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古寺

唐安古寺

唐安古寺,位於湖北省荊門古城雨山之顛,依山而建,佔地6.6公頃(100畝),總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是荊門地區較大的一處佛教場所。

目錄

簡介


唐安古寺
唐安古寺
唐安古寺始建於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地處現在的龍泉公園盆景園。尉遲敬德江陵總管時,朝庭將該寺命為《廣德寺》,並御賜該寺名匾一塊,香火盛極一時。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荊門州府舒成龍主持修繕寺廟時,將該寺裝點一新,在一棵倖存的古柏四周加築玉石護欄,立碑一塊,親筆書寫“唐安古柏”四個字以示紀念。至此“唐安古柏”後來成了古城荊門的八景之一。到了清末民初,由於政治腐敗,戰火四起,民不聊生,唐安古寺終因年久失修而不復存在。
1996年,為滿足荊門城區佛教信眾的宗教生活需求,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在荊門市城區雨山建復唐安古寺。1997年開始重建工作,信徒們自籌資金相繼建起念佛堂、觀音殿、藏經閣,開闢陡峭階梯上山道路,新建古式亭閣,修建鋼絲索拉弔橋。2002年耗資360萬元的大雄寶殿修建完工。大殿紅牆黃瓦,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玉石圍欄,大理石地面,殿內彩繪精美,圖案華麗,將人與自然融入一種莊嚴的氣氛中。殿正中供奉三寶大佛像,佛高7.8米,其中“釋迦佛”為純銅鑄造,重達4.8噸。“三寶佛”整體貼金,莊嚴肅穆,金碧輝煌。正背里立觀音菩薩像,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色,四周有一百零八尊觀音法相,大小相若,神態各異,變化多端。大殿兩后側,一為普賢菩薩,賀青獅侍如來之左側;一為文殊菩薩,乘六牙白象侍如來之右側。大殿兩邊供十八羅漢壁畫,各呈形態,形象逼真。
大雄寶殿的后右側建有四層樓的五觀堂,即齋堂,二三層為用膳之處,四層為休息處所。五觀堂對面為觀音殿,殿內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音菩薩跏跌坐像,造形優美,法像端壯慈祥。
大雄寶殿正前方台階下的兩側,各建有一座三層樓閣亭式建築,左為鐘樓,右為鼓樓,飛檐翹首,典雅壯觀。唐安古寺常住僧人30人,居士約200人,有信眾3000餘人。寺內嚴格叢林制度,按照漢傳佛教祖制規矩進行管理,每年都舉行相應的佛事活動和廟會。多次被荊門市民族宗教局授予“五好宗教活動場”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