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集校注
王維集校注
《王維集校注》作者:(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出 版 社:中華書局。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經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凈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稱的人。
作 者:(唐)王維 撰,陳鐵民 校注
出 版 社:中華書局
定 價:¥118.00
出版時間:1997-8-1
版 次:1
頁 數:全4冊字 數:970000
印刷時間:2008-7-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3
I S B N:9787101012002
包 裝:平裝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經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凈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稱的人,但是,因為如此拆分,意思變成了渾身上下髒的很均勻。儘管如此,但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咸《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據王維寫的《請施庄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係是說:“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
見王維確實也佛家姻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葯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鍊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藉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王維
陳鐵民
1938年4月生,福建泉州人。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1960年畢業。
1963年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
1983年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工作。現為文學所研究員,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鐵民
卷一 編年詩(開元上)
過秦皇墓
題友人云母障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洛陽女兒行
哭祖六自虛
李陵永
桃源行
賦得清如玉壺冰
臭夫人
從岐琵琶過楊氏別業應教
從岐王夜燕衡家山池應教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就教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燕支行
少年行四首
被出濟州
登河北城樓作
宿鄭州
早入滎陽界
千塔主人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
濟上四賢永三首
崔錄事
成文學
鄭霍二山人
寓言二首
和使君五郎西樓望還思歸
渡河到清河作
魚山神女祠歌二首
迎神曲
送神曲
濟州過趙叟家宴
送孫二
寄崇梵僧
王維《伏生授經圖》
贈祖三詠
喜祖三至留宿
齊州送祖三
寒食汜上作
顴別者
偶然作
淇上即事田園
淇上送趙仙舟
不遇永
送嚴秀才還蜀
送孟六歸襄陽
華岳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蹬盤曲四五十里
至黃牛嶺見黃花川
青溪
納涼
……
卷二 編年詩(開元下)
卷三 編年詩(天寶上)
卷四 編年詩(天寶下)
卷五 編年詩(輞川之什)
卷六 編年詩(至德、干元、上元)
卷七 未編年詩
卷八 編年文(開元)
卷九 編年文(天寶上)
卷十 編年文(天寶下)
卷十一 編年文(干元、上元)
卷十二 未編年文
附錄
重印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