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張功父送牡丹

謝張功父送牡丹

這是南宋詩人楊萬里著有的詩作,詩題名是《謝張功父送牡丹》。

詩詞全文


《謝張功父送牡丹》。
作者:楊萬里
病眼看書痛不勝,洛花千朵煥雙明。
淺紅釅紫各新樣,雪白鵝黃非舊名。
抬舉精神微雨過,留連消息嫩寒生。
蠟封水養松窗底,未似雕闌倚半醒。
謝張功父送牡丹
謝張功父送牡丹
謝張功父送牡丹
謝張功父送牡丹

作品鑒賞


南宋詩人楊萬里著有詩作《謝張功父送牡丹》(有的書題名是《牡丹》):病眼看書痛不勝,洛花千朵煥雙明。淺紅釅紫各新樣,雪白鵝黃非舊名。抬舉精神微雨過,留連消息嫩寒生。蠟封水養松窗底,未似雕闌倚半醒。
美是客觀的,美感則是欣賞者因美的事物而引起的主觀情感。這反映不像照鏡或拍照一樣刻扳機械,恰恰相反,由於社會經歷、思想品格、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個性差異,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人心靈中引起的美感千差萬別。
楊萬里有句:“不是胸中別,何緣句子新?”說明其詩是以胸襟透脫、詩句清新為特點的。這首《牡丹》詩就閃爍著其心靈和人格折射出來的光芒。
病眼看書痛不勝,洛花千朵煥雙明。”首聯用誠齋詩慣用的“活法”疾轉,“兔起鶻落,鳶飛魚躍。(錢鍾書語)”“洛花”,因洛陽牡丹最為有名,即以代稱。這句是寫,得了眼病在室內看書時眼睛是特別的疼痛,而當走進大自然,看到千朵一片錦繡的牡丹,使眼疾霍然而愈,煥然雙明。
“淺紅釅紫各新樣,雪白鵝黃非舊名。”承接首聯,因眼睛煥然雙明,心胸也就開闊了,便連續幻出一系列美好的境界。“淺紅釅紫”、“雪白鵝黃”都是指牡丹。牡丹品種繁富,自古迄今,多以其艷紫、通紅尤為珍貴;而對淺白、淡黃的牡丹,則往往難獲青睞,白居易就感慨過:“白花冷淡無人愛,亦占芳名道牡丹。”在唐詩中,頌牡丹為“國色天香”,而在詩人的眼中,今天看到的牡丹更加嫵媚動人,被人稱頌的紅牡丹紫牡丹,“國色天香”的“各新樣”,無以倫比了;就連不怎麼受人青睞的白牡丹、黃牡丹也是非常錦繡,斑斕絢麗。“舊名”,通是指原來的名稱,這裡當“名聲、名氣”講。“非舊名”是說,並非像過去人們說的不招人青睞。
抬舉精神微雨過,留連消息嫩寒生。”這是用擬人化的筆法,以微雨嫩寒的冷色調刻畫出有如幽谷佳人般的牡丹,其精神和品格更是超凡脫俗。這裡,“抬舉”當“振奮”的意思;“消息”當“境界”講。“微雨”當早春的“細雨”,其典故是唐朝劉禹錫的《百花行》:春風連夜動,微雨凌曉濯。紅焰出牆頭,雪光映樓角。“嫩寒”,也是早春的季節,典故有北宋畫家王詵的 《踏青游》詞:“金勒狨鞍,西城嫩寒春曉。”這頸聯也是承接首聯順勢頷聯而發,不過是從外在的美,寫到內在的美。當然,振奮精神使人清新的微雨嫩寒,不一定是實景,可理解是審美過程中精神上的微覺或幻覺。牡丹花通常引起富貴繁華的熱烈聯想和想象,微雨嫩寒之感,顯然與眾不同。繁華的牡丹沒使詩人感到熱中富貴,反而使他有清涼的直覺,說明他珍重並品味自己這種抬舉(振奮)精神,留連消息(境界)的美感。這也是詩人對自己一世為人的寫照。
“蠟封水養松窗底,未似雕闌倚半醒。”尾聯開頭的“蠟封”,故實見《聞見錄》:“宋洛陽至東京六驛,舊不進花,自徐州李相迪留守時始進。歲遣牙校一員,乘驛馬一日一夜至京……以蠟封花蒂數日不落。”牡丹送至開封是供皇家觀賞的,“蠟封水養松窗底”,指的就是對牡丹特殊的供養和很堂皇的環境,但皇家貴族能得牡丹之真魂、充牡丹之知己嗎?“未似雕闌倚半醒”是說,好像似不及雕闌獨倚的我這“半醒”之人吧!“半醒”有病眼臆朧和賞花陶醉之意,聯繫屈原之自稱“獨醒”,這“半醒”該又有“半個屈原”之意。必須具有點楚騷情味,才配稱得上牡丹的知己哩!到尾句,詩意上升到最高境界。詩人摒棄凡俗,在自我美感中,把牡丹塑造成遺世獨立的美人,捉住了牡丹的真魂。德國美學家裡普斯講審美移情時說:“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種身體感覺,而是把自己“感”到審美對象裡面去。”讀這首《牡丹》詩,確會覺得詩人是把自己“感”到審美對象——牡丹中去了。如是說,楊萬里襟懷別具,是牡丹的知己,怕不為過吧?
謝張功父送牡丹
謝張功父送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