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爪沙鼠

嚙齒目倉鼠科動物

長爪沙鼠(學名:Meriones Unguiculatus),亦稱長爪沙土鼠,蒙古沙鼠或黑爪蒙古沙土鼠(內蒙一帶),黃耗子(河北壩上地區),砂耗子等。長爪沙鼠是一種小型草原動物,大小介於大白鼠和小白鼠之間,中小型鼠類,外形與子午沙鼠很相似。分佈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及其毗鄰的省區。

形態特徵


外形

長爪沙鼠是一種小型草原動物,大小介於大白鼠和小白鼠之間,中小型鼠類,外形與子午沙鼠很相似。成熟期體重不超過100g(32—113g)。體長90—132mm;尾長82—106mm,為體長的70%—90%;後足長21—32mm;耳約為後足長的1/2,9—17mm。耳殼前緣列生有灰白色長毛,耳內側靠頂端有少短的毛,其餘部分幾乎是裸露的,後肢跖部及掌部全部有細毛。趾端有爪,呈錐形,比較銳利,爪基黑色,爪尖灰黃。尾長而粗,尾上被密毛,尾端的毛較長,在末端形成“毛束”。背毛棕灰色,腹毛灰白色,耳明顯,耳殼前緣有灰白色長毛,內側頂端有少而短的毛,其系部分裸露。尾上被以密毛,尾端毛較長,形成毛束。爪較長,趾端有彎錐形強爪,適於掘洞,後肢蹠的和掌被以細毛,眼大而圓。

毛色

頭和體背部為棕灰黃色,毛基青灰色,上端棕黃色,部分毛尖黑色,整個背部雜有黑褐色長毛。耳殼前緣生有灰黃白色的毛,耳殼內側耳尖有灰黃白色的短毛,其餘部分幾乎是裸露的。耳殼背面耳尖生有與背部顏色一致的短毛,下部及耳基下外側和耳後有一小塊純黃白色毛區。眼周有一圈較頭部稍淡的毛。由口角向側上方到前肢基部上方為純白色,形成了一條白色條帶,與下頜、前胸及前肢內側的純白毛聯成一片。腹毛毛基淡灰色,中段和上段為白色,所以腹毛呈污白色。四肢內側的毛與腹毛色同,外側為棕黃色。尾毛明顯分為2色,上面為黑色,下面為棕紅色,其顏色較體背鮮艷。尾端毛束以黑色為主,夾有棕黃色毛。

頭骨

顱骨較寬闊,顱寬約為顱長之半。鼻骨較長,約為顱長的1/3。眶上嵴不十分明顯。額骨較低平。頂骨寬大,背面隆起,其前外角微向前延伸,使頂骨前緣向內凹下。頂間骨稍大,略呈、卵圓形,寬小於長的50%以下,后緣向後略突出,前緣中部向前突,並和頂骨后緣相接觸。聽泡發達,隆起,但較子午沙鼠略小,未與顴骨的鱗骨角突相接觸,兩聽泡最前端距離較近。門齒孔狹長向後幾乎伸達臼齒前緣的連線。顴弓前窄后寬。上頜骨的顴突較大。眶下孔幾呈圓形。顱長29.4—37.4mm;顴骨16.0—21.3mm,鼻骨長10.0—14.3mm;眶間寬5—6.3mm;齒隙6.8—8.6mm;上齒列長4.3—5.7mm;聽泡長9.9—12.3mm,聽泡寬6.3—7.1mm。

牙齒

門齒橙黃色,前面有縱溝。上臼齒3枚。第一枚最大,其內外側各有兩個凹陷。第2上臼齒次之,其內外側各有一個凹陷。第3枚最小,呈圓柱形,無凹陷。上臼齒的咀嚼面較平坦。釉質磨損后,其內外側的凹陷將齒冠分為一系列相對的三角形。兩個三角形互相融合,構成菱形和不規則的橢圓形的齒葉。第1、2上臼齒分別有3個和2個齒葉。第3上臼齒咀嚼面近圓形。下臼齒與上臼齒的結構基本類似。

生活習性


活動

長爪沙鼠為非冬眠動物。主要晝間出洞活動。夏季在7—10時,17—21時活動最為頻繁,中午避居洞穴、冬季主要在10—15時出洞活動,隨著氣溫的升高,其出洞活動時間隨之提前。
颳風和溫度對其活動的影響是直接的。一般4級風時,出洞活動明顯減少。如遇5—6級以上大風或雨雪天氣,即整日甚至連日在洞內不出。
其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巢區領地範圍,一般在325—1550m²,在條件好的,特別是食物豐富的地方,其領地範圍小,而食物條件差的地方,其領地範圍大。領地範圍的大小與家族最大雄鼠體重明顯相關。在其領地範圍內,其他家族成員不允許進入進行覓食、尋找配偶等活動。否則將發生毆鬥。

食性

長爪沙鼠主要吃草本植物的種子和葉、莖。食性比較複雜。在野外曾發現吞食蜥蜴。另外,不論在室內飼養還是在野外掘洞觀察,都能證實其互相殘食,在洞穴內多次見到被吞食過的殘缺鼠屍。9月至翌年4月,以植物的種子為主,5—8月以莖葉為主。糜子、穀子、高粱等糧食以及蒼耳鹽蒿等的種子都是盜食的對象。食其莖葉的植物有苦苦菜、鹽蒿、大籽蒿等。室內觀察每天平均吃糧5.2g,吃青菜和青草13.0g。這樣估計每鼠一年可食植物的種子1.5—2.0kg,食青草8.5kg左右,曾在室內(130C—30C)對其進行禁水試驗,即對其僅喂小麥、高粱和扁豆,而絕對禁水及青草、青菜。發現終生僅喂糧食(含水量為17%)而禁水,並不影響其生命活動,與既喂糧又喂水對照組平均壽命無顯著差異。

