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農業科學院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始建於1978年元月,是湖北省政府直屬的唯一綜合性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其前身是1950年國家建立的6個大區性農業科研機構之一的中南農業科學研究所。

農徠科院主要負責農業應用技術和應用基礎研究、農業科技產品研製與開發、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是種植業、畜牧業、特產業相結合的綜合性農業研究機構。

據2018年10月農科院官網資料顯示,農科院地處國家南湖農業科技園,下設10個研究所(中心),8個處室,5個試驗站;有職工4735人,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1200多項。

歷史沿革


行政樓
行政樓
1950年11月14日,中南農業科學研究所成立,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6個大區性農業科研機構之一。
1955年3月,中南農科所改組為華中農科所,隸屬於農業部,主要服務湘、鄂、贛3個省。
1958年元月,華中農科所與湖北省農業綜合試驗站合併成立湖北省農科所,劃歸湖北省領導。
1978年元月,湖北省委將省農科所、省畜牧特產所和省蠶種場合併設立了湖北省農業科學院。
2006年,湖北省政府依託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組建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據2018年10月農科院官網資料顯示,農科院共有職工4735人,事業編製人員2823人,農工1912人。
職工中有高級職稱科技人員463人,博士147人;專技二級崗16人,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0人,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77人,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9人,省政府津貼專家23人;有新世紀高層次人才第一層次4人、第二層次16人。
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農科院有28位專家成為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長。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游艾青、楊自文。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喻大昭、游艾青。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邵華斌、喻大昭、胡定金、郝瑜、邱正明、別墅、杜金平、陳明新、熊桂雲、胡興明、游艾青、楊自文。
辦公樓外貌
辦公樓外貌

科研平台

據2018年10月農科院官網資料顯示,農科院下設10個研究所(中心),南湖、蠶桑等5個試驗站。
農科院建有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個省部級工程中心,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6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1個博士后工作站和1個博士后產業基地。
依託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組建的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下設11個分中心和江漢平原、鄂東南、鄂北和鄂西4個綜合試驗站。
研究所(中心):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核農技術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技術研究所。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家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長江中游棉花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華中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廢棄物肥料化利用重點實驗室(試運行)、農業部畜禽細菌病防治製劑創製重點實驗室(試運行)、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武漢)。
湖北省動物醫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動物醫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農業部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恩施稻瘟病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華中地區小麥病害生物學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華中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製湖北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潛江農業環境與耕地保育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獸用藥物與獸醫生物技術湖北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華中區域農業微生物資源利用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武漢黃棕壤生態環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站。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糧食作物種質創新與品種改良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農作物重大病蟲草害防控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動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種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茶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葡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中藥材規範化種植(GAP)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特色水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秸稈農業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甘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園藝作物引進與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高山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蠶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棉花育種栽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動物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畜禽疫病診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草牧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農產品輻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農產品保鮮加工與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生蔬菜保鮮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產品保鮮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其他國家與省部級科研平台:豫鄂皖低山平原農區綜合試驗基地(湖北省)、國外園藝作物品種引進與改良(南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長江流域水稻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水稻改良中心武漢分中心、農業部蠶桑良種繁育基地(湖北)、國家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範推廣基地、武漢砂梨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農業部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農業部食用菌產地加工技術集成基地、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農業部棉花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長江流域)、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諾沃巢星創天地;湖北省農藥及農產品安全質量監督檢驗站、湖北省蠶種質量檢測中心、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農副產品加工及輻照研發推廣中心、國外作物種質資源引進與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湖北省甘薯資源創新與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獼猴桃等漿果類果樹種質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湖北省農業種質資源共享平台、湖北省中藥材產業發展星創天地。

