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品
殉葬品
人殉的制度起源相當早,自漢代以後,絕大多數皇帝不再殺生殉死。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遺詔,令放無子的妃嬪宮女出宮 偶有帝王以活人,直到明朝。明太祖死後,共陪葬及殉葬40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最後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外,其餘38人都是殉葬而死,1464年2月22日,明英宗臨終時作出了一個決定 從他開始,廢除這種制度,他的繼任皇帝憲宗在臨終前也再一次強調不要殉葬,以表達對先帝決定的尊重。兩代皇帝的堅持執行,終於給明初以來的人殉制度畫上了句號。
殉葬又稱陪葬,是指以器物、畜牲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
另外,中國古代也有賜已死之人陪葬貴族、尊親屬等的風俗,這多半是一種褒揚死者的作法。
人殉的制度起源相當早。自漢代以後,絕大多數皇帝不再殺生殉死。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遺詔,令放無子的妃嬪宮女出宮 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直到明朝,人殉才死灰復燃,甚至成為制度。
明太祖死後,共陪葬及殉葬40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最後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外,其餘38人都是殉葬而死。1464年2月22日,明英宗臨終時作出了一個決定 從他開始,廢除這種制度。他的繼任皇帝憲宗在臨終前也再一次強調不要殉葬,以表達對先帝決定的尊重。兩代皇帝的堅持執行,終於給明初以來的人殉制度畫上了句號。
清初皇室人殉制曾非常盛行。太祖努爾哈赤死後,有大妃烏拉納喇氏、庶妃阿吉根、代因扎殉葬。太宗皇太極死後,妃章京敦達里、安達里殉葬。世祖福臨死後,妃楝鄂氏、侍衛傅達里從殉。睿親王多爾袞死後,侍女吳爾庫尼從殉。
民間各地官府表揚妻妾殉夫,稱她們為“烈女”、“節婦”,並修書、立牌坊。康熙時,漢將朱斐上疏請求停止,康熙十二年(1673年)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僕隨主殉葬,從而結束了清初這一殘酷的習俗。
用活人殉葬,是中國古代一項殘忍野蠻的制度,秦漢以後有所收斂,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秦漢以後就很少有人殉葬了。但根據有關野史記載,到明代,人殉之風死灰復燃,明太祖首開先例,明英宗結束了殉葬制度,后清代皇太極、順治時都存在殉葬,后康熙時才結束了封建時代的殉葬制度。朱元璋死後曾有很多妃嬪殉葬,葬在哪裡卻是未解之謎。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死,以40多名妃嬪殉葬,這些妃嬪當中,有不少還為朱瞻基生育過子女。劉維才告訴記者,明代的殉葬制比秦漢以前的殉葬多了一層欺騙色彩。對於被殉葬的妃嬪宮女,朝廷從精神物質上給予褒獎。明孝陵的殉葬妃嬪,都得到了在孝陵殿內設置的一個“龕”,供後人祭祀。
在國外也有的,不僅僅是國內。
早在公園二世紀,印度就出現了類似的殉葬。我們姑且 稱其為殉葬的前身,那麼被殉葬的那個人自然就應該是成為了,殉葬品。在古印度 殉葬制度又稱薩蒂(Sati),薩蒂是古印度神話故事中的一名少女,Sati 因家人侮辱 Shiva 而跳入聖火自殺。殉葬品多數情況下被人們稱為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