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鹹的結果 展開
- 姓氏
- 漢語漢字
- 味覺體驗
- 易經卦名
- 遊戲使命召喚OL中的角色
咸
漢語漢字
咸(拼音:xián)是漢語常用字。咸與咸(繁體)本是不同的字。簡體“咸”始見於商代,本意不明。文獻或用為殺伐,大概是其本義。或假借表全部、普遍。甲骨文、金文中還可以作人名。咸(繁體)約出現於春秋,本義為鹽的味道,還指古地名,即春秋時衛地、魯地。“咸(繁體)”簡化后寫作“咸”,“鹽的味道”成為這個字的常用義。
咸
咸”與“咸(繁體)”在漢字簡化前是兩個不同的字。商代甲骨文(甲組圖1)和金文(甲組圖2)的“咸”字右部是“戌”,左下是“口”。已知“戌”是斧鉞一類武器的象形,但左下的“口”代表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許慎《說文解字》提到了咸“從口從戌”,卻沒有說明白二者結合起來的含義。有人認為“咸”字的“戌”表示征戰殺伐,“口”表示眾人喊殺聲連天,當是眾口齊呼,以助威勢之意。有的資料認為“咸”中的“口”指人頭,本意指殺伐,引申為皆、全。也有人認為“咸”中的“口”其實是“囗(wéi)”字,表示土地、範圍。“咸”的字形可視為以武力佔有土地,則地之所生、人之所產皆屬我有,故“咸”有皆、全之意。還有人認為“戌”這種兵器不是用於殺人而是為了表現貴族的威儀而製作的。則“咸”字的創意就可能與儀仗隊的行為有關。儀仗隊不但步伐整齊,而且口號響亮,所以就利用其全體發出一致而同樣的聲響來表達全部與一起的意義。“吶喊”的“喊”字使用咸與口組合,應該是有所關聯的。
“咸”最早見於商代,西周“戌”字部分的“腳叉”往上移橫斜(甲組圖3、4),到小篆階段(甲組圖6)變為一撇。斧身拉長,“頂鉤”變為一點。由此發展為隸書和楷書。
“咸(繁體)”約出現於春秋時期,是形聲字。從鹵,咸聲,鹵有鹹的意思。咸(繁體)本義為鹽的味道。簡體“咸”在現代漢語中除了“咸陽”等地名之外很少用到。近代民間曾用同音字“咸”代替“咸”,所以《漢字簡化方案》採用同音代替的方法,用“咸”字代替常用而難認難寫的“咸(繁體)”字。
咸 xián ㄒㄧㄢˊ
● ● 全,都:~受其益。
● ● 像鹽的味道,含鹽分多的,與「淡」相對:~味。~鹽。~水湖。
● ● 姓。
咸 xián
〈動〉
(1) (會意。據甲骨文。從戌( xū),從口。戌是長柄大斧,「口」指人頭。合起來表示大斧砍人頭。本義:殺)
(2) 同本義 [kill]
咸劉厥敵。——《書·君奭》
(3) 畢;終 [finish]
迄始皇三載而咸,時、激、地、保、人事乎?—— 漢· 揚雄《法言》
(4) 感應 [sense]
…窕則不咸。——《左傳》
(5) 又如:咸腓(妄動);咸感(陰陽相感,夫婦相和)
詞性變化
咸 xián
〈副〉
● ● 普遍都,全部 [all]
咸,皆也,悉也。——《說文》
庶績咸熙。——《書·堯典》
周邦咸喜。——《詩·大雅·崧高》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咸憮然。——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京城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漢書•張衡傳》
屬吏咸伏渴。——《明史》
● ● 又如:咸叨福庇(都借光沾了福氣);咸宥(全部寬恕);咸臻(全都到達);咸五登三(帝德廣被,同於五帝而超於三王)
● ● 共;同 [together]
敦商之旅,克咸厥功。——《詩·魯頌·閟宮》
咸 xián
〈形〉
● ● 普遍 [general]
小賜不咸,獨恭不優。不咸,民不歸也;不優,神弗福也。——《國語》
● ● 協和,調和 [harmonic]
舟中鳴鼓若競渡,挽人從山石中聞鼓聲而咸力。——《天工開物》
● ● 和睦 [concord]。如:咸平(和平;太平);咸和(協和;和睦)
咸 xián
〈名〉
● ● 咸陽(今為地級市,位於陝西西安西北20公里)。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都咸陽,城市宮殿林立。公元前206年為楚項羽焚毀,簡稱咸 [Xianyang city]
● ● 古樂曲名。即咸池 [xingci]。如:咸英(堯樂《咸池》與帝嚳樂《六英》的並稱)
咸 xián
〈形〉
含鹽的 [salted;salty]。如:鹹魚;鹹肉;鹹水;鹹菜;咸淚
【卷二上】【口部】胡監切(xián)
皆也。悉也。從口從戌。戌,悉也。
【卷十二上】【鹵部】胡毚切(xián)
銜也。北方味也。從鹵咸聲。
〖註釋〗①銜: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以疊韻說之。鹹味長,故銜而咀味之。”②北方味:《素問》王醵註:“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氣之所生也。”按五行說,水位於北方。所以說“(咸)北方味也。”
說文解字注
【卷二上】【口部】
皆也。悉也。
註:咸,皆也。見釋詁。
從口。從戌。
註:會意。胡監切。古音在七部。
戌,悉也。
註:此從戌之故。戌為悉者,同音假借之理。
【卷十二上】【鹵部】
銜也。
註:以㬪(疊)韻為訓。
北方味也。
註:酸苦辛甘下不著某方之味。此著之者,錯見也。
