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戲

香火戲

鎮江市句容的香火戲由蘇北傳入,流行於南鄉農村。民國15年(1926年),辦起了水北戲班。民國17年(1928年),西斛村又辦起了西斛戲班等。

何為香火戲


香火戲是一種戲曲劇種,原起源於江蘇的揚淮一帶,在鎮江、南京、常州地區尤為盛行。
舊稱小開口,又叫江北戲,它的唱腔、說白具有濃郁的蘇北地方(揚州儀征)特色和樸實的鄉土氣息。由民間敬神念佛、跪拜祈禱,用以坐唱香火演變而成,故名香火戲。

歷史發展


早在清代,蘇北民俗,有“青苗”、“火星”、“牛欄”等會社都用香火酬神還願,統稱“香火會”或稱做“香火”,主要為祈求人祛病消災、風調雨順、吉慶豐收等。做香火時演出的戲即稱“香火戲”,由僮子們演唱,所以又稱其為“僮子戲”。最早均為業餘演出,用大鑼大鼓伴奏,風格粗獷,由二人對唱,或三人同台,所以又稱做“二可子”,“三可子”。所以曾被稱為“大開口”。所演劇目系根據神書改編,有《魏徵斬龍》、《劉全進瓜》、《秦始皇趕山塞海》等。後來揚劇淮劇成長發展,香火戲的劇目、表演、音樂均分別被吸收,成為其組成部分。
鎮江市句容的香火戲由蘇北傳入,流行於南鄉農村。民國14年(1925年),蘇北儀征香火頭宋九康(綽號小八子)帶來一個約八九人的香火戲班,落腳於二聖鄉水北村。他們在近坊鄰里的“觀音會”、“牛郎會”、“花神會”會期,坐唱敬神香火戲,以維持生計。
民國15年(1926年),辦起了水北戲班。民國16年(1927年),春城鄉曹庄村辦起了曹庄戲班。民國17年(1928年),西斛村又辦起了西斛戲班等。40年代是香火戲流行的盛期。解放后,曾演出過一些現代戲,如《九件衣》等。但因戲班固守句容,目光短淺,後繼無人,60年代末便逐漸衰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