時太陽落點又移到最北的端點,就不再北移而回歸南移,此端點稱之為“布久”,意為“太陽回歸點”。此後日漸南移,到最南的端點。從最北的端點到最南的端點一個往返周期就是一年。這一時間就在冬至--------夏至-------冬至的前後。彝族年就一般在冬至“布久”的這個時候過。
關於具體什麼時間過彝族年的問題,涼山彝族地區一般在“布久”時過。根據有關學者(參見王昌富《涼山彝族禮俗》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羅自強《涼山風情》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調查了解,以往有些高寒地區例如:越西、昭覺、漢源等地在公曆十月份過。而有些地區如西昌、喜德、冕寧、會理、米易鹽邊鹽源、木里和雲南寧蒗、永勝、華坪永仁等縣以臘月十六日為過年的頭一天。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火把節一般於每年農曆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有數十種,內容豐富,優美動人。其中較為普遍的幾種說法是:
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啰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彝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下毫不畏懼,在農曆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二、書倫撰修《西昌縣誌》載:……唐開元間,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南詔欲並五詔,因星回節召五詔令飲於松明樓。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於櫻城自守。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戶所松焉。燎長丈余,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正如《西昌縣誌。文藝志》(建昌竹枝詞)所載: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余哀,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杯隱自哀。千古人猶照亮節,吞來六詔已成灰。
三、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開弄是非,於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於人間,遣派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戰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非物遺產

2010年5月18日,中國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申報的“彝族年”入選,列入民俗項目。

歷史沿革


來歷

彝族年,涼山彝語叫“庫史”即“過年”。“年”彝語把它叫做“庫”,其義為:轉、回、迴轉、回歸、循環。彝族時空觀念中一般把最北的端點為起始點,太陽冬天日落點南移到最南端后,不再南移,在此停留幾天後又往北移。此端點稱之為“布古”,意為“太陽轉回點”。然後到夏季時太陽落點又移到最北的端點,就不再北移而回歸南移,此端點稱之為“布久”,意為“太陽回歸點”。此後日漸南移,到最南的端點。從最北的端點到最南的端點一個往返周期就是一年。這一時間就在冬至--------夏至-------冬至的前後。彝族年就一般在冬至“布久”的這個時候過。
彝歷年,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彝語叫“枯識”。在農曆10月,公曆11月內舉行。彝族聚居的村寨,從農曆10月16日開始擇吉日過彝歷年到30日完。由於各地擇吉日的差異,公曆時間有的在上旬,有的在中旬,有的在下旬。各村寨過3天彝歷年。所以有著彝歷年過一個月的詮釋。彝歷年帶有慶祝當年、祭祀祖先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萬事如意之意思。為什麼在農曆十月過年?相傳有兩種原因,一是彝族歷史上有十個月為一年的歷算。按這曆法計算,十月份為年終歲首,正當過年,故習慣上又稱“過十月年”。二是因這個時候,彝族地區莊稼收割完了,五穀豐登了,農事空閑,正宜過年。

