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牌舞又稱盾牌舞,是浙江省的傳統舞蹈,流傳於浙南沿海一帶,特別是溫州瑞安地區。據傳源自於戚繼光當年所創的鴛鴦陣,經過晏繼芳等戚繼光部將的改造而成,突出表現盾牌在陣中的作用。
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藤牌舞
明嘉靖31年至40年間,倭寇在浙南沿海多次登陸,
瑞安先後六次遭倭寇劫掠焚燒。鎮守閩浙的戚繼光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創練浙兵,用
藤牌作為抗倭的主要防禦武器,取得了抗倭鬥爭的勝利。清末,儘管洋槍大炮已代替了藤牌,但百姓依然喜歡看
藤牌兵練操,於是,瑞安籍的團勇把練兵中討人喜歡的動作組成
藤牌陣進行表演,一為紀念抗倭名將,二為去邪保平安。
解放后,《藤牌陣》作為民間藝術重新得以加工整理,按照戚繼光的《
紀效新書》、《
練兵實紀》予以編排,設計了六首操、打對子、偷營劫寨、慶功唐牌等情節,使舞蹈主題鮮明、層次清晰、動作健美,完成了從練操動作到舞蹈表演的演變過程。
舞者右手持短刀,左手拿盾牌對舞。或同持叉、棍者對打。隊形有八字陣,一字長蛇陣等。還有戚參將創造的鴛鴦陣、三才陣等。以
打擊樂伴奏為主,即(懷鼓、京鼓、
大鑼、
小鑼、
大鈸、
小鈸)。並配以
嗩吶曲牌,曲調明快,表現強烈的戰鬥氣氛。
1957年瑞安藤牌舞代表浙江省民間音樂舞蹈代表團,參加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獲
優秀獎。全體演員在中南海懷仁堂榮幸地接受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接見。五十年來該舞作為傳統保留節目參加省、市乃至全國性多次重大慶祝活動並獲獎。它在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弘揚
愛國主義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做用。而它的融武、舞為一體的藝術風格,更是對中國舞蹈的一種豐富和發展。同時,作為歷史題材的民間舞蹈,該舞還兼具歷史學、軍事學、兵器製造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