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第三中學

瑞安市第三中學

瑞安市塘下中學創建於1956年,是浙江省三級重點高中、浙江省語言文字示範校、溫州市現代化學校、浙江省省二級普通高中特色示範學校。

學校前身是創建於1956年的浙江省塘下中學,1960年開始在仙岩建校,1961年麗嶴華僑中學併入,1992年改名為瑞安市第三中學,2011年7月改名為複名瑞安市塘下中學。

據2019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校園佔地面積228畝,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有教學班42個,學生1793名,教職工170人。

學校更名


2011年7月6日,召開“瑞安三中更名塘下中學暨基金會成立慶典大會”,瑞安三中正式更名為塘下中學。

學校環境


浙江省塘下中學(瑞安市第三中學)新校區位於塘下鎮塘下大道東側韓田村飛鳳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交通便捷,是莘莘學子求學深造的好地方,是從事教育志士發展成才的好場所。

辦學設施


新校區佔地228畝,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功能齊全,設施完備,學校已達到省一級重點中學的標準。老校區佔地40餘畝,校園設施完備精當,校園環境清新雅緻。

學校文化


學校以“勤奮、嚴謹、創新”為校風,努力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以“准軍事化管理”為措施,嚴格規範學生的日常行為;以“理解教育”為理念,積極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以“強德富智”為原則,大力倡導師生同益;以教師素質提升為抓手,全面建設名師工程;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建立科學的教學和評價新機制。與英美等國著名大學合作籌辦教育國際部,培養具有溫州精神的國際公民。
建校以來,學校繼承先賢陳傅良“經世致用”的治學宗旨, “一事一物必稽於極而後已”,不斷進取,追求高品質,開創新局面,鑄就省級名校,形成了獨特的學校文化精神。

