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苕溪
發源於杭州東天目山的河流
南苕溪發源於東天目山的水竹塢,幹流長63公里,流域面積720平方公里。
南苕溪源頭被稱為太湖源,號稱“小九寨溝”。此處以“亂花漸欲迷人眼,源頭風光惹人醉”的獨特風光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遊玩,成為令人仰慕而嚮往的勝地。
南苕溪之名源於光緒《浙西水利備考》和《杭嘉湖三府總圖》中稱“南苕、中苕二水道匯入苕溪”。據南宋《咸淳臨安志》稱,南苕溪為南溪。乾隆《杭州府志》有“臨安雖山縣,而溪流達乎四境,苕溪歷縣界七十三里”的記載。
南苕溪古可通航。南宋《咸淳臨安志》載:“溪多灘磧,退水漲可用二十斛舟。”清末至民國初年,一度通航興旺。1964年青山水庫建成后,上游竹筏放運中斷。1997年青山航道開航,自青山鎮大園裡經餘杭、瓶窯鎮,連通大運河,可通60噸級船舶。
以前南苕溪溪道多灣,叉道叢生,桀驁不馴,變遷頻繁,一遇洪水,殃及民眾。史志文獻記載,12-20世紀的780年中,大的洪災20餘次,平均35年一次。僅光緒年間就有4次大水,先後將楊嶺鄉的千家村和董家村夷為溪灘(即楊家灘)。1922年“壬戌水災”,又將甘棠堰上螺螄塘村全部沖毀,南苕溪主流由竹林橋改道至思古橋。
建國后,治理南苕溪成為水利建設的重要目標。1964年建成大型防洪工程青山水庫,1973年興建中型防洪蓄水工程里畈水庫,並建成小型水庫43座以及大批山塘,有效地調節了洪峰,增強了抗旱力。爾後,對南苕溪全線進行治理,拉直100多個大小彎兜,建成防洪大堤35公里,配套堰壩17條,水閘27座,渠道61公里。20世紀90年代末又開始整治城鎮周邊的水環境,完善、提升河道的防洪能力。整治后的南苕溪,堤壩以漿砌塊石整齊地修葺一新,在臨安市區四個親水平台拉近了市民和苕溪水的距離,堤岸上白玉扶欄,造型別緻的亭台、假山、路燈點綴其間,還有大片如茵的草坪,南苕溪臨安城鎮段容顏大變讓人刮目相看。
南苕溪多風景名勝,沿溪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宋代蘇軾對錦溪(南苕溪)讚譽有加,有詩為證:
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誇翁子賢。
五百年間異人出,盡將錦繡裹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