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小娘惹的結果 展開

小娘惹

名詞解釋

峇峇娘惹(或稱土生華人、僑生)是指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和室利佛逝國(印尼)和淡馬錫(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朝後裔。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基本內容


[娘惹裝] 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馬來傳統服裝的基礎上,改成西洋風格的低胸襯肩,加上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就是娘惹服飾。多為輕紗製作,顏色不僅有中國傳統的大紅粉紅,還有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點綴的圖案多是中國傳統的花鳥魚蟲龍鳳呈祥。
[珠繡鞋] 娘惹在出嫁時都會為未來夫婿縫製珠繡鞋(kasut manek)。許多娘惹喜歡採用產自歐洲的切割珠(manek potong)來縫製,因為每顆珠子都有一定傾角,可以增加一些立體感,讓珠鞋看來閃閃發亮,充滿貴氣。
[娘惹糕] 飲食在娘惹文化也佔據相當的分量。其中,娘惹糕是女人必須會做的食物,以椰漿、樹薯粉、玉米粉、巴蘭葉汁為原料,加以細砂糖、水蒸煮而成。因製作過程中粉漿要分段倒入,因此娘惹糕會顯得層次分明。

語音


峇峇人說的語言稱之為峇峇話,其並非單純的福建話,而是使用漢語的語法,依地區不同,參雜使用馬來語、泰語,而辭彙的比例也隨之不同。此外,當地的閩南人亦有句成語:‘三代成峇’,根據這個定義,所有在馬來西亞出生的第三代華人也都成了峇峇,這個定義沒有藐視的成份,意味到了第三代華人,由於適應當地的社會環境,其文化難免帶有當地色彩。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個自稱“峇峇”的華人族群,也就是馬六甲,以及馬來亞獨立前生活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華人說馬來語,他們也自稱為“Peranakan”,馬來語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這一辭彙用來識別“峇峇人”與“新客”,也就是土生的華人和從中國來的移民,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不太一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辭彙已成為“峇峇人”的稱呼。

思想


小娘惹
小娘惹
在思想上,峇峇人傾向於西方文化,特別是英國文化,子女多受英文教育。這點與他們仍然保留古老的華人習慣、傳統及信仰,看起來挺矛盾的。實際上,早期的峇峇人屬於矛盾的一群,他們脫離華人的社會,卻又不能真正融入馬來社會,成為兩頭不著岸的人。所幸這種情況後來有了改變,他們開始融入華人社會的體系,一些峇峇人的子女,也被送入華小接受基本的母語教育,回歸族群,馬六甲峇峇散居各地。在殖民地時代,峇峇人最集中的地區是荷蘭街,新加坡則在加東。馬來亞這裡也出了一些的峇峇,比如敦陳禎祿、敦陳修信和新加坡的前總理李光耀等。

性格


峇人的性格耿直,在馬六甲的華人社會裡,有一句形容他們這種秉性的性格:“峇峇直”。顧名思義,他們的個性一般都“直”透了。新馬到底有多少峇峇人?這很難做出統計,據估計,他們約佔馬來西亞華人人口的5%,新加坡人人口則少於2%。相信,隨著時代與局勢的演變,他們的子孫,將會逐漸恢復華人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