巢穴

長爪沙鼠家族群居、每家族有2—17隻,有成年雄鼠和雌鼠數只以及亞成體和幼體。
其每個家族都有一地下洞系,為其居住、繁殖、儲糧等生活的地方,也是為了保護自己抵禦寒冷、風雨以及天敵侵襲的場所。洞穴分兩種,即臨時洞和居住洞。臨時洞簡單,多為單叉和雙叉洞道,洞道長1m左右,洞口1—2個,洞內無窩巢、廁所等,這種洞主要為臨時避敵和臨時盜貯糧食之用。作物成熟季節,它們在田埂大量掘建臨時洞,以貯糧食。這種洞很短,約50cm,但洞底卻很寬大。很明顯,這種洞主要就是用來臨時存放盜竊之糧食。居住洞非常複雜,每一洞系包括洞口、洞道、倉庫、廁所、盲洞、窩巢、窟等。每個洞系一般5—6個洞口,多者達30多個,形成洞群。鼠多則洞口多,鼠少則洞口相對較少。洞口呈圓形,直徑3.5—8cm,一般5—6cm。洞道彎曲,由洞口向下傾斜,一般與地面呈45°角,入地20—30cm后,即與地面平行。洞道長一般3—5m。居住洞有倉庫,多者6個以上,一般2—3個。倉庫容積小者28.5cmx13.5cmx14cm,大者130cmx31cmx35cm。洞內有一個廁所。窩巢距地面50—120cm,小者9cmx7cmx6cm,大者11.5cmx11cmx9cm。
春季來臨,由於窩草與貯糧霉爛,其活動性增強,往往將冬季洞暫時棄之,而另建新的臨時洞。夏季洞窩巢距地面較淺,洞道較短。入秋以後,將原來的洞穴又重新修整利用。

生長繁殖


長爪沙鼠性成熟期為10—12周,性周期4—6天。繁殖以春秋為主,每年12月和1月基本不繁殖。初生仔鼠生長發育較快,雌鼠通常5—6個月配種。交配多發生在傍晚和夜間,接受交配時間為1天,妊娠期24—26天,哺乳期21 天。成年雌鼠1年可繁殖3—4胎,每胎5—6隻,最多12隻。人工飼養條件下,1年可繁殖5—8胎,一生的繁殖期為7—20個月,最高可繁殖14胎,壽命2—4年。

棲息環境


長爪沙鼠為中小型荒漠草原動物。喜棲於鬆軟的沙質土壤的荒漠草地、同定半固定沙丘、林耕地、渠背、田埂等。一般沿著植物生長良好的谷溝、坡面、道路兩側,或者在許多獨立存在的小片沙土半沙土地帶棲息。在一些植被較好的固定半固定沙丘數量較多。由於土壤、地形地貌、降水、日照、植被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造成了其數量在一些地區的高度集中。另外,表現為彌散式的分佈,單位面積上的密度不高,但存在的面積較大。在條件優越的環境,常年保持著較高的數量,儘管有時因條件惡化和流行病等,引起數量上的減少,但間隔一定時間,可迅速恢復。

分佈範圍


長爪沙鼠
長爪沙鼠
長爪沙鼠分佈於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陝西、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中國以外分佈於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的外貝加爾地區。

保護級別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命名人及命名年代
東北亞種Meriones unguiculatus unguiculatusMilne-Edwards, 1867
內蒙古亞種Meriones unguiculatus chihfengensisMori, 1929
科布多河亞種Meriones unguiculatus kosloviSatunin, 1902
滿洲亞種Meriones unguiculatus kurauchiiMori, 1929
西伯利亞亞種Meriones unguiculatus selenginusHeptner, 1949
(亞種分化參考資料來源)

危害


長爪沙鼠不但無任何經濟價值,而且是一種危害比較嚴重的種類,由於啃食牧草,掘洞盜土,破壞草場植被,減少載畜量,危害畜牧生產。嚴重地影響了草地植被的更新和牧草的繁衍,並使草地植被退化而引起大面積沙化。盜食糧食,毀壞農作物。啃咬樹皮樹根,盜食播種的樹木種子,是在農區和半農半牧區人工林地的重要害鼠。
與疫病關係:長爪沙鼠傳播多種疾病。為中國內蒙古高原長爪沙鼠鼠疫源地的主要貯存宿主。另外,長爪沙鼠對馬來絲蟲等較為敏感,可以作為研究周期性馬來絲蟲病等的比較理想的實驗動物。

防治方法


可以選用各種滅鼠藥物如:磷化鋅、滅鼠優等毒劑毒殺,亦可用煙霧炮、磷化鈣、磷花鋁、氯化苦、溴甲烷等強性滅鼠劑熏殺,也可用鼠夾等一些捕鼠工具等捕捉。
在草原高密度的條件下,可採取30米行距條狀投放磷化鋅和敵鼠納鹽等急性或慢性無殼穀物毒餌。在農區最好能採取綜合防治的辦法:先在春季發動一次捕鼠運動,降低基礎鼠數;收穫前用藥物進行第二次滅鼠;秋收時快拉快打,撿凈地里的谷穗;消滅毗連地沙鼠的棲息處所。此外,冬灌和深翻等都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