種質資源

• 國家級資源平台
國家牧草種質資源圃(華中)
國家牧草種質資源圃(華中)於2002年建成並由農業部批准,是唯一一個建立在華中的國家級資源圃。
北亞熱帶牧草種質資源圃
北亞熱帶牧草種質資源圃於2008年建成並由科技部批准。
截至2018年4月,資源圃佔地面積1.67ha,建有道路、護坡、圍牆、排灌、生產用房、溫室等基礎設施,圃內設有環境監測和預警系統、生理生態檢測系統、病蟲測報及預警系統等相關設備,室內有超低溫冰箱、凝膠成像系統、PCR儀等大型儀器設備13台套。
截至2017年底,收集保存牧草種質資源463份,是華中地區最豐富的牧草基因庫之一。
國家果樹種質武昌砂梨圃
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武漢)
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武漢)
國家果樹種質武昌砂梨圃於1986年建成並由農業部正式授牌,2003年和2014年農業部再次分別投資190萬元和671萬元進行改擴建。
截至2018年4月,資源圃佔地面積7.7ha,建有道路、護坡、圍牆、排灌、生產用房、防鳥網、抗蟲評價網室、隔離檢疫網室等基礎設施,圃內設有環境監測和預警系統、生理生態檢測系統、病蟲測報及預警系統等相關設備,室內有超低溫冰箱、凝膠成像系統、PCR儀等大型儀器設備30台套。
截至2017年底,收集保存來自中國18個省市及日本、韓國、美國、義大利的梨種質資源1055份,分屬杜梨麻梨、豆梨、砂梨、西洋梨白梨秋子梨新疆梨8個種及其雜種,其中砂梨及其雜種929份,是世界上最大的砂梨基因庫。
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武漢)
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武漢)2010年經農業部批准,總投資400萬元,2015年6月通過了專家組驗收。
截至2018年4月,資源圃佔地總面積120畝。共收集保存獼猴桃屬植物51個種和變種,120個選育的獼猴桃品種(系),6萬餘株雜交材料和群體,是世界上最大的獼猴桃基因庫。
• 省級資源平台
湖北省農業種質資源共享平台
湖北省農業種質資源共享平台於2009年由湖北省科技廳立項,屬於自然科技資源平台,依託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承擔建設。2010年8月建成,並通過網際網路路對外開放。
平台實物信息來自湖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截至2018年4月,平台共享的資源信息與實物數量達到了2.15萬份,其中70%以上為湖北地方種質資源和1500多份非洲資源。平台資源信息按照國家統一描述標準全部錄入,信息平台能實現資源一到多項關鍵欄位查詢。
通過平台資源實物共享程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資源公益性實物分發累計完成9400份次以上,有力促進了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
湖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
畜牧獸醫研究所
畜牧獸醫研究所
湖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依託單位為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是湖北省唯一的地方種質資源中期庫,也是農業部最早批複建設的三個省級中期庫之一。
截至2018年4月,中期庫建設有資源保存庫1座,建設面積為808平方米,設計保存種質資源能力為7-10萬份,還建設有各類儀器齊全的資源鑒定評價分子實驗室兩個,設施面積近500平方米。常年保存有水稻、小麥、玉米、豆類、大麥、高粱、穀子、蕎麥籽粒莧、棉花、牧草和蔬菜類等100多種作物共3.3萬份種質資源。
中期庫對收集的種質資源進行了系統的農藝性狀鑒定、特性(品質、抗性)鑒定分析和入庫保存,其中編入國家種質長期庫作為國家戰略儲備資源的有9000多份。
湖北省桑樹種質資源圃
湖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桑樹種質資源圃始建於1982年。
截至2018年4月,資源圃佔地20畝,保存有神農架野生資源110份,地方資源94份,從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浙江、安徽、廣東、廣西、重慶、江西、山東、湖南、陝西、新疆等省(區)引進桑樹種質資源300餘份,共計近500餘份,包括10個桑種1個變種,分別是魯桑、白桑、廣東桑、華桑、長果桑、長穗桑、蒙桑、山桑、瑞穗桑、雞桑、鬼桑等11個桑種其中包括長穗桑、雞桑、蒙桑、瑞穗桑等珍稀桑種質資源。
資源圃在華中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神農架桑資源的最大保存圃之一。2015年由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批准為國家種質鎮江桑樹圃華中分圃。
華中藥用植物園
華中藥用植物園隸屬於湖北省農科院的華中藥用植物園,始建於2001年,地處恩施市新塘鄉下壩村長嶺崗,海拔1680米。
截至2018年4月,植物園佔地面積1688畝。園內以恩施州武陵山區藥用植物資源為主,完成引種保育適合高山栽培的藥用植物1600餘種,其中有國家級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藥用植物38種。按其生態習性和適生環境,建成了藥用植物草本區、木本區、藤本區、珍稀瀕危區等8個保育研究區和13個種質資源圃。

