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盜龍

中華盜龍

中華盜龍(屬名:Sinraptor)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雙孔亞綱,蜥臀目,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羅紀的中國。董氏中華盜龍的身長經測量大約有7.6米,高度接近3米。而和平中華盜龍大約有9米長,高3.2米。已有兩個被命名種,董氏中華盜龍(S. dongi)以及和平中華盜龍(S. hepingensis)。主要特徵包括:大腦袋、中等大小而強壯的前肢、長腿、粗壯的軀體。

簡介


中華盜龍
中華盜龍
中華盜龍,Sinraptor,意為來自中國的盜賊。中華盜龍屬下有兩個種:董氏中華盜龍,Sinraptor dongi,和平中華盜龍,Sinraptor hepingensis。董氏中華盜龍發掘於新疆準噶爾盆地,而和平中華盜龍則發現於四川省自貢市和平鄉,說明中華盜龍曾經分佈較廣。它比異龍更原始,與在四川發現的永川龍比較接近,但頭骨比永川龍更長更低。研究者提出,把在四川自貢發現的和平永川龍併入中華盜龍屬,作為這個屬的第一個種,即和平中華盜龍。侏羅紀晚期是肉食龍類最繁盛的時期之一。我國所發現的屬於晚侏羅紀的大型食肉恐龍除單棘龍外還包括中華盜龍,永川龍和四川龍。后三者都屬於一科,為中華盜龍科,Sinraptoridae。而單棘龍被認為有時候會成為中華盜龍的非常規食物,因為單棘龍的化石上有疑似中華盜龍屬的咬痕。中華盜龍的腿很長,個子在同體長的恐龍里很高。

外形特徵


中華盜龍
中華盜龍
董氏中華盜龍:體長7.5米,頭骨85厘米,體重在1.8噸。小於北美脆弱異特龍平均水平。和平中華盜龍:體長9米,頭骨104CM,體重在3.5噸。大於北美脆弱異特龍平均水平,主要特徵是:頭骨粗壯,頭骨高長比適中,頭骨兩側六對開孔,外鼻孔鵝卵形,側顳顬孔大小適中,前後最寬處在中下部,上頜骨有上頜骨凹,頂骨突起高,后側突發育。頭骨上的額骨和頂骨癒合。下頜孔大,前頜齒4,下頜齒數不超過15。頸椎后凹型,背椎雙平型,背神經棘矩形板狀,較高。5個癒合薦椎,尾椎雙凹型,前部尾椎神經棘高,腰帶堅實,恥骨和坐骨幹癒合,恥骨的腳狀突發育一般,腿長,身高在同體長食肉恐龍里很高。

發現過程


1824年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巴克蘭首次發現了肉食性的巨齒龍,從此揭開了兇猛殘暴肉食性恐龍王國的內幕。這次中華盜龍的發現,使人們能在更深的層次上揭示過去尚未被揭曉的獸腳類肉食龍的秘密,所以說它具有較高的學術意義。因為董氏中華盜龍的化石保存在非常堅硬的圍岩里,所以它是經過科學家們1987年、1988年兩年的艱苦的工作才被發掘出來的。
發現董氏中華盜龍,是中加科學家合作研究的巨大成果之一。這條恐龍發現於準噶爾盆地石樹溝組地層中,時代為侏羅紀晚期。這是一具保存得相當完整的骨架,只缺少前肢及部分尾椎。它是由加拿大的菲利浦·柯里與中國的趙喜進共同研究的,鑒定結果這是新科、新屬、新種。種名贈與董枝明,以紀念他發現這種恐龍以及在研究永川龍上的功績。由於是首次在中國發現這種獸腳肉食性恐龍,所以命名為中華賊龍科中華盜龍屬。

種屬分類


中華盜龍的顱骨
中華盜龍的顱骨
中華盜龍屬下有兩種恐龍一一董氏中華盜龍與和平中華盜龍。董氏中華盜龍是在我國的新疆準噶爾盆地發掘的,而和平中華盜龍則在我國四川省自貢市和平鄉發現的,這說明了中華盜龍曾經分佈較廣。

化石狀況


中華盜龍
中華盜龍
中華盜龍頭骨保存相當完好,特徵為顴骨發育成大的氣腔,齶骨也氣腔化,顳顬間骨較長,並包含眶后骨。中華盜龍較異特龍更為原始,與永川龍的關係則更為接近。兩個種的中華盜龍體型相差較大 董氏中華盜龍:體長7.5米,頭骨85CM,體重在1.8噸。和平中華盜龍:體長9米,頭骨104CM,體重3.5噸。

化石展示


和平中華盜龍正在中國四川省自貢市自貢恐龍博物館展示中。
中華盜龍
中華盜龍

命名


中華盜龍又名中國盜龍。是獸腳類恐龍的一種,意為“來自中國的盜賊”,生存於晚侏羅紀的中國。中華盜龍的身長經測量大約有7.6米,高度接近3米。已有兩個被命名種,分別為董氏中華盜龍和和平中華盜龍。
最早的中華盜龍發現於準噶爾盆地石樹溝組地層中,這是一具保存得相當完整的骨架,只缺少前肢及部分尾椎。由於是首次在中國發現這種獸腳類肉食性恐龍,所以將其命名為中華盜龍。

鬥爭的武器


考古學家還曾在草食性恐龍的身上發現過中華盜龍留下的牙印呢。這些痕迹可以告訴我們,像中華盜龍這樣的獸腳類恐龍打鬥時是用嘴當武器的。中華盜龍的顱骨有1米長,因為它們是用嘴當武器,所以相互間的打鬥很可能非常激烈和血腥。

近親


侏羅紀晚期是肉食性恐龍最繁盛的時期。在我國所發現的侏羅紀晚期的肉食性恐龍除了單棘龍外還包括中華盜龍、永川龍和四川龍。后三者是一科,為中華盜龍科。所以說中華盜龍與永川龍和四川龍可以算得上是近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