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鎮

江西省宜春豐城市下轄鎮

小港鎮,江西省宜春豐城市的下轄鎮,位於贛中平原腹地,是豐城市東北大門,與南昌縣毗鄰,距省會南昌50公里,浙贛鐵路105國道贛江穿境而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全鎮總面積84平方公里,轄30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68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7.2萬餘人,基本上為江右民系。小港農業資源充裕,耕地面積6.4萬畝,非耕地面積1.3萬畝(水養面積5940畝),主產水稻、蔬菜、甘蔗,水禽、水產養殖業發達,是豐城市重要的糧食、蔬菜和養殖業基地。當地人文歷史悠久,精神文化傳統深厚,百姓群眾具有重情重義、大氣豪爽的特點。

歷史沿革


清初,因原大港口泄洪閘被洪水衝垮,於是將泄洪閘改建於港口。其時上港邊一帶稱為溪港,含有水文類、魚味美之意。由於溪港閘泄洪能力小,於有原大港閘,故將溪港改為小港口。
建國前夕屬小港鄉,建國初期分屬萬沙、銅湖、大溪、大港等鄉,
1958年屬東方紅公社,1959年從東方紅公社分出小港、梅崗2個公社,
1964年合併為小港公社.
1984年改稱小港鄉,
1985年設鎮。
1997年,面積86.5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小港居委會及贛東、青周、萬沙、大港、店上、南岸、沙埂、路東、張洲、劉家、北港、楊坊、余家、北頭、路外、八都、橫岸、路里、潭頭、長江、路口、竹林、大汽、梅崗、北榮、中洲、地埂、上袁、下埠、棠山、銅湖3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小港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距市區10千米。是豐城南部豐、富、秀、槎諸水注入贛江匯流之地。地處贛撫平原。浙贛鐵路、105國道,豐城至白土公路和贛江、清豐山河均縱貫全境。

地質地貌

小港鎮風景
小港鎮風景
處於贛撫平原中游,形似一張風帆(長方形),南北長12公里,東西寬7公里,轄區範圍84平方公里,地勢極為低洼,一片平野,北低南高,全鎮最高點在北港(黃海高程25.5米),最低點在青周(黃海高程19.5米),地貌落差為6米。

氣候特徵

亞熱帶季風氣候。

自然資源


全鎮土地面積有77270畝,其中耕地面積64015畝(水田59378畝,旱地4637畝),佔總面積的83.7%;非耕地面積13255畝(水養面積5940畝),佔總面積的16.3%。

行政區劃


轄3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小港口昌贛路69號。
所轄區域小港居委會余家八都張洲北港
路外路里上袁北榮地埂
梅崗下埠路口竹林橫岸
大汽中洲潭頭大港店上
青周萬沙贛東路東南岸
沙埂棠山劉家銅湖北頭
長江
有3個鎮辦企業,386戶個體工商業。1千人以上大村莊16個,2千人以上大村莊9個。
全鎮現有1個黨委,1個總支,46個支部。黨員1227名(其中正式黨員1210名,預備黨員17名),女黨員107名,佔8.3%,60歲以上黨員309名,佔25.2%,初中以上文化的黨員1009名,佔82.2%,大學專科以上文化黨員84名,佔6.8%。

人口民族


小港為江右民系聚居地和繁衍地。全鎮共有人口61395人(年報人口,其中男31478人,女27917人),14009戶,勞動力35637個,135個姓氏,多以李、鄒、劉、張、周、熊、甘、李七大姓為主,約佔58%。

經濟


工農業總產值19882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為11076萬元,農業總產值8806萬元,糧食總產量34400噸,經濟作物總產值2604萬元畜牧水產總值1587萬元,水產總量3400噸(養殖2100噸,捕撈1300噸),人平純收入3318元,地埂為養殖專業村,年養鴨量達47萬羽。2005年財政稅收任務(地方收入)395萬元,實際完成400.2萬元,占任務101.3%。全鎮已引進新加坡客商獨資企業“東方加油站”和省外客商投資興辦的小港珍珠養殖基地,市內外客商投資興辦的“龍獅化工廠”、“一品齋醬菜廠”等民營企業。小港鎮又與福建蓮城園林有限公司簽訂800萬元投資協議,並開創了小港鎮在福建永春僑鄉招商的新局面。
小港是一個農業大鎮,小港鎮歷屆黨委、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首位,領先政策、科技、信息、走活了一條“農業興鎮、農業富農”之路。
風景
風景
該鎮農業以盛產大米、黃豆、棉花、甘蔗、蔬菜、瓜果等農作物,稻香魚躍聞名遐爾,全鎮水稻穩產、豐產,一年種植早稻晚稻二季,平均畝產達800公斤以上,全鎮糧食總產可達34400噸,轄區內在北港、贛東、大港建立三大蔬菜基地;在北頭、青周、路口建立養魚、種養珍珠三大水產養殖基地,在地埂、上袁、梅崗、劉家、銅湖、沙埂建立六大畜禽養殖基地,200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80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