學校歷史


瑞安市三中舊稱塘中,即塘下區中學。瑞安市第三中學前身是瑞安縣第三初級中學。創辦於1956年春,縣文教局撥款在場橋小學禮堂后側建兩個教室;8月,經考試招收初中新生100餘人,分甲、乙兩班。學校行政由場橋小學校長鄭日形兼管,按當時初中每班2名教師的編製標準,文教局調派宋維遠、林國華、林德賢、沈敬蝶等4人為瑞三初首批任課老師,宋維遠任初中教導,負責教學工作,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暫由場橋小學教師兼授。開學不久,校址即遷往海安東門,利用原雙穗場場公署舊地,分別改設教室、宿舍、廚房等。春季建造的二個初中教室,劃歸場橋小學。
1957年秋,招收初一新生二個班。9月,縣文教局又調派4位教師來校,校長未任,由徐懷珍任教導,負責學校工作。
1958年3月,縣文教局調楊路禾同志來校主持工作,任校長。上半年,政府撥款在場公署內新建平房一幢,計有4個教室。秋季擴大招生,招收一年級甲、乙、丙三個班,全校學生人數有400人左右。各行各業"大躍進"促使教育事業發展,1958年秋,塘下區小招收附設初中兩個班,1959年,區小又招初中2個班;麗嶴也辦起了華僑中學,招初中一個班。
在“大躍進”的年代里,學習推行勤工儉學制度,瑞三初的校門兩側牆上,寫著勤工儉學四個近2米見方的大字。學校辦農場、畜牧場。由於片面了解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度出現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過多,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1959年,塘下區黨政部門規劃將仙岩建設成文化區,在仙岩辦一所全區行中學,決定海安瑞三初遷校,將塘下區小附設初中班和華僑中學併入。2月,瑞安縣委、縣人民委員會任命楊路禾同志為塘下中學校長。
1960年,塘下中學開始在仙岩建校。當時,瑞三初仍在海安,也名海安中學,華僑中學尚未併入,仍在麗嶴。
1960年2月,中共瑞安縣委任命楊路禾同志為海安中學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周光澄同志為海安中學副校長,陳安民同志為華僑中學副校長。4月,中共塘
瑞安三中校園夜景
瑞安三中校園夜景
下區黨委為了加強文教戰線的領導,決定由區黨委書記李福同同志兼任塘下中學校長,這一年,塘下區小附設初中班的全體學生和海安中學少數學生,到仙岩上課,把仙岩寺做為校舍,同時建造了有十二個教室的教學大樓,師生共同參加建校,一邊學習,一邊勞動。秋季,除向塘下全區範圍內招收初一新生之外,又向瑞安城關招收初中新生。同時,開始首次向塘下區內招收一個高中班,塘下中學的規模空前擴大,有仙岩本部和海安分部,班級總數增到21個班,教職工有80餘名。
1961年上半年,仙岩塘下中學新教學大樓建成,麗嶴華僑中學於年初併入,暑期,海安分部遷到仙岩,塘中完成並遷校任務。這一年,學校貫徹執行黨中央有關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高中停辦,上年招入的高一學生,併到瑞中,初中招生減少到三個班。經濟 困難時期,流生甚多,再加上部分學生下放勞動,到1962年上半年,在校學生減少到只有10個班級,教職工人數相應地大大縮減。大致是如此的規模,保持到1966年。
20世紀60年代前期,學校開始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簡稱五十條),明確學校工作應以教學為中心,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合理安排教學、生產勞動和生活,黨的教育方針得到了較好的貫徹。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紅衛兵、造反派組織成立,學校領導"走資派"被靠邊站,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大串聯,不久,縣委派工作組進駐學校,組長王金松同志。學校停課鬧革命,處於混亂狀況,連續三年,停止招生。
1968年4月,複課鬧革命,學生陸續回校複課,當時未有正式教材,所謂鬧革命,是批判“走資派”,批判“智育第一”、“業務掛帥”、“白專道路”,連學校以教育為主的三中心(課堂、教師、課本)也受到批判,片面強調以社會為課堂,搞開門辦學,教學秩序仍然混亂。秋季,仍舊停止招生。
1969年,各公社紛紛興辦小學附設初中班,塘下中學解體,大部分教師下伸到各公社附設初中班任教,部分校產隨著教師下伸下去,一所全區性的塘下中學更名為仙岩公社中學,只負責招收仙岩公社的學生。秋季,招收兩初中班,學制縮短為兩年。學校的教學工作由許季康老師負責。
1970年8月,蔡振華同志奉調來該校,負責恢復一所全區性中學,校名為“塘下聯社五七工農兵中學”(簡稱塘下聯社中學,塘下五七中學,或仍稱塘下中學),校址設在仙岩寺,原屬塘中的教學大樓劃歸仙岩公社學校使用。
1970年春季,初中招生一個班級,編為第三排。
1971年初,原領導宋志懇副校長,主持塘中工作,蔡振華調離。春季繼續招初中2個班,秋季招高中2個班,創辦兩年制高中。
1972年,廢除校長制,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縣委任命塘下區委書記彭克興兼任塘下聯社五七工農兵中學革委會主任。宋志懇為副主任,支持學校工作。金陵、徐懷珍等七人為革委會委員。1974年8月,宋副校長調往溫師院,1975年6月,縣教育局調葉成庚同志來該校主持工作。
1976年,黨中央粉碎了“四人幫”,遭受十年動亂的學校進入復甦階段。
1977年,正式撤消學校革委會,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學校整頓校風、校紀,恢復學校的規章制度,教育事業重新獲得生機。自此,高中招生的班級數和學生數均逐年擴大,1978年秋季招生,高中新生4個班,計243人。
1978年暑假,校長調任,曹經國同志來校任副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
因校舍擁擠,1975、1977、1979年,塘下五七學校分別招收高中新生兩個班,以減輕塘中本部的負擔。
