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船,漢語漢字,讀作chuán,形聲字,最早出現於戰國金文和戰國文獻。本義指水運工具,古稱舟;后引申為水上主要運輸工具的總稱、形狀或作用類似船的物體等。

字源演變


船,形聲字。《說文》:“船,舟也。從舟,鉛省聲。”段玉裁註:“古言舟,今言船,如古言屨,今言鞋。舟之言周旋也,船之言泝沿也。”又:“各本作鉛省聲,非是。口部有㕣字。水部有沿字,㕣聲。”(泝:即溯,逆)船字從舟,㕣聲,其字最早出現於戰國金文和戰國文獻,如《墨子》《莊子》等,未見於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也未見於西周文獻,應是春秋戰國時代產生的。《莊子·漁父》:“有漁父者,下船而來。”《方言》:“舟,自關而西謂之船。” 
船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chuán名詞水上主要運輸工具的總稱。boat
《莊子·漁父》:“有漁夫者,下船而來。”
漢·揚雄《太玄·進》:“次八進於淵,君子用船。”
唐·白居易《琵琶行》:“來去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水滸傳》第四十回:“如今來到這裡,前面又是大江攔截住,斷頭路了,卻又沒一隻船接應。”
船塢;船把板;船不漏針;船人;船頭
形狀或作用類似船的物體。vessel太空船
指酒杯。
唐·李浚《松窗雜錄》:“上因聯飲三銀船,盡一巨餡。”
宋·蘇軾《坐上賦戴花得天字》:“醉吟不耐欹紗帽,起舞從教落酒船。”
宋·楊萬里《送丁卿季吏部赴召》詩:“雪花能舞梅能言,滿餞使君金玉船。”
方言,衣紐。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九·船》:“蜀人謂衣紐曰船。蓋方言也。海鹽陸處士冰修贈予詩,有‘跣足到門衣不船’之句。”
動詞用船運載。transport by boat唐·韓愈平淮西碑》:“蔡人告飢,船粟往哺。”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舟也。從舟,鉛省聲。食川切 

說文解字注

船,舟也。
二篆為轉注。古言舟、今言船。如古言屨、今言鞋。舟之言周旋也。船之言?沿也。
從舟。㕣聲。
各本作鉛省聲。非是。口部有㕣字。水部有沿字、㕣聲。今正。食川切。十四部。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𠀤食川切。音膞。《說文》:舟也。《世本》:共鼓貨狄作船,黃帝臣。《揚子·方言》:舟,自關而西謂之船。《釋名》:船,循也,循水而行也。《史記·淮隂侯傳》: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註:索隱曰:劉氏云:陳船,地名,在舊關之西,今之朝邑,非也。案京兆有船司空縣,不名陳船。陳船者,陳列船艘,欲渡河也。左思《蜀都賦》:戈船掩乎江湖。
又《正字通》:皮船,明少保戚繼光濟水法,用生牛馬皮,竹木緣之如箱形,火乾,再用竿系助之,以浮水。一皮船可乗一人,兩皮船合縫,可乗三人。
又《韻會》:衣領曰船。《正字通》:俗以船為襟穿。續演繁露云:杜詩,天子呼來不上船,或言衣襟為船,誤。按蜀人呼衣系帶為穿,俗因改穿作船。
又姓。出《姓苑》。
又天船,星名。見《丹元子·步天歌》。
又《集韻》余專切。音沿。義同。俗作舡,非。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船
船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船

書寫演示

船

書法欣賞

船
船
船
船

音韻彙集


字形韻書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全濁食川切dʑʰjuæn
集韻平聲𠑗全濁食川切ʑiuæn
平聲𠑗次濁余專切0iuæn
韻略平聲食緣切
增韻平聲淳緣切
中原音韻陽平先天穿次清ʈʂʼiuɛn
中州音韻平聲先天池專切
洪武正韻平聲全濁重圓切dʒ‘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