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的秘密
2011年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
《金花的秘密》是2011年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榮格,衛禮賢。本書從心裡的角度分析了中國的文化且比較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引起我們國人的思考。
《金花的秘密:中國生命之書》早已風靡西方,成為西方人了解中國的經典之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國文化、比較中西差異,除了榮格這樣的如此熱愛中國文化同時又是大師級別者,再難見如此功力深厚而又簡潔精闢的論著了,所以《金花的秘密:中國生命之書》至今無法被取代。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又怎能錯過這樣一本異文化背景下談論中國自家文化的大作呢?
《金花的秘密:中國生命之書》是分析心理學宗師榮格評論中國文化的著作。在榮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類心靈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內在生命的秘密。榮格在其評論的結語中說:“我的評論,目的是要建立一種在東方和西方之間進行心理學理解的橋樑。”
榮格,著名心理學家,對中國文化有極深的熱愛,曾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中國文化的特質、比較中西心理差異,本書為此方面代表作。
譯者前言
英文初版譯者序
英文新修正版譯者序
德文第二版榮格序
德文第五版序
關於《太乙金華宗旨》/衛禮資
一、本書的來源
二、本書的心理和宇宙論背景
《太乙金華宗旨》的分析心理學評述/榮格
引言
一、一個試圖了解東方的歐洲人所面對的困難
二、現代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的可能
基本概念
一、道
二、回光和中心
關於道的現象
一、意識的蛻變
二、阿妮瑪斯和阿妮瑪
意識與外物的分離
成就
結論
歐洲曼陀羅的例子
悼念衛禮賢/榮格
《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原文及其英譯
太乙金華宗旨
天心第一
元神識神第二
回光守中第三
回光調息第四
回光差謬第五
回光臉證第六
回光活法第七
逍遙訣第八
慧命經
漏盡圖第一
法輪六候圖第二
任督二脈圖第三
道胎圖第四
出胎圖第五
化身圖第六
面壁圖第七
虛空粉碎圖第八
卡爾·榮格的“原型”理論,是從西方古典神學、哲學中關於“原型”、“理式”、“上帝形象”和列維-布留爾的“集體表象”等概念的誤解中提出來的;它也是對弗洛伊德“疾患人格結構說”改頭換面的照搬和照抄。因而其中不僅多處相互抵牾和不能自圓其說,而且也存在著不少錯誤觀點。對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其危害性,對這種理論進行批判。1927年,德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馳書榮格,並附寄了他新譯的《太乙金華宗旨》,請他為這部中國道教典籍寫一篇評述,榮格欣然應命,以一個心理學家的立場仔細研讀了這部所謂異教的經典,寫出了分析評論的長文,他的這篇評述在西方學術界立即產生了重大影響,為西方人理解東方文化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從這篇評述我們既可以看出他對東方文化的一些精湛見解,也可以看出他對東方文化的某些誤讀,而正是這些誤讀,為他在自己理論體系中的創造提供了證據上的支持,因此,他對這部道教經典的讀解可以說是一種創造性的誤讀,或者說誤讀式的創造。
金華和曼荼羅《太乙金華宗旨》是一部講內丹功法的書,所謂“金華”就是金丹。自隋朝羅浮山道士蘇玄朗著《旨道篇》開內丹修鍊的先河之後,外丹術逐漸衰微,而內丹術則逐漸受到重視而迅速發展起來,到宋朝時已形成鼎盛之勢。但內丹修鍊中的許多術語都借自外丹,外丹中要煉就的“金丹”被內丹家借來指對人體內精、氣、神三者的修鍊,以產生類似外丹中的金丹那樣的長生不死之丹,使人成為金剛不壞之體。故元代陳致虛說:“其(內丹)用則精、氣、神,其名則雲金丹。”①《太乙金華宗旨》說:“金華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華,也秘一光字在內。是先天太一之真炁。”②可見,內丹家所謂“金華”即來自先天之元氣,它還有“天光”“元神”“真性”等諸多名目。按道教的說法,人在未出世之前,先天之真炁就已進入父精母血的結合體中,待人出生后則居於兩目之間的方寸之中,因此,人要想長壽乃至不死,就必須通過一定的法術鍛煉體內的精、氣、神,抱守真炁,煉就金丹,便可以飛升成仙,長生不死。所以,“金華”或者說“金丹”不過是一種象徵,很難設想它會有什麼固定的形狀,然而,榮格卻把它和“曼荼羅”聯繫了起來,說,“金華是一個曼荼羅象徵,在我的病人給我提供的那些材料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①1912年,榮格發表他的《里比多的轉變和象徵》,明確地表示了對弗洛伊德泛性論的懷疑,因而失去了弗洛伊德的友誼,從而和他的導師分道揚鑣,在此之後直到1921年他發表《心理學類型》為止的近十年間,他不僅在學術界處於極為孤獨的境地,就是在學術思想上也感到無所適從,這正是那種新舊交替的仿徨時期,他所面對的許多現實問題已經無法完全用弗氏的那套理論來解釋,現實的需要要求他走出先前那套個人無意識的理論框架,他開始摸索所謂集體無意識的新說,並希冀從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異域文化中找到充分的論據,這時他一方面研究諾斯替教和西方中世紀的鍊金術,一方面開始試圖從東方的種種宗教中尋求理論上的支持。他發現印度教密宗以及藏傳佛教儀式和典籍中存在的大量“曼荼羅”具有某種普遍意義,並賦予這種純宗教現象以哲學和心理學的內涵。他相信“曼荼羅”並非大乘佛教的創造,而是一個甚至在舊石器時期就已經存在的象徵,它來自人的夢和幻覺。③他認為“曼茶羅”是一個“魔環”,其目的是勾畫“原始心靈特徵的軌跡,即一種環繞某個中心的神奇條紋”,包圍“最深層人格的聖境,以防止外泄”,③因此,它是心靈事件的投射,同時又反過來作用於心靈。他還進一步把這種原始的宗教象徵和他自己的那套心理學理論聯繫起來,說它象徵一個目標的中心點,即作為心理整體的自性人格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