科研成就


項目論著

據2018年10月農科院官網資料顯示,農科院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1200多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70項,育成鄂中5號、廣兩優272、湖北紅雞等動植物新品種201個。“十二五”時期,落實科技經費8.82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倍。承擔了一批國家863、97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主持2項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
2017年,農科院共承擔科研項目981項,落實科研項目計劃經費2.45億元,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218%和181%。培育的巨2優60、鄂麥006等11個優質、高產、抗逆新品種通過審定,其中E兩優186通過國家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品質達到國標二級。1個疫苗獲農業部新獸葯證書。制定標準26項,申報專利和品種保護權147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59項,新品種權授權6項,發表論文494篇。
“豫鄂皖低山平原農區綜合試驗基地(湖北省)建設項目”首獲2018年農業部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專項資助,總經費2941萬元,全國僅有4家省級農科院獲得。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課題34項,其中主持項目1項,總經費4641.7萬元。獲國家基金資助項目16項,資助經費達530萬元,資助項目數量與經費創歷史新高。

科研獲獎

據2018年10月農科院官網資料顯示,1987年湖北省設立省科技進步獎以來,全省農業領域的3項科技進步特等獎,農科院為其中2項的主要完成單位。
糧食作物研究所
糧食作物研究所
“十二五”以來,農科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百餘項。其中,1項成果以第二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成果獲第十七屆中國專利金獎(全國僅頒獎20項),每年至少1項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以上獎勵。培育農作物新品種46個,農業部認定超級稻品種2個。獲得專利授權257項,是“十一五”的6倍。
2017年,農科院共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8項。“全國農田氮磷面源污染監測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共有10個以第一完成單位的項目獲省級科技獎,其中一等獎3項(省科技進步獎1項,省技術推廣獎2項),此外,還以第二完成單位獲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
徠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新型天然蒽醌化合物農用殺菌劑的創製及其應用。

科技服務

2017年,農科院共組織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237項,推廣和科技服務面積達到5386萬畝。
農科院共完完成轉化科技成果15項,成果轉化及技術服務協議金額3151萬元。“鄂麥006”以150萬的價格刷新了湖北省小麥品種轉讓新紀錄,優質雜交中稻新品種“巨2優60”、棉花雜交新品種“鄂棉zy6”分別以120萬元、75萬元成功轉讓。以技術總承包方式與潛江市政府簽訂蝦稻科技合作協議技術服務費達300萬元。
農科院重點建設了6個重點示範基地,實施36個重點扶貧項目,通過扶智、扶能,產業帶動2517戶貧困戶脫貧。繼續參加“616”工程和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建設,執行幫扶項目14個。駐村(扶貧)工作隊紮實開展駐點幫扶活動,投入扶貧資金30萬元,院領導帶隊開展了11次幫扶活動。

學術刊物

《湖北農業科學》(半月刊)創刊於1955年,上下半月分別於每月10日、25日出版。
《湖北農業科學》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黃岡師範學院共同主辦的農業科技期刊,先後獲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首屆國家期刊獎、第二、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和湖北十大名刊提名獎;連續四屆被評為“湖北優秀精品期刊”。
期刊入選“中國期刊方陣”的最高層面“雙高期刊”(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行列(全國同類同級期刊中僅此一家);被認定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國農業核心期刊。

文化傳統


院徽
院徽
院徽突出省農科院“創新”“綠色”核心理念。以圓形結構為基礎,有內外兩圈。外圈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中英文全稱構成。
內圈上部以湖北地標黃鶴樓作為圖形要素,以湖北地圖作為背景,體現了農科院地處湖北的歷史底蘊和地域特色,也體現了農科院面向湖北和全國,“建一流強院”的發展定位;內層下部由稻穗、麥穗、河流、田野、院英文簡寫構成,以色彩和線條的融合,勾勒出農科元素,展現了省農科院“情系三農”的情懷。
院徽由深綠、淺綠和黃色組成。深綠,象徵嚴謹和理智;淺綠,象徵活力和希望;金黃,象徵陽光和豐收。綠色黃色的結合體現了農科院通過科技創新,開拓進取,為湖北“三農”發展貢獻力量。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劉曉洪
黨委副書記、院長:焦春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傑
副院長:邵華斌
副院長:余錦平
省政協常委:喻大昭
副巡視員:夏賢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