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左省杜拾遺
唐代岑參創作的五言律詩
《寄左省杜拾遺》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這是一首委婉而含諷的詩,採用曲折隱晦的手法,感慨身世遭遇和發泄對朝廷不滿的憤懣之情,名為贊朝廷無諷諫之事,實含深隱的諷刺之意。此詩辭藻華麗,雍容華貴,寓貶於褒,綿里藏針,有尋思不盡之妙。
此詩悲嘆詩人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詩中運用反語,表達了一代文人身處卑位而又惆悵國運的複雜心態。
前四句是敘述與杜甫同朝為官的生活境況。詩人連續鋪寫“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榮華顯貴;但揭開“榮華顯貴”的帷幕,卻使讀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麼空虛、無聊、死板、老套。每天他們總是煞有介事、誠惶誠恐地“趨”(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廡東西。但君臣們既沒有辦了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也沒有定下什麼興利除弊、定國安邦之策。詩人特意告訴讀者,清早,他們隨威嚴的儀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穫就是沾染一點“御香”之氣而“歸”罷了。“曉”、“暮”兩字說明這種庸俗無聊的生活,日復一日,天天如此。這對於立志為國建功的詩人來說,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厭惡。
五、六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內心的悲憤。“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這兩句中,“悲”字是中心,一個字概括了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態度和感受。詩人為大好年華浪費於“朝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的無聊生活而悲,也為那種“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勝愁悶。因此,低頭見庭院落花而倍感神傷,抬頭睹高空飛鳥而頓生羨慕。如果聯繫當時安史亂后國家瘡痍滿目、百廢待興的時事背景,對照上面四句所描寫的死氣沉沉、無所作為的朝廷現狀,讀者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到“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兩句,語憤情悲,抒發了詩人對時事和身世的無限感慨。
詩的結尾兩句,是全詩的高潮。有人說這兩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這樣,詩人就不必“悲花落”、“羨鳥飛”,甚至愁生白髮。這“聖朝無闕事”,是詩人憤慨至極,故作反語;與下句合看,既是諷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統治者,才會自詡聖明,自以為“無闕事”,拒絕納諫。正因為如此,身任“補闕”的詩人見“闕”不能“補”,“自覺諫書稀”,一個“稀”字,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這和當時同為諫官的杜甫感慨“袞職曾無一字補”(《題省中壁》)、“何用虛名絆此身”(《曲江二首》),是語異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讀了岑參詩后,心領神會,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奉答岑參補闕見贈》)他是看出岑詩中的“潛台詞”的。
這首詩,採用的是曲折隱晦的筆法,寓貶於褒,綿里藏針,表面頌揚,骨子裡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的不滿。用婉曲的反語來抒發內心憂憤,使人有尋思不盡之妙。
《鞏溪詩話》:岑參《寄杜拾遺》云:“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退之《贈崔補闕》云:“年少得途未要忙,時清諫疏尤宜罕。”皆謬承荀卿“有所從,無諫諍”之語,遂使阿諛軒佞用以藉口。以是知凡造意立言,不可不預為天下後世慮。
《唐詩廣選》:“白髮”二語,托興堪詠。
《唐詩直解》:寫得雍容,有體有度,與子美《左掖》詩相敵。
《唐詩歸》:譚云:伊、呂之言(“自覺”句下)。鍾云:勿忽作頌聖諛語(“自覺”句下)。
《唐詩訓解》:首二句言同朝不同曹者。結有體。
《唐詩歸折衷》:吳敬夫云:多少規諷,寓於渾厚之中。
《唐詩觀瀾集》:氣格蒼渾,詞旨溫遠,探得古人贈言之義,直堪與少陵旗鼓相當。
《唐詩別裁》:下半自傷遲暮無可建白也。感嘆語以回護出之,方是詩人之旨。
《一瓢詩話》:岑嘉州“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正謂闕事甚多,不能診縷上陳,托此微詞。後人不察其心,至有以奸諛目之,亦屬恨事。
《網師園唐詩箋》:婉而多風。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摩詰五律能備諸言,嘉州各篇惟工美雋,顧其賦分自天,姿韻絕俗,與王並配,豈有閑言。非有他警,而句字矜琢,體韻安雅,讀之令人矜浮之氣俱盡,豈非移情盛音也!汪獻公曰:結筆猶是溫然。
《瀛奎律髓匯評》:陸貽典:落句有含蓄。何義門:第七反言之,末句自省之詞。“自覺”者,問心常有自負也,故是少陵同調語。“花落”則君子漸消,“鳥飛”則智士先去,是皆諫臣所不容坐視者也。句句有兩層。紀昀:子美以建言獲譴,平時必多露圭角,此詩有規之之意,而但言自甘衰朽,浮沉時世,則詩人溫厚之旨也。五六寓意深微,末二句語尤婉至。聖朝既以為無闕,則諫書不得不稀矣。非頌語,乃憤語也。或乃縷陳天束闕竄駁此句,殆不足與言詩。無名氏:腹聯煉沉思於五字,情景俱到。
《唐宋詩舉要》:吳曰:能茹咽懷抱於筆墨之外,所以為絕調。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從叛軍囹圄中脫身逃到鳳翔,見了唐肅宗李亨,任左拾遺。而岑參則於至德元年(756年)東歸。從至德二年(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初,兩人同仕於朝。岑任右補闕,屬中書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遺,屬門下省。“拾遺”和“補闕”都是諫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這是他們的唱和之作,當寫於至德二年(757年)前後。當時國事紛紜,賢愚難辨,詩人雖然位列朝堂卻居官閑散,只能與杜甫等朝中友人詩文唱和,遂有這首自我解嘲的詩。
岑參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因聰穎早慧而五歲讀書、九歲屬文。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了三年後獲授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故世稱“岑嘉州”。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其邊塞詩尤多佳作,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大曆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