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蜀國弦的結果 展開

蜀國弦

唐李賀詩作

《蜀國弦》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此詩前六句生動具體地描寫蜀國山水的特徵,后兩句講一位蜀國依戀故土不忍辭別的情景。全詩用一連串可見的生動形象摹寫可聽而不可見的弦聲,讓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把樂曲所表達的複雜多變情境一一展現出來,創造了一個感傷幽艷的奇妙的音樂境界。

作品賞析


頭兩句說,傍晚,在微風細浪的濯錦江邊,楓樹散播著濃郁的芳香。野花靜靜地沐浴在金色的夕暉之中。碧綠的錦江水,倒映著南山青蒼靜穆的影子。這幅自然風景幽雅秀麗,令人悠然神往。畫面上沒有聲音,但隱約表現出一股輕柔清麗、閑靜恬美的音樂旋律。詩人在開篇既沒有點出演奏者,也沒有交待彈撥的是何種樂器,甚至連題中的弦字也未提及,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用兩幅形象鮮明的景物畫面來描寫音樂的情調和節奏,把讀者一下子就引進美妙的音樂境界,感受到賞心悅耳,移情動志的音樂魅力。
三、四句又展現出兩幅自然景物畫面。“墜猿哀”,用杜甫泥功山》句意,寫猿猴跳越山谷,墜落時發出哀啼。這一聯,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同時顯露,詩人還用了帶著強烈感情色彩的“驚”“哀”“愁”這幾個字眼,渲聲弦聲,使人心驚膽顫、哀愁感傷的巨大藝術力量,暗示出弦樂曲調已發生了由低到高、由徐到疾、由輕柔婉轉到激越緊張的驟變。
五、六兩句,詩人所描寫的弦聲又由剛轉柔,形象地表現出一彎涼月,從清冷的秋浦之上冉冉升起,月光射入水中,照見水底白沙,粼粼有光的景象。涼月秋浦、清水白沙,弦聲多麼明凈、凄清、幽冷!樂曲的旋律起伏回蕩,倏忽變化,如波翻浪涌,姿態橫生。
最後兩句,詩人描繪樂聲的手段又有變化,由前三聯借自然景色狀樂聲轉為以社會人事表聲情。“紅淚客”用了王子年《拾遺記》的一個典故:魏時女子薛靈芸和父母分別時依依不捨,淚下沾衣,途中用玉唾壺承淚。到京師,壺中淚凝如血。這兩句說:弦聲忽然又顯得如泣如訴,好象傳說中與家鄉親人離別的女子,淚落如雨,凝而為血,不願越過蜀國的門戶瞿塘峽。這一聯以帶著濃烈哀傷情思的事象誘人去聯想弦聲,表現的素材是不同的。比較起來,這一聯的事象不如前三聯的物象那麼具體易感,但仍然可以想象得出,這支蜀國弦樂曲至此奏出了高潮————那瞿塘峽狂風的呼嘯聲和渦流的咆哮聲,交織著女子嗚咽悲哭之聲,傳達出一股強烈而纏綿的戀鄉之情,搖撼著讀者的耳鼓,叩擊著讀者的心弦,全詩就在這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蜀國弦》描寫音樂形象鮮明,變化倏忽,精細入微,在表現手法上頗有獨到之處。篇中無一字提及弦,亦自有其含蓄蘊藉、誘人尋味的特色。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李賀二十五歲時,當時作者在吳楚一帶。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後世稱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熱心於詩歌創作。作品慨嘆生不逢時、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社會剝削的歷史畫面。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27歲(一說24歲)英年早逝。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作為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人物,李賀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昌谷,27歲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