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水平

農業機械化水平

“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裝備水平”是農業機械化研究領域十分重要的2個概念。

概念


農業生產中使用機器設備作業的數量佔總作業量的百分數,一般按作業項目分別計算。
21世紀以來,中國對農業機械
化問題的研究基本上是圍繞“農業機械化水平”而展開的。農業機械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特徵,不同階段的特徵決定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不同要求。中國農業機械化正在由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跨越。目前,國內諸多研究人員出於對中國農業裝備技術落後的憂慮,注重農業裝備技術供給不足問題的探討,這就涉及到“農業裝備水平”問題的討論。所以,深入分析“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裝備水平”的區別與聯繫對農業機械化宏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理論意義


1 “農業裝備”是連接“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裝備水平”的紐帶
農業機械化水平是對機器(裝備)在農業中使用程度、作用大小和使用效果的一種表達和度量,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效率,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一環。農業裝備水平是指用於農業生產的農業機械或設備擁有和技術的度量。“農業裝備”是連接“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裝備水平”的紐帶。農業裝備是人體器官的延伸,它的使用與活勞動的節約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具有物化勞動與活勞動之間可以替代的可逆性。依據1978年3月修訂的美國工程師協會標準(ASAES318. 6),農業裝備被定義為“設計主要用於農業作業的農用拖拉機、自走式機器、農機具和它們的聯合作業機”。“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技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技術與農業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一個邊界模糊、因素眾多、關係複雜的動態系統。國際農業工程學會(CIGR)認為“農業機械化”是利用工具、農具和機器開發農業用地,從事種植業生產、儲藏前準備、儲藏和農場就地加工。從應用的角度講,“農業機械化”是一個“過程系統”,它通過使機械(裝備)與勞動力、農藝特點結合,完成農業生產中的驅動作業、固定作業和運輸作業,用物化勞動代替活勞動,實現工具革命的過程。農業機械化過程一方面是有用效果創造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勞動消耗過程,包括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消耗。所以,農業機械化的效用是在“農業裝備”的作用下,由其效果“農業機械化水平”表現出來的。可以說,農業裝備體現了農業生產中資本對勞動的替代。資本對勞動的替代程度越高,農業裝備水平越高,農業生產率越高。然而,不同的農業裝備對勞動的替代能力並非是勻質的,農業裝備結構的變動狀況會對農業裝備的邊際替代率產生重要影響。人們利用農業裝備的功能屬性,在勞動過程中將農業裝備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其有效性只有在使用和消費中才能得以實現。
2 “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裝備水平”的區別是農業機械化研究工作的基點
國內對“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裝備水平”的研究側重點的差異是非常顯著的,這也明確地體現出了二者之間的區別。筆者通過國內關於“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裝備水平”的相關研究的視角分析了二者的區別,並提出了看法。
⒉ 1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相關研究
⒉ 1. 1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階段性。正確認識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階段,是建設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的首要問題。白人朴等建立農業機械化所處發展階段的模糊評判模型,對全國及各個省市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階段進行評判,把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大體劃分為3個階段:即農業機械化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 1 ]。楊敏麗等提出了以農機作業為基礎、能力為保障、效益為核心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了發展階段模糊評判模型,從而對中國2001年各省區的農業機械化所處階段進行了分析評判[ 2 ]。
⒉ 1. 2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區域性。科學分析和評價各區域
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是認真貫徹落實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的重要基礎工作。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各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很不平衡。白人朴研究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總體水平和地區差異,提出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大格局應按北部、中部、南部來分類,先導地區是大城市郊區、經濟發達地區和重要農產品商品基地[ 3 ]。李炳軍等運用概率- 灰色評估法分析了河南省農業機械化水平,指出河南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下,主要是原因在於農機科研、製造技術跟不上[ 4 ]。另外,楊敏麗等基於有序樣本的分類方法,對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進行分類研究。將中國不同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劃分成不同子樣,使整個分類達到某種目標下的最優[ 5 ]。
⒉ 1. 3 農業機械化水平測算的相關討論。對區域綜合體中
