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都鎮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下轄鎮

黃都鎮,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地處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東、北分別豐樂鎮、涪洋鎮交界,南與風岡縣接壤,西與正安縣毗鄰,鎮人民政府距縣城58千米,總面積210平方千米。

隋朝、唐朝時期,黃都鎮境域屬高富縣治地;1992年,撤區並村建黃都鎮;截至2018年末,黃都鎮有戶籍人口36893人;截至2020年6月,黃都鎮下轄2個社區、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黃都村。

2011年,黃都鎮財政總收入608.6萬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59元;2018年,黃都鎮有工業企業24個,規模以上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1個。

歷史沿革


隋朝、唐朝時期,黃都鎮境域屬高富縣治地。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屬平越府。
民國四年(1915年),劃歸婺川縣。
民國二十年(1931年),成立安西鎮。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改為黃都鄉。
1950年,婺川縣成立后,先後屬涪洋區和豐樂區。
1992年,撤區並村建黃都鎮。
地名由來
黃都鎮,因鎮人民政府駐黃都壩而得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都鎮地處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東、北分別與豐樂鎮、涪洋鎮交界,南與風岡縣接壤,西與正安縣毗鄰,鎮人民政府距縣城58千米,總面積21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黃都鎮地形東、西為高山,中間為黃土田壩子,最高點位於燕龍山,海拔1335米;最低點位於桂花村唐家組,海拔750米。

氣候特徵

黃都鎮多年平均氣溫13.6℃,7月平均氣溫24℃;1月平均氣溫2.5℃,年平均降水量1210.6毫米,平均日照時數1025小時,相對濕度80.7%,無霜期年平均218天。

水文

黃都鎮主要河流有黃都河,境內流長約15千米。

自然災害

黃都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低溫、冰雹等,旱、澇出現概率53%,一般為2年一遇,大暴雨(日雨量超過100毫米)年發生概率38%,連陰雨5天以上的年平均1—5次,10天以上的年平均一年一遇,冰雹平均3年一次,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初夏的6月上旬和7月下旬,最早發生在2月,最遲為7月。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1年,黃都鎮有耕地面積70000畝。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黃都鎮下轄9個行政村:黃都村、萬元村、雲豐村、燕龍村、桂花村、三合村、大竹村、絲棉村、高洞村。
截至2020年6月,黃都鎮下轄2個社區、7個行政村:黃都社區、絲棉社區、桂花村、燕龍村、萬元村、三合村、雲豐村、大竹村、高洞村;鎮人民政府駐黃都村。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黃都鎮轄區總人口34000人,總人口中,男性19502人,佔57.4%;女性14498人,佔42.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4518人,佔42.7%。
截至2018年末,黃都鎮有戶籍人口36893人。

民族

有苗、仡佬、土家等少數民族共19482人,佔57.3%。

經濟


農業

2011年,黃都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總產值7175萬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生產糧食10590噸,其中水稻9800噸,玉米790噸,經濟作物有茶葉、烤煙、大蒜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32000頭,牛飼養量8500頭,羊飼養量5500隻家禽飼養量6萬羽,累計造林21.7萬畝,林木覆蓋率64%。
黃都鎮
黃都鎮

交通


2011年末,黃都鎮轄區內有縣道3條90千米村、組交通公路12條67千米,有機動車76輛。
黃都和絲綿在70年代通公路,黃都鎮村村通油(硬化)路,組組通公路,黃都大壩的自然組基本通水泥路,絲綿大壩的自然組大部分通水泥路,黃都鎮將在2018年實現組組通水泥路。黃都在80年代開通了黃都至遵義的客車;黃都開通客車路線有黃都至鳳崗、黃都至遵義、黃都至務川、絲綿至務川、絲綿至湄潭等。
黃都鎮
黃都鎮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黃都鎮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706人,專任教師11人;小學12所,在校生2464人,專任教師1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8.5%;初中2所,在校生1493人,專任教師8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教育經費達180.9萬元,比上年增長8%。

