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禪寺

重慶

東禪寺,位於重慶市潼南縣城、涪江河畔,南北朝梁武帝(5徠02)時,佛教傳入潼南。唐天寶十四年(755),寺廟建築宏偉壯觀,擁有十二殿、禪房四十間。因寺內大悲殿供奉了一尊高12米的千手行眼觀世音菩薩銅像,明歷皇帝的母親聖皇太后特意賜寺名“東禪寺”。因寺內有一天然石狀似蓮花,又故名“蓮花寺”。瀏覽勝境,古寺有謂“生龍口”之傳說,蓮台挺立,風光旖旎,堪稱“神仙福地”。

歷史


東禪寺
東禪寺
當年的雄偉莊嚴,氣宇軒昂,駕乎諸山;晨鐘暮鼓,梵音飄渺,聞者神往,觀者感嘆,香火旺盛,信眾絡繹不絕。清朝年間,相繼有東禪寺、大佛寺觀音殿、金龍寺、毗盧寺、寶峰寺等被確定為潼南十方叢林。民國8年(1919年),東禪寺方丈宏奎為傳播教義,創辦法相院。遂寧、蓬溪等縣信徒、僧侶雲集學法多達千餘人,還為300多位新戒傳授戒法。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有許多高僧大德於此弘法,曾在此講經說法,界遠大和尚深通佛學,曾雲遊北京寺院講經,先後受到清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召見,被拜為國師,頒賜《藏經》一部,帶回潼南。
東禪寺自唐代創建以後,歷經戰亂毀壞重建,清代從順治、康熙至咸豐年間,仁人善士曾先後捐資多次進行重建擴建,佛寺規模不斷完善,宮殿僧房俱全,寺廟建築高大堂皇,蔚為壯觀,左有鐘鼓樓,右有練武場。晨鐘暮鼓,誦經念佛,醒世超凡,眾多善男信女、騷人墨客,慕名前來頂禮膜拜,或遊覽消閑,作詩題詞者,絡繹不絕,長年香火鼎盛,旺極多時。
世事滄桑,年代久遠,修葺間斷,1958年“大鍊鋼鐵”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銅像被毀鍊鋼。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修建電廠,這一佛家勝地,被當作“四舊”而遭毀,經書法器蕩然無存,寺院由此消失。牆垣倒毀,空存遺址,四周一片荒涼,僅存數尊殘缺不全的佛像和歷代重修及捐款芳名石碑,其他文物蕩然無存,甚為可惜。進入20世紀,為積極響應縣委、政府實施“山水園林城市”發展戰略,重慶、遂寧、合川大足、安岳等二十多個市、區、縣的善男信女及各界熱心人士的關心支持下,眾多熱心公益的人士為搶救歷史文化遺產,多方籌集資金,共襄善舉,使歷盡千年滄桑的東禪寺納入議事日程。各界人士通過多種渠道,紛紛要求恢復東禪寺,希望按照佛教文化儀軌,恢復朝拜歷史傳統。恢復東禪寺既是潼南發展的需要,也是海內外高僧大德的夙願。他們非常關心東禪寺的恢復,企盼叢林古剎早日重現當年的莊嚴。

復健及現狀


在東禪寺的恢復建設過程中,潼南佛教界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識:東禪寺在歷史上是著名的十方叢林寺院,恢復后的禪院必須重現昔日的輝煌和莊嚴,必須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要集中人力、物力、精力和智慧,把東禪寺建成規模大、質量好、建築品位高、佛文化濃郁、能傳承佛教文化的精品寺廟,使之成為潼南朝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恢復東禪寺的各種會議上,大果大和尚多次告誡各地僧眾:寺院修好后就是社會財富,不是哪個人的私有財產,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修廟要求精,不能為修廟而修廟,而是為修行而修廟。不能辜負黨和政府的希望與十方信眾的重託,更不能浪費社會的財物。於是,東禪寺籌備領導小組成員們吸收多方意見,並根據東禪寺是川渝兩地信眾,普賢菩薩應化道場這一傳統文化條件,結合佛教的歷史,把佛教的傳統文化同地方的特色文化進行有機融合,按照佛教理念結合21世紀眾生信仰的需求,擇機契理地提出了建設好東禪寺恢復重建的規劃布局,設計方案等諸多工作之中,力求做到目光長遠,工程完美。
東禪寺重建分三期實施,建築總面積1萬平方米,總投資2千萬元,工程質量要求高,工期建設時間緊。對此,東禪寺籌備領導小組組織了強有力的工程建設工作團隊。在規劃設計、籌措款項、督察質量等等關鍵工作方面,可謂嘔心瀝血,為法忘軀,竭盡心智。
東禪寺將逐步拓展成為一座展示在人們面前的“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既體現中國佛教傳統特色,又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叢林式寺院。
東禪寺座北朝南,整體布局分為兩大功能區域:
1.朝拜區。主體建築沿中軸線依次由牌坊、山門、彌勒殿、地藏殿、藥師殿、文殊殿、觀音殿、普賢殿、大雄寶殿等組成。三級平台,前後高差35米,依地勢逐級而升,氣勢磅礴。
徠2.休閑餐飲區。尋巴山夜雨何處,聞涪江水岸濤聲,償平民膳食起源,體驗主席生活。這裡奇花異卉,滿目蔥濃。佇立廟宇河堤長廊,遠山近景盡收眼底,“江山如此多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使人體悟“凈中有佛”之哲理。本著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共享的原則,東禪寺一年四季免費對公眾開放,成為市民理想的休閑場所,客觀上起到了城市公園的作用。
東禪寺依照規劃設計,所有工程竣工后,地處“一橋橫貫南北”新老主城區連接的中心地帶,將成為一個功能體系較為完整的十方叢林寺院,可實現多種功能的兼容,即清凈禪修、弘法利生為一體的大千世界,使之成為弘揚佛法、培養僧才、研究佛學、對外交流和文物保護、陳列、宣傳的一個重要平台,隨著潼南山水園林城市、佛教文化事業和旅遊經濟的不斷發展,這個平台將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