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產值后,所提供的產品的增量就會下降,即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減。當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的總數量越來越多時,其新增加的最後一單位物品的消費所獲得的效用(即邊際效用)通常會呈現越來越少的現象(遞減diminishing),稱之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則。

簡介


經濟學中,有一個定律叫做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意思是說,同樣的事情,人們做得越多,它帶給人們的滿足感越少。這個定律又叫做“戈森定律”,能夠稱之為定律,當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就像物理學的牛頓三大定律一樣,不僅僅只屬於物理學領域,它屬於低速的自然界。戈森定律用於戶外,就能夠完全清晰地理解,為什麼老驢和新驢的觀點不可能達成一致。拿人類社會的簡單現象來比喻,在生命中第一次追求一個女孩子的感覺,其個中美好滋味,酸甜苦辣,人家如果已經嘗試過N遍,不管你的文字描述得多麼天花亂墜,PP在你看來多麼美麗動人,可是人家已經做得太多了,能夠帶給他們的滿足感是少之又少啊!
邊際效用遞減原理通俗的說法是: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後來,收益值就越少。用數學語言表達:x是自變數,y是因變數,y隨x的變化而變化,隨著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斷減小。這就是著名的邊際效用遞減原理。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變要素投入量與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間的比例在發生變化。在可變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階段,相對於固定要素來說,可變要素投入過少,因此,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邊際產量遞增,當可變要素與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當時,邊際產量達到最大。如果再繼續增加可變要素投入量,由於其他要素的數量是固定的,可變要素就相對過多,於是邊際產量就必然遞減。

原理


在一定時間內,其他條件不變下,當開始增加消費量時,邊際效用會增加,即總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積到相當消費量后,隨消費量增加而邊際效用會逐漸減少;若邊際效用仍為正,表示總效用持續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漸平緩;消費量累積到飽和,邊際效用遞減至0時,表示總效用不會再累積增加,此時總效用達到最大;若邊際效用減為負,表示總效用亦會逐漸減少。
一般而言,消費者偏好某物而未能獲得,或擁有數量不夠大時,增加消費量則其滿足感大增(邊際效用增加);但擁有數量足夠時,再增加消費量則其滿足感增加幅度逐漸平緩(邊際效用遞減);擁有數量太多時,再增加消費量則反而感覺厭惡(邊際效用減為負且繼續遞減,累積之總效用因此,亦減少)。在正常狀況下,消費者擁有足夠數量而邊際效用遞減后,會將有限資源配置轉移以滿足其他慾望,不至於消費同一商品過量到感覺厭惡。
邊際效用遞減與需求法則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主張,隨消費量增加而邊際效用會逐漸減少,因此,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也降低,形成隨消費量增加而商品價格降低的需求法則,亦即降價可使MUX / PX上升,消費者才願意再增加消費商品X。如此由邊際效用遞減曲線導出負斜率的需求線,線上每一點代表每一需求量,對應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
邊際盜用遞減與需求法則
邊際盜用遞減與需求法則
當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價格P*低於其願意支付的價格,亦即消費(購買)商品所獲得的效用,大於持有貨幣的邊際效用,因此,產生消費者剩餘(consumer's surplus;CS)。

來歷


歐根·馮·龐巴維克
歐根·馮·龐巴維克
邊際效用或者邊際收益,指的是消費者從一單位新增商品或服務中得到的效用(滿意度或收益)。這個概念是從19世紀的經濟學家們解決價格的基本經濟意義發展而來。奧地利學派的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定義了這個術語。奧地利經濟學家奧爾根·馮·龐巴維克對於邊際價值理論給了一個很精彩的描述,經常被經濟學教科書所引用,簡單地翻譯為:一個農民開拓者擁有五大袋的穀物,不能賣掉,也買不來更多。他有五個可能的用途:做主食,長力氣,餵養小雞來改善伙食,釀造威士忌和餵養鸚鵡娛樂。然而他丟了一袋穀物,他不會減少每一個用途的量,而是讓鸚鵡少吃點,因為它相比其他的用途帶來的效用小,換句話說,這就是邊際。正是基於邊際,人們做出經濟決策,而不是其他的什麼美妙東西。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邊際效用遞減指每一新增的貨物的邊際效用要低於其一個的。例如每一塊新增麵包的效用給擁有很少麵包的人來說很大,當他擁有的麵包很多時,效用就小了。邊際效用遞減是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但並不總是要這麼假設,這取決於無差異曲線的凸度。

案例


馬爾薩斯和食品危機
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人口論(1798年)的一個主要依據便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他認為,隨著人口的膨脹,越來越多的勞動耕種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將無法提供足夠的食物。最終勞動的邊際產量與平均產量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會產生大的飢荒。
非洲農業用地所佔百分比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19.6%上升至22.4%,西歐46.3%下降至43.7%,北美26.1%下降至25.5%。
所以糧食產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於技術的進步,而不是農業用地的增加。
邊際效用遞減的例子
邊際收益遞減原理,在生產、生活、科學研究和社會管理中的例子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枚不勝舉。在生活中,比如談對象,當談第一個對象的時候,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談第二個對象印象就沒有第一個那麼深刻,第三個沒有第二個深刻,以此類推。在這裡,感情的效應值隨著你所談朋友數量的增加而在減少,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對初戀那麼難忘那麼刻骨銘心的原因。儘管第一次談的對象,不一定是最合適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卻是最難忘的。因為第一次,感情難忘值是最高的。再比如,有一個地方很好玩,是旅遊的好去處,如果你第一次去,就覺得很新鮮新奇,玩得很痛快,覺得收穫也不小,但如果去的次數多了,就不覺得新奇好玩了。由此人們還可以明白:為什麼人們對身邊經常看到的一些事物常常會熟視無睹無動於衷呢?因為你看見它的次數多了,對它的注意力就減弱了,最後就目中無物,沒有一點印象了。這其實也是注意力在隨著在所見次數的增加而在衰減。在生產中,邊際效應遞減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在農田裡撒化肥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當你向一畝農田裡撒第一個100公斤化肥的時候,增加的產量最多,撒第二個100公斤化肥的時候,增加的產量就沒有第一個100公斤化肥增加的產量多,撒第三個100公斤化肥的時候增加的產量就更少甚至減產,也就是說,隨著所撒化肥的增加,增產效應越來越低。在科學研究中,如心理學,研究人的記憶規律,發現遺忘率是隨著人記憶次數的增加而減少,記憶的次數越多,遺忘的可能性就很少,非常符合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在社會管理中,一個政策出台以後,剛開始往往管理或者規範效應很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政策的功能就越來越小了,越來越不適宜社會管理的需要了,也就是說政策的管理規範制約或者引導效應在不斷減弱,這就是為什麼憲法法規法規部門章程等每隔一段時間要進行調整和更新的主要原因。總之,只要你稍加註意,就會發現很多邊際效應遞減的例子,其中隱藏在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五花八門千差萬別的,但外部都呈現出一個規律性的東西,就是邊際效應在遞減。掌握這個規律,對人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