從鹵。咸聲。
註:胡毚切。古音在七部。
【丑集上】【口字部】咸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6
《唐韻》胡監切。《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竝音諴。《說文》:皆也。《玉篇》:悉也。《書·堯典》:庶績咸熙。《左傳·僖二十四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註:咸,同也。《魯語》:小賜不咸。註:咸,徧也。《莊子·知北游》:周徧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上咸五,下登三。註:師古曰:與五帝皆盛也。
又卦名。《易·咸卦》:彖曰:咸,感也。
又《易·雜卦》:咸,速也。
又《爾雅·釋丘》:左高曰咸丘。
又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咸。註:大咸,咸池,堯樂也。
又地名。《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作為咸陽。
又星名。《前漢·天文志》:咸漢星出西北。
又王充《論衡》:任氣卒咸,不揆於人。
又姓。《姓苑》:巫咸之後,今東海有之。
又《集韻》居咸切,音緘。《禮·喪大記》:凡封,大夫士以咸。註:咸讀為緘,今齊人謂棺束為緘繩。咸或為椷。《釋文》:咸,一本作緘。
又《集韻》古斬切,音鰔。與減同。損也。
又一曰水名,詳水部減字注。
又姓。《前漢·酷吏傳》:咸宣,楊人也。註:咸音減省之減。
又《集韻》公陷切,音䫡。亦與減同。詳水部減字注。
又音憾。《左傳·昭二十一年》:窕則不咸。註:不充滿人心。《釋文》:咸,本亦作感,戶暗反。○按感同憾。
又葉餘針切,音刑。張衡《舞賦》:歌以詠志,舞以旌心。細則聲窕,大則不咸。
【亥集下】【鹵部】咸 ·康熙筆畫:20 ·部外筆畫:9
《廣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音咸。《說文》:咸,銜也。北方味也。《廣韻》:不淡。《韻會》:鹽味。《爾雅·釋言》:咸,苦也。疏:殊極必苦,故以咸為苦也。《書·洪範》:潤下作咸。《周禮·天官·醫師》:以咸養脈。
又地名。《春秋·僖十三年》:會於咸。註:衞地,東郡濮陽縣東南有咸城。
又《韻會》:古斬切,音減。《本草》:李時珍曰:咸音咸者,潤下之味,音減者,鹽生之名。後人作鹼作鹻,是矣。
張衡《舞賦》歌以詠志,舞以旌心。細則聲窕,大則不咸。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篆書書法 | 隸書書法 | 楷書書法 | 行書書法 | 草書書法 |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ɡʰ | æm | |
王力系統 | 侵 | ɣ | eəm | |
董同龢系統 | 侵 | ɣ | əm | |
周法高系統 | 侵 | ɡ | rəm | |
李方桂系統 | 侵 | g | rəm | |
魏 | 談 | riam | ||
晉 | 談 | riam | ||
隋唐 | 高本漢系統 | ɣ | ăm | |
王力系統 | ɣ | ɐm | ||
董同龢系統 | ɣ | ɐm | ||
周法高系統 | ɣ | æm | ||
李方桂系統 | ɣ | ăm | ||
(以上參考資料)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清濁 | 韻目韻部 | 韻系 | 聲調 | 等 | 呼 | 擬音 | 韻攝 | |
---|---|---|---|---|---|---|---|---|---|---|---|
廣韻 | 咸 | 胡讒切 | 匣 | 全濁 | 下平二十六咸 | 咸 | 平聲 | 二等 | 開口呼 | ɣɐm | 咸 |
集韻 | 咸 | 胡讒切 | 匣 | 全清 | 下平二十七咸 | 咸 | 平聲 | 二等 | 開口呼 | ɣɪɐm | 咸 |
緘 | 居咸切 | 見 | 全清 | 下平二十七咸 | 咸 | 平聲 | 二等 | 開口呼 | kɪɐm | 咸 | |
減 | 古斬切 | 見 | 全清 | 五十三䁠/豏 | 咸 | 上聲 | 二等 | 開口呼 | kɪɐm | 咸 | |
䫡 | 公陷切 | 見 | 全清 | 五十八陷 | 咸 | 去聲 | 二等 | 開口呼 | kɪɐm | 咸 | |
中原音韻 | 咸 | 曉 | 監咸 | 陽平 | 齊齒呼 | xiam | |||||
洪武正韻 | 咸 | 胡嵒切 | 二十一覃 | 覃 | 平聲 | ɣiam | |||||
分韻撮要 | 咸 | 曉 | 第二十四緘減鑒甲 | 緘 | 陽平 |
客家話:[梅縣腔] ham2 [客語拼音字彙] ham2 [客英字典] ham2 [東莞腔] ham2 [沙頭角腔] ham2 [寶安腔] ham2 [海陸豐腔] ham2 [台灣四縣腔] ham2 [陸豐腔] ham3
粵語:haam4
潮州話:ham5 giam5 [澄海]hang5 giang5
鹹淡、咸鹽、鹹菜、阮咸、咸華、咸莖、咸墨、鹹水、鯹咸、咸韺
咸五登三、有目咸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