傳說

很早以前,山上住著一戶三弟兄的彝族人家。他們年年辛勤種植,卻年年被天王派來的神兵天將拱翻土地,破壞莊稼。有一年他們逮住一個天將,大哥主張殺,二哥主張打,老三則主張問清楚了再打再殺。老三問天將,天將說他是奉天王的旨意,被迫幹壞事的,並且知道了天王妄圖壟斷大地,將要開決天河的事。弟兄三人問天將怎麼辦,天將說:“老大在山腳下修一座錫房,老二在山坡上修一座鐵房,老三在山頂上修一座泡木房,就可以避難了。”弟兄三人按天將說的各人造好房子住了進去,結果十三天後,浩浩蕩蕩的洪水鋪天蓋地而來,住在錫房子的老大和住在鐵房子里的老二,都沉沒在水底淹死了,只有老三住的泡木房子浮在水面,水退後停留在一個山頭。
老三的泡木房子引來很多逃難的飛禽走獸,老三熱情地接待了這些死裡逃生的客人。後來老三想娶天王的女兒為妻,那些寄居在家的飛禽走獸,就商量著成全他的婚事。
有一天,天王撥開雲頭,巡視人間,發現山頭還剩下一座房子,房頂上還有一隻烏鴉正鴰鴰高叫。烏鴉高叫,是不祥的預兆,天王忙叫妻子翻看天書,他的妻子開櫃翻書時,發現耗子已把天書咬得破爛不堪。天王氣憤地追擊耗子,途中被一條蟒蛇咬傷了腳趾,痛得他死去活來。這時,一隻雲雀飛來告訴天王,青蛙能治好他的創傷。天王的妻子立即請來了青蛙,青蛙要他答應把女兒嫁給老三,才給他治病,逼得天王沒法,只好應允。青蛙眼見這個成全老三婚事的計劃圓滿實現,便撲通一躍,跳進了池塘。天王抓不住青蛙,傷口越來越厲害,就此一命嗚呼了。
老三娶了天王的女兒為妻,花狗獻上了他尾巴上粘的三粒穀子.。老三夫妻把這三粒種子種下去,秋天收穫了三吊谷穗。次年春天,他們又將這三吊谷穗播種,獲得了九百吊,第三年,老三收得了千斤稻穀。夫婦倆為了慶祝豐收,在夏曆十月初一至十五的一天,煮起了白花花的米飯宴請曾救過老三的天將和成全他們婚事的飛禽走獸們。這一天,就逐漸成為了彝族人過的年節,每年秋天豐收以後,都要隆重地慶祝彝族年,以祭奠祖先,慶賀當年豐收,同時預祝來年取得更好收成。

形式

彝族年像漢族的春節一樣,是一年中最喜氣,最令人嚮往的節日。彝族年有很多傳統的規矩,主要有:過年前一個月,就準備好一壇蕎麥甘酒。過年前三天,各戶人家都要劈夠過年三天燒的柴禾,備夠吃的米面、鹽巴、豆花等。在過年前一天上午,每戶人家把屋內外、院子周圍打掃乾淨,以表示除舊迎新。
同時,每家在門口前放一堆柴禾,以便過年時點火薰煙。據說,這是象徵迎接祖先回來過年。大年三十天剛破曉,各家各戶在簡易坑灶內點燃篝火,燒著燙豬水等待殺年豬的小伙們到來。殺年豬時要分長幼,先從長輩和年長人家的豬殺起。殺豬的人到來時,主人家向他們敬上“殺豬酒”,彝語叫“烏色志”,彝族人民最愛看年豬的心、膽、胰腺、尿泡等臟腑。心代替來年的氣候,捏起質地硬者說明來年天旱,質地軟說明來年無澇;膽和胰腺代替來年主人的吉兆,膽液不多也不少和胰腺體無跡象是表示來年主人家吉祥如意,反之就有不吉祥的事;尿泡代替來年的莊稼,泡內尿多為來年糧豐,少就為歉收。剖好年豬后,首先割點舌苔、背溜、肝子、腰子等,燒來溶在木碗里,放到供祖靈的火塘上方的壁頭吊板上敬獻祖靈。開始煮肉烹飪團年,吃過團年飯後,就讓孩子們給沒有殺豬的人家送去煮熟的肉和飯。
晚上全家人就坐在火塘旁,叫作“陪祖”或“守夜”,長者講述舊社會的苦難與新社會的甜美,同時還述說很多做人的道理。
大年初一早上,人們穿上節日盛裝,成群結隊到各家祝賀,恭賀新禧。每到一家,工人都以坨坨肉、碗碗酒相待,彝語叫“志依博”。
割豬蹄給娃娃們拿到山上玩壩子。大人陪他們燃起篝火,指導他們將豬蹄不分你我地拋進火中燒熟后,你一塊,我一坨地掏出來吃,以從小養成團結友愛的道德風尚。
青年人要在寨邊的坡上唱歌跳舞彈琴。過後,小夥子們牽出駿馬在寨邊壩上賽馬。全寨男女老幼都去看賽馬。馬蹄聲、揮鞭聲、喝彩聲交織在一起,匯成衝天的音響,把年節的氣氛推向高潮。賽馬結束,小夥子們又進行摔跤比賽,讓自己得到鍛煉、讓大家得到歡樂。
在年節中,寨里人愛吃“團圓飯”,從這家吃到那家,又從那家耍到這家,來來往往,歡歡樂樂,化解平時的氣惱,加強鄰里之間的團結友愛,要是外民族人路過寨邊,將被拉住同大家吃夠喝足酒醉飯飽后,實在挽留不住才讓其上路。
年節的最後一晚,全家人圍坐在火塘邊。上半夜,大人們認真吸取過去生產生活中的經驗教訓,精心策劃來年的生產生活藍圖。下半夜,家長叫孩子們端上裝有一把玉米、一把豆子、一把豆兒、一把燕麥的小簸簸到院壩,將玉米、豆子、豆兒、燕麥向東、南、西、北往上簸起,同時學馬叫、學豬叫、學牛叫,學羊叫,學雞叫,並大聲呼喚馬、牛、羊、豬、雞等牲畜。然後把簸里的玉米、豆子、豆兒、燕麥撒進畜圈裡,以示來年六畜興旺。
公雞報曉后,外寨他鄉嫁來的婦女,就帶上娃娃,背上過年豬頭、燕麥糌粑、雞蛋和一壇蕎麥酒,爭先回娘家拜年。其他需要走親訪友的人也在此時動身,以圖吉利。