農業機械化水平進行科學評估、診斷,有助於正確引導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提高管理水平[ 7 ]。關於農業機械化水平測算的研究,常採用的方法有:綜合指數法、評分法層次分析法、概率- 灰色評價法、模糊評價法、因子分析法等等。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項目“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及評價標準研究”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的分析框架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並制定了評價標準及計算方法實施細則[ 6 ]。白冬艷提出了用因子分析方法評價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計算出中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業機械化綜合發展水平評價值[ 7 ]。同時,諸多學者採用不同數學方法對吉林、河南、黑龍江、湖南、江蘇等區域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進行了計算與討論。另外,通過農業機械化對農業貢獻率的研究,使得能夠從總體上把握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而關於這個方面的研究比較多,研究人員採用Cobbi2Douglas生產函數或有無比較法定量研究了農業機械化對中國及甘肅、陝西、東北、新疆的貢獻率。
⒉ 2 “農業裝備水平”的相關研究
⒉ 2. 1 農業裝備水平的影響因素。中國農業裝備總量發展快,但整體水平低,而且地區差異顯著。北方地區的裝備水平總體上比南方高,小麥產區比水稻產區高[ 8 ]。中國農業裝備水平受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土地經營規模、資金投入狀況、農民剩餘勞動力轉移規模、農村服務社會化水平和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農業裝備技術創新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同時,相關研究表明:農機總動力與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農業勞均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的關係十分密切,並隨著這三者的增長而增長[ 9 ]。嚴省益等針對廣西省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在對影響農業裝備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對不同的農業裝備結構方案進行選擇,從而找出最優方案[ 10 ]。
⒉ 2. 2 農業裝備水平的區域性。2006年,中國東、中、西部地區1 hm2 農作物播種面積擁有的農業裝備總動力分別比2000 年增長了26. 1%、39. 3%、36. 2%;東、中、西部地區1hm2 農作物播種面積擁有的大中型拖拉機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40. 5%、98. 3%、74. 1%;中西部地區農業裝備水平增長速度明顯快於東部地區。同時計算結果表明,1985~2003年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裝備水平區域性的作用程度最大,其次是土地經營規模和種植結構。此外,自然地理條件和農業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裝備水平的地區差異[ 6 ]。
⒉ 3 “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裝備水平”的區別
⒉ 3. 1 側重點的區別。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裝備水平存在內在的必然聯繫,但是其區別也成為了相關研究工作的基點。農業裝備水平是用機器“裝備”農業所體現出的一種物質狀態,農業機械化水平是“實際運用農業裝備”加上一系列的輔助條件所達到的程度。簡單而言,農業機械化水平側重於效果的討論(例如,機耕水平、機播水平、機收水平等),農業裝備水平側重於物質投入的分析,它體現了資本存量的狀態。
⒉ 3. 2 指標體系的認識不同。由於農業機械化系統本身是一個模糊而複雜的系統,所以不同學者對反映“農業機械化水平”指標體系的認識也不甚相同,側重應用不同的數學方法對農業機械化水平進行指標體系構建及測算。這樣做的結果是只能對已經出現的效果進行驗證,而對實施機械化的各個參與主體的行為特徵不能有效的把握,以至於提出的政策建議的依據不夠充分,這也將會對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農業裝備作為農業生產的物質投入品,其水平的構成體現出了政府、企業和農民行為特徵。國內主要集中在農業裝備的特性、農業裝備水平的影響因素和農業裝備水平的區域性3個方面,這方面的定量研究主要側重於農業裝備水平區
域性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很明顯,如何評價農業裝備水平,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充分、不系統,往往局限於與農業裝備發展有關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指標的比較。筆者也曾考慮過對“農業裝備水平”的指標體系進行構建,但發現其中存在許多困難,以至於目前國內對這方面的關注度很低。更進一步而言,“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裝備水平”二者存在必然的聯繫。目前還沒有相關文獻對其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系統論述。
3 中國農業機械化研究方向考慮
⒊ 1 農業機械化的研究應納入農業經濟範疇 許多關於農業機械化的研究沒有用農業經濟領域的規範研究方法來研究農業機械化問題。這就使得農業機械化的研究缺乏規範的研究框架和理論基礎。
⒊ 2 “人”、“機”、“化”並重開展 所謂“人”、“機”、“化”並重就是要將對農業勞動力、農業機械(裝備) 、農業機械化的研究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裡有3個層次的問題。①在當前中國如果農業勞動力的問題(如:農業勞動力轉移等)不能明確回答,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無從談起。②農業機械(裝備)作為農業生產的投入品,其採用者———農民的行為(需求、購買力等)研究應該成為主要研究方向。③關於對農業機械化的研究應該從對各個區域基礎調研出發,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從而提出不同區域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路徑。
⒊ 3 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 發展農業機械化是中國現代農業建設的必由之路,問題在於提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戰略和步驟時依據是否充分,理論基礎是否紮實,是否符合區域實際? 所以必須明確所做的研究是學術性的還是應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