1981年秋季,高中招生出現危機,原計劃錄取的四個班新生,大部分沒有來校註冊,雖然上級教育部門發文重申,堅決不允許初中畢業生“回爐”,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初中畢業生不願讀普通高中,致使塘中高中招生班級數又減為2個班。
1981年,在塘中歷史上是轉折的一年。是年夏初,僧人和善男信女在校禮堂(原是仙岩寺大雄寶殿)擺設佛壇,晨鐘暮鼓,佛事不段,嚴重影響和干擾學校教學和生活秩序的正常進行。有關領導部門考慮到仙岩是風景區,因旅遊、文物、佛事諸事業的需要,仙岩寺院將重新修建。瑞安縣教育局黨組和塘下區委商定,決定塘中校址從仙岩寺遷出,在塘下鎮邵宅村建造新校舍。從1956年瑞三初建立,塘中經過25年歷史,校址幾經易地,到1981年校舍仍然是個零,只有在一張白紙上,再繪學校藍圖。
塘下,1981年建北教學樓。1982年、1983年和1984年,分別建學生宿舍、教工宿舍、廚房和南教學樓。1986年再建學生宿舍,1991年和1993年兩次建成教學實驗大樓,1995年建成體育大棚。1996年,學校佔地33.8畝,校舍總面積6210平方米。塘中的校園已初具規模。
1984年學校建立實驗中心站,以一個中心帶幾所初中的實驗。1996年,校內已建立配有I類標準儀器的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備有兩台主機和27台學生機的微機室,作為學生勞動技術課學習操作基地;辦了一所安裝有一台主控機和56個聽力座位的語言室,供學生訓練外語聽力;學校還購置了攝象機、電視機、錄音機、複印機、投影儀、鋼琴等等現代化教學設備。
1985年,普通高中學制向三年制過渡。翌年,首屆三年制高中應屆畢業生參加高考,升學率22%,打破了由於初中畢業生中考被重點中學先擇優錄取,塘中過去二年制高中應屆畢業生高考無望的局面。1985年以來,高考錄取人數逐步增多,1994年高考,創該校高考歷史記錄,應屆畢業生上線66人,錄取55人,上線率47、37%。95年高考上線生66人,錄取65人。歷年的省高中證書會考成績,該校在瑞安市的同類中學中名列前茅,成績喜人。1991年,該校被溫州市教委列入繼省重點中學之後第二梯隊的14所普通高中之一。
1987年,根據縣控制普通高中,發展職業高中的意見,秋季招生除招收普高2個班外,首次與塘下區鄉鎮企業聯辦財會專業職業班一個,學制兩年,開創了塘中的職業高中教育。
1987年6月,學校舉行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此後,學校教代會形成制度,廣大教職工積極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充分發揮教職工在辦學中的主人翁作用和學校工會的參謀與橋樑作用。
1988年,市教委批複同意該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受市教委聘任,教職工受校長聘任。1993年,市教委批准該校在校長負責制的基礎上,實施“教職工聘任制”和“結構工資制”,與瑞中、任岩松中學等條件的五所學校率先全面推行“三制”改革。學校一系列重大決策與改革措施,都充分發揮了教代會的作用。
1992年,因撤縣建市,塘下區中學改名為瑞安市第三中學。塘中的簡稱也變成瑞安三中。校長趙永生提出以“團結、民主、求實、創新”為新校風,口號是“同心同德、銳意改革,辦成市一流學校”。
1993年,瑞安市教委對該校進行全面綜合督導評估,該校被評為二級,在非重點高中中屬於首位。評估組認為:在非重點中學中,瑞安市三中是一所合格的辦得好的學校。同年,瑞安市人民政府命名該校為市文明單位。
1985年至1995年,學校曾先後被評為市先進黨支部、市先進團組織、市工會先進集體、市國情教育先進單位、市文明單位等等;教師戴宗抿、章培基、林月等先後分別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省第五屆春蠶獎、省優秀團幹部個市十佳青年榮譽稱號;學校里湧現了一批市先進工作者、市優秀班主任個市優秀黨員的教師。學生參加市各項競賽亦獲得好成績:1985年中學生科技製作獲集體優勝獎,1998年市文化藝術節會演和1990年“三慶”文藝會演,分別獲優秀節目演出獎和中學組最佳獎,1990年溫州市第九屆運動會,翁利海同學的鉛球成績破市記錄,1995年中學生籃球賽獲男隊冠軍。珠算成績最為突出,1992年參加瑞安市中學生珠算比賽,囊括前9名,並代表瑞安參加溫州市比賽,1995年參加瑞安市珠算比賽。
為積極響應塘下人民以及歷屆校友對“塘下中學”這一稱謂的人文眷戀,體現校名的歷史性與地域性,在2011年7月6日下午把"三中"改回為塘下中學,同時成立“塘下中學教育基金會”,旨在動員、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各屆校友為塘下中學獻出一份愛心!塘下人民憑一鎮之力,建成塘下中學教育基金會,將成為一段廣為傳播的熱心教育義舉,它將折射出新時期塘下人“達則兼濟天下”豪邁胸襟,也必將會推進塘下中學更快更好發展。
2003年,佔地228畝的新校舍在韓田動工興建。
2004年8月,學校的一個段開始在新校上課。
2005年8月,塘中整體遷建工作完成。
2010年,學校成功創建為溫州市現代化學校。
2011年,學校成功創建為溫州市數字化校園
2011年7月,學校更改校名,複名塘下中學。借校友力量成立塘下中學教育基金會。

歷屆英才


自建校至1996年,學校共畢業學生5782人,其中初中畢業生2190人,普通高中畢業生2563人,職業高中畢業生1029人。校友遍布國內外,不少人在科技教育、行政、工農業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在個條戰線上,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各自綻奇葩”。
2015年高考,李瑞棟同學被清華大學提前錄取。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榮獲“全國五五普法先進單位”、“省文明單位”、“省三級重點高中”、“省語言文字示範校”、“省示範實驗室”、“溫州市現代化學校”、“溫州市數字化校園”、“省二級普通高中特色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