科技

2011年末,黃都鎮有各類科技人員11人,主要研究項目為農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黃都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9個書10萬多冊。
黃都遠教利用遠教整合資源無線調頻廣播、VCD、DVD光碟,宣傳培訓新型農村、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法律法規和知識問答。受益居民達15000人。
黃都鎮黃都遠教小組收集刻錄新型農村、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法律法規和知識問答VCD、DVD光碟,將VCD、DVD下發各村、遠教點,在無線調頻廣播上循環播放,並將音頻文件放在黃都幹部群、黃都遠教群、黃都辦公群,利用網路廣泛宣傳,讓大家收聽和瀏覽,宣傳培訓內容涉及廣泛,實施城鄉新型居民養老保險的目的,參保範圍,參保地點,參保時所需證件,繳費標準,保險繳費檔次變動,殘疾人享受那些優惠,辦理領取養老金,參保的戶籍變動情況,死亡人的餘額怎樣領取等等情況。並下發宣傳資料7500餘份。同時將宣傳資料上黃都政府網站、萬村千鄉網站(黃都黨建網),讓他們在能上網的地方都能了解到新型農村、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優惠政策,近15000人受益。近2萬人對新型農村、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有所了解。
通過這種方式宣傳培訓,大家對新型農村、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優惠政策有較全面的了解,他們都非常喜歡這種宣傳培訓,不用來集中,只要能聽到無線調頻廣播的地方,都能得到培訓,聽不到的地方播放刻錄得VCD光碟,能上網的地方也能得到培訓,為大家節約了時間,節約了培訓成本。培訓效果很好,這種培訓方式將成為遠教的又一培訓方式。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黃都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0個其中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9個;病床25張,專業衛生人員3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9426人,參合率95.25%。

社會保障

2011年,黃都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3戶,人數48人,支出4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68戶,人數4765人,支出45.59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人,支出5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69人,支出13.52萬元;農村醫療救助、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共支出23.98萬元;農村臨時救濟支出29.5萬元,救災救濟支出29.5萬元,撫恤事業費30.16萬元。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黃都鎮有郵政網點1個,鄉村通郵率83%,業務收入21.4萬元,電信企業2家,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20門,行動電話用戶2萬戶,光纜線路總長37千米,全年電信業務收入85萬元。
給排水
2011年末,黃都鎮有鎮區水站、水池3個,居民自來水普及率75%。
供電
2011年末,黃都鎮有鎮區35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器台,總容量5000千伏安,供電可靠率9982%。
集鎮建設
黃都鎮遠在隋唐時期,便是古高富縣治地,明萬曆年間闢為鄉場,屬平越府湄潭縣,民國4年撥歸務川,民國20年成立安西鎮,民國31年改為黃都鄉,解放后,先後隸屬涪洋區和豐樂區,1992年撤併建後置為建制鎮。黃都集鎮在撤併建后,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993年街道全部硬化,1996年建成政府大道,2005年建成移民街,2008年建成河濱大道。特別是河濱大道實施“三化”(亮化、綠化、硬化)工程后,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
電力建設
黃都街道在80年代左右通電,絲綿在1996年通電。黃都鎮村村通電,組組通電,戶戶通電,組組完成農網改造工程。在2012年建成35千伏安變電站,完成了黃都至絲綿、黃都至雲峰主幹線升等級工程。
通信建設
原來只有鄉政府才有手搖式電話,黃都鎮在1997年通程式控制電話,2000年通行動電話。程式控制電話覆蓋黃都、桂花、三合、萬元、雲峰、大竹、絲綿等村,移動信號基本覆蓋全鎮。

旅遊


風景景點

主要自然景觀:有七柱山、風動石、銀獅洞,馬福林自然保護區,有全省最大的葵花松採種基地12000畝,人文景觀:有沈家壩木雕古屋和文啟閣以及黃都鎮集鎮的蓋寶山玉皇閣、黃都鎮老街的玉皇宮。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29日,黃都鎮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