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稼鄉

大稼鄉

大稼鄉位於黎平縣西北部,距縣城72公里,東臨羅里鄉,南接孟彥鎮,西靠尚重鎮,北與錦屏縣固本鄉接壤。全鄉轄1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31個村民小組,3683戶15606人,其中農業人口15083人,居住有侗、苗、鍫、漢等民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稼鄉位於黎平縣西北部,距縣城72公里(直線距離3 0公里),地處東經108°46′—108°58′,北緯26°20′—26°29′之間,東臨羅里鄉,南接孟彥鎮,西靠尚重鎮,北與錦屏縣固本鄉、啟蒙鎮接壤。壩尚(壩寨-尚重)縣級公路經容咀、大稼、岑鳳村的江邊寨、高孖村的新寨、盤現村的中盤現而過,大(稼)至平(底)林區公路經平革、岑努、岑躉到平底,交通比較方便,展錦公路穿越大稼鄉歸斗村,大平公路將與之相連,是黎平西北部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

地形地貌

境內為典型的中低山峽谷地貌,切割深,平地少,土壤以黃壤為主。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為竹山村的雙龍坡1270米,最低為八里村的八里河450米。

氣候

年平均溫為15.1℃,屬中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年最高溫33.9℃,最低溫-6.1℃,年總積溫5488.8℃,無霜期194天。年降雨量1310毫米。

自然資源


全鄉土地面積167426.8畝(111.6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130299畝,草地面積9639.6畝,耕地面積6479.4畝,人均佔有耕地0.41畝。人均純收入僅為998元,人均產糧183.5公斤,吃飯問題遠遠不能自給。

歷史沿革


大稼鄉
大稼鄉
大稼,因兩溪在此匯流形成三汊水,侗語叫“孖稼”(即河水匯流之意),至民國三十年改稱大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置高東鄉,二十八年(1939)為高東鄉聯保,三十年(1941年)設置大稼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12月建鄉,1958年9月成立公社,1959年1月設立工區,1963年元月復置公社,1984年5月改社為鄉。1992年2月,全縣機構改革,撤區並鄉重建鄉鎮。大稼鄉由原尚重區的大稼鄉和平底鄉合併而成,鄉政府設在大稼村。大稼鄉轄大稼、竹山、高梘、鄧蒙、容咀、盤現、高孖、岑鳳、岑桃、平革、平修、岑努、岑躉、俾嗟、平底、歸斗、八里17個行政村和大稼鄉居委會,共131個村民小組,58個自然寨,4060戶,15234人,其中農業人口154744人,主要為侗、苗等民族。據2010年統計,100至300戶自然寨有8個,50至99戶的自然寨有12個。鄉初級中學1所,教師41人,學生541人;小學12所,教師73人,學生794人。鄉黨委、政府內設機構13個,即黨委、人大、政府、紀委、黨政辦公室、綜治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工會、婦聯、共青團、人武部。鄉直機關16個,分別是財政所、農機站、計生站、勞保所、流動人口管理辦公室、派出所、司法所、國土資源所、衛生院、信用社、農牧站、林業站、水利站、郵政、電信、中心小學。大稼集貿市場開設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農曆每月逢二、七為場期,同時於2001年8月增設牛市,並一直延續至今。

鄉村狀況


全鄉共有貧困戶747戶3122人,其中五保戶104戶113人,屬省級二類貧困鄉和州委州政府“兩山”扶貧鄉鎮之一。全鄉17個行政村只有5個村通公路,3個村處於半通狀況,9個村未通公路;也就是說58個自然寨,僅有7個通公路,4個處於半通,還有47個尚未通公路。全鄉共有13所完小,1所戴帽中學,11個教學點。其中有磚混結構校舍僅為4個,其餘均為木質結構校舍,校舍極共簡陋。中學至今尚未獨立,沒有辦學場地,目前還在租借烏下江場部辦學,師生校舍擁擠,辦學條件極其艱難,教育基礎設施亟待改善。

民族文化


大稼鄉位於清水江水繫上游,住著侗、漢、苗、鍫等民族,他們依山傍水而居,除了在當地發展生產,推進地區經濟繁榮,還創造了傳承後人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民居獨特,民族工藝精湛、民族山歌、琵琶歌、酒令歌、攔路歌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特別是侗族琵琶歌已聞名遠近。民居以吊腳木樓為主,民族工藝主要有刺繡、竹料編織、蘆笙製作、木工、石碑雕刻等。大型的民族民間活動有舉行山歌對唱,身著民族盛裝的苗族蘆笙踩堂,侗族蘆笙伴琵琶歌踩堂等。具有典型代表的是鄧蒙村和高孖村。鄧蒙村位於該鄉東南部是苗族特色風情的代表,距鄉所在地5公里,有303戶,居住著苗、侗兩個民族,苗族佔95%,森林覆蓋率62%。境內自然生態獨特,民族文化保持完好,村寨內古樹參天,林中有寨,寨中有林,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系人與自然和諧相容之境。鄧蒙村的建築、服飾、民族風情均保持著古老的苗族特色,民居住房均為吊腳樓,建築布局規範合理,村外古木綠樹環繞,村內青竹雜樹繁茂,屋舍儼然,房屋之間形成天然綠色屏障,從遠處看只見一片綠陰。民族服飾保持著明朝年間獨特風格。寨門立有清朝年間的寨規和獨有的政策石牌,村民勤勞忠厚,淳樸好客,至今還保存著苗族獨有的節日---牯藏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老少歡聚一堂進行祭拜祖先,載歌載舞。高孖村位於鄉西北部,距鄉所在地4公里,黎尚公路旁。進入高孖寨腳溪口,便見犀牛食槽,兩水清幽有情,彎曲環抱;"映仙花橋"立於左溪石拱橋上,美麗壯觀,熠熠生輝;千步石梯從橋頭依嶺穿寨直達村頭;舉目四望,峰巒起伏不斷,重疊周回,屋背梯田層層疊疊,寬闊無邊;寨內木樓鱗次櫛比,盡展侗族建築風情,古樹鬱鬱蔥蔥,青龍泉井水甘冽爽口,譽滿遐邇;寨后三棵"仙女巨杉"高逾40餘米,已有300多年歷史,屢經蒼桑巨變,今日依舊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民族文化


高稼村還是侗族故嵐琵琶歌的故鄉,120年前侗族民間歌師楊故嵐創編了大量成組侗歌,並研究琵琶伴唱,開創了北侗琵琶歌的先河,曲調娓婉飄灑,悅耳動聽,在黎榕兩縣北侗地區廣為流傳,至今仍久唱不衰。高孖村100多年來在楊故嵐創作精神的薰陶下,相繼有楊秀椿、王仲己等20多名歌師歌手會編歌、唱歌。逢年過節還舉行充滿民族情調身著盛裝的踩歌堂活動,人們愛歌習歌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