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近帖

瞻近帖

《瞻近帖》是《十七帖》叢帖第八通尺牘。是王羲之寫給妻舅郗愔的一封信,信中對郗愔來會稽居住的消息感到高興和期盼,並希望他能告知來期。

法帖簡介


【名稱】瞻近帖
【作者】王羲之
【書體】草書
【時代】東晉
【材質】紙本墨拓
【規格】7行,64字
《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著錄《瞻近帖》全文。刻入《十七帖》等。《瞻近帖》另有墨跡兩件:一為唐代敦煌臨本,二為元代趙孟頫補寫唐人臨本。

法帖內容


釋文

瞻近無緣省苦,但有悲嘆。足下小大悉平安也。雲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當不居京,此既避,又節氣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旨還具示問。

大意

看來最近尚無機緣會晤,只有付之悲嘆。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聽說您將來這裡居住,等待您來到,不勝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實現,要告訴我日期喔。我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這裡地既隱僻,又當時令特佳,所以很高興您能前來。這封信的用意是期待您能回信。

註解

《瞻近帖》“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中的“足下”指王羲之的妻舅郗愔。“小大”指小孩和大人,意謂全家。文中第一行、第三行兩個“苦”字,《右軍書記》皆作“告”。清代包世臣對兩‘告’字的看法是摹刻錯誤,並說:“晉人言苦皆謂病,帖意殊不爾。”文中“此既避”的“此”指會稽。“避”包世臣謂“囂塵不及。”

書法賞析


結字

十七帖的結字,看似平淡,實則字字有變化,錯位挪位的手法自然運用到字形中。骨氣內涵,俊逸靈動,有的開張活脫,有的清勁挺拔,有的平正典雅,這是基本筆畫的長短粗細和偏旁的上下高低配置得當所達到的藝術效果。如《瞻近帖》的“居”、“苦”字,上放下收,“嘆”、“來”左放右收,“度”字外放內收,增加了字的動態。

用筆

《瞻近帖》版本比較
《瞻近帖》版本比較
《瞻近帖》的用筆頓挫有致、擒縱自如,在一定的速度中,完成折搭、調鋒等一系列複雜動作。從不同的刻帖墨拓本來比較地看,更能看到這些微妙的變化。例如對比《十七帖》上野本和三井本的“悲、當、京、期”四字,上野本的點畫多為圓形順勢,而三井本的部分點畫明顯地看出調鋒后逆勢用筆。胡抗美對此作評述道:“‘惟筆軟則奇怪生焉’,表達了筆在運動中施加提按頓挫之後生動而神奇多姿的形狀變化。從墨本上看,由於經過千百年的磨礪,本來‘奇怪生焉’的細微末節更加奇怪難測了,那種在不提筆的情況下的挫和衄,永遠蒙著神秘的面紗,撲朔迷離,可望不可即。從刻本看,其妙在於敞開了‘奇怪’之謎,揭開了