食俗


糧食

彝族年
彝族年
千里彝山,勝境天成。獨具魅力的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帶,是彝族人民世居的地區。彝族人民憑藉這裡的多彩的自然環境、豐厚的資源,用勤勞的智慧,創造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傳承著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書寫著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彝族居住的地區,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複雜,植物和動物資源極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的彝族以種植蕎麥、大麥、小麥、玉米、燕麥、土豆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區、平壩則以種稻穀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為輔涼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滇西北小涼山彝族聚居區及貴州的威寧縣一帶,最古老的農作物為蕎麥,次為燕麥、水稻、小麥、大麥、土豆等。蔬菜以圓根為古老,其次才是蘿蔔、青菜、白菜等。畜牧業以豬、羊為主,同時畜養牛、馬、雞等。涼山、昭通、畢節這些地方的來族多食用蕎麥餅、米飯、玉米飯,無論豬、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塊肉都喜歡,喜歡喝用肉湯做成的酸菜湯。
彝族在烹飪方面以滇南、滇中、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的彝族包含很有特色。滇南是彝族人口分布較多的地區,而石屏、建水、開遠等地彝族的農作物生產水平發達。農業主要是以水稻為主,玉米、小麥為輔。沿湖地區兼事捕魚,以大米為主食,也用麥粉做成麵條、烤餅食。肉類食物主要的有豬肉、雞肉、鴨肉、魚肉。進入冬季后他們多殺過年豬腌成臘肉供常年吃。
坨坨肉
坨坨肉
居住在經濟發達的滇中、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的彝族,大米、玉米、小麥都以不同的比例作為主食,一年四季有蔬菜,畜牧業產品也佔有一定的份量。糧食和菜肴的品種及其食用習俗也多類似。分佈在滇池湖盆地區的昆明彝族(於郡),因受四周漢族的影響,食俗與漢族相同之處甚多。主食以稻米為主,他們用木甑蒸飯,佐以麵食主,產魚季節,以捕魚當菜。所吃的蔬菜主要有白菜、青菜、南瓜、蘿蔔、喬豆、茄子、辣椒、刀豆等。滇中地區的彝族喜用青菜腌菜和曬蘿蔔乾,供缺菜季節吃。還利用 小麥帛面醬:先將麥面的粑粑放於麻袋裡,然後埋在米糖中,使其發醇后拿出晾乾,再磨碎,辣椒面和鹽釀造。

