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驛站

寧遠驛站

寧遠驛館是興城古城旅遊保護開發的重點項目,它位於興城古城內,佔地面積23畝,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分16個院落組成,計劃投資1.2億元。寧遠驛館正門臨近古城西關,與薊遼督師府正門呈中軸對稱。寧遠驛站以古城文化、驛館文化、滿族村寨民俗文化為底蘊,是一個集文化展示、仿古休閑小吃、民俗文化餐飲、傳統滿族婚慶等於一體的新概念體驗式院落群。

歷史由來


驛館是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在興城的寧遠古城永寧街路北,就有一座驛館,稱為寧遠驛館。據史料記載,寧遠驛館始建於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時期,即公元636—640年間。因為當時該地為柳城縣域,城內外遍植柳樹,初春時節,柳林蓊鬱,所以把驛館稱為“柳城驛館”。可見,這座驛館要遠遠早於寧遠古城。明朝中後期,因寧遠古城的落成,柳城驛館更名為“寧遠驛館”。
在當時,驛館在關外名聲很大,素有“關外第一驛”的美稱。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時還曾下榻柳城驛館。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位皇帝在回奉天(今瀋陽)祭祖時也曾先後駐蹕寧遠驛館,使得寧遠驛館在眾多的驛館中聲名鵲起。
民國以後,寧遠驛館被廢棄,建築嚴重損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寧遠驛館遺址內建有興城電影院,曾經名極一時的寧遠驛館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寧遠驛站
寧遠驛站

驛館重修


2015年,興城市人民政府決定重修寧遠驛館。重修后的寧遠驛館佔地25畝,建築面積10120平方米,地上建築7920平方米,地下建築2200平方米,近似於方形。寧遠驛館分為14座獨立院落,建築風格典雅細膩,整個建築群“背對城牆,面向老街”隨性而變,圍牆疊院,錯落有致,原石牆面,青磚黛瓦,既有皇家氣派,又有東北民居的古樸厚重,溫馨雅緻。半路縱橫交錯,溪水九曲十彎,行走其間,置身於“小橋流水人家”的迷人畫卷之中,令人心曠神怡。

驛館特色


寧遠驛館是在遵循清代寧遠驛館歷史遺跡原貌的基礎上復建的。因此,滿清風格濃郁,建築典雅考究,是集餐飲住宿、商務會議、溫泉療養、休閑娛樂及明清藝術表演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最具滿清特色的旅遊接待場所。
從寧遠古城鐘鼓樓沿永寧街西行100米,就會看到氣勢恢宏的寧遠驛館的正門,從正門進入,如同置身於一幅水墨畫卷,人行其間彷彿在歷史和現實之間穿越。一條主軸大路向北延伸,形成一路、兩巷、三條街的三橫三縱清晰格局。

驛館戲院


走進修葺一新的寧遠驛館,從門房進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驛館的環形天井;在天井的左側,是當初驛館出入登記的地方,好比是今天賓館的接待大廳,如今是滿清文化博物館;右邊原來是寧遠驛館客人臨時歇腳用餐的地方,現在已經變成舉行滿族婚禮和傳統婚禮的禮堂,每逢黃道吉日,這裡都會鑼鼓喧天,鼓樂齊鳴,一派喜慶的場面。走過天井,沿著西側一條小巷繼續前行,迎面是當年寧遠驛館的馬廄、車舍、糧草棚等。隨著時代的變遷,馬匹已經不再是人們代步和運輸的工具,這裡如今已變成特色餐飲和住宿的區域。走在中間的一條景觀路上,首先來到橫貫東西的一條小街,古時是來往寧遠驛館的散客住宿休息的地方。當年在這裡,各種天下名吃匯聚一處,可謂一片繁華。如今,這裡是滿清特色小吃一條街。在這裡,遊客可以聽到久違的老藝人的叫賣聲,聽起來那叫一個過癮,吃起來那叫一個回味,讓人彷彿置身於當年的市井之中;第二條街,是民族特色商品一條街。以前的老宅,現在已經變成寧遠驛館歷史文化館,裡面陳列著有記載以來的各種物品及史記材料;第三條街,以前是王公貴族以及女眷的住宿休息之地,是前院閑雜人等不得入內的場所。
寧遠大戲院,
據史料記載,寧遠衛城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梨園行就已有固定的演出場所。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兩處,一處是威遠門(寧遠古城北門)西南側的城隍廟內,當時人稱“大觀樓”;一處是寧遠驛館的“大戲院”。
清朝末年,原出安徽的“四平腔”已在寧遠州內廣為流傳。當時,寧遠大戲院的表演藝術形式多種多樣,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黃梅戲等劇種,也有二人轉、大鼓書、雜技等。一個戲班子有時一開演就是十天半月,幾乎場場爆滿。當時到寧遠大戲院演出的名角名戲有:馬連良的《借東風》、尚小雲的《昭君出塞》、荀慧生的《玉堂春》、筱俊亭的《打金枝》,還有趙子昆、劉穎、范春航、田鎮江等演出的京劇《秦香蓮》、《美人計》、《十二寡婦征西》、《桃李梅》、《追魚》等。此外,還有寧遠人孔祥林導演的京劇《闖王進京》、《正樂社》也很受觀眾歡迎。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還曾收寧遠人李麗艷為徒。由於寧遠大戲院經常有名家名角領銜演出,加上寧遠驛館經常有官吏、商販入住,使得寧遠大戲院名聲遠播,素有“寧遠第一樓”的美稱。
清同治十二年(1873),寧遠大戲院毀於火災。後來,鄉紳張錫遠捐資重建,大戲院又重現往日的繁華。2015年重修的寧遠大戲台,基本上依據同治年間戲台的規模,前面是大戲台廣場,中為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頂式大戲台,後為能容納百人的室內小劇場。寧遠大戲台東側還建有磚雕背景牆,牆下是一群與真人大小等同的銅像雕塑,記錄了寧遠驛館百年間發生的逸聞軼事,為後人撫今追昔平添了一些閑情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