食豬

川、滇、黔、桂彝族一般都要殺豬食,特別是殺過年豬。按照彝家的食俗規矩,豬頭要分成兩半腌帛好,一半是留著主人家自己吃或者招待客人,另一半過年後的幾天內,算吉日由女婿送給自己的岳父母。共它部位的豬肉除過年吃的外,一般全部腌成臘肉慢慢吃。昆明郊區和宣威、威寧(貴州)、冕寧(涼山)的彝族人殺豬后還要自腌火腿,其中宣威的火腿馳名全國。

食羊

居住在川、滇、黔、桂山區或者半山區的彝族人普遍喜歡飼養山羊、綿羊。羊是他們肉食來源之一,彝族無論殺或吃羊肉,都有些特殊的飲食習俗。殺山羊可以用刀;而殺綿羊禁用刀,只能用木棒將羊脖打斷,再用手掐死。羊肝和羊胃要單獨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烯來吃。羊身、四肢和內臟、頭、蹄均煮熟待客。有的地區羊頭和4隻羊蹄第二天煮著吃;羊腦在彝家的習慣上全歸老人吃的。處於生育期的青年婦女禁止吃公羊,僅能吃母羊和閹羊,牧羊人禁吃羊尾巴。還有一些地區彝族殺羊食時,將羊血拌蘿卡絲腌起來,要吃時用瓷碗盛著,放在飯上蒸熟,其味特別鮮美。雲南彝族還喜歡飼養奶羊,他們飲用羊奶,用羊奶加工製作多種乳製品。

食雞

彝族吃雞以砣砣雞回鍋、清燉為主。涼山彝族和貴州威寧的彝族吃雞一般砍成砣砣,拌上佐料。涼山彝族還常用砣砣雞回鍋、辣子雞待客。雲南彝族過去用陶鍋煮雞,一般不用刀切,而用手將雞肉撕成條塊。特別要準備一碗,用雞湯做成辣椒水,辣椒水內還要放少許花椒、大蒜以及炒過的鹽。吃時,將撒成條塊的雞肉蘸著辣椒水吃。此外,雞頭一般老人吃,雞翅膀給小女吃,老人說她們吃了會梳頭,雞腿一般給小孩吃,但小孩不能吃雞爪、雞血。雲南彝族吃雞還有一個習慣,殺雞前先要備好一個放涼開水和鹽的碗,使雞血凝成塊,然後將花椒面、辣椒面、醋、香油倒在雞血里拌著吃,味很好。在彝族宴席中最有名的菜肴,首推“四滴水”,其程序是先陳上冷盤4盤:火腿、鹵豬肝(或者吹盤)、灰蛋、紫介肉(或涼雞)。其次陳上八樣錦8盤:桂花蛋、炒尤魚絲、炒公爆肉(或火爆雞丁)、紅燒肘子、燉鹿筋、清蒸雞、燒海參、脆皮魚。再次陳上三鮮湯、八寶飯(八寶飯是以香糯米為主,加冬瓜蜜餞、大棗、蓮子、皂角米、桂元肉、洗沙、藝麻、紅綠絲、核桃片、艾苡仁)。最後以銅鍋陳上連腳帶肘的煮熊掌4隻,使爪子抓露搭銅鍋邊,伸揚四方,名為“熊爪會”,象徵“招財抓喜”。燕窩湯1盆,以燕窩為主,加龍眼、冰糖,象徵銀浪滾珠,名為“聚寶堆銀”,客人食此,互相祝賀財源茂盛,吉祥臨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彝族年是彝族遠古文明和祖先崇拜的活態見證,彰顯了彝族對於祖先的敬仰之情。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平安、敬老愛幼、歡樂祥和的思想理念,充分體現在節日之中。彝族年豐富繁雜的民俗事象,反映了彝族歷史文化、經濟生活、人倫規範、風俗禮制、服裝民俗、審美情趣、禁忌事宜等諸多文化內容。透過這些樸實生動、自古相承的生活場景和人文信息,可探究彝族經濟社會發展、文化歷史變遷的軌跡,對於宗教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等人文學科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涼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彝族年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10月26日至27日,百里杜鵑鵬程管理區將舉行“2019·彝族年”活動。
2019年11月14日,喜德縣2019年迎彝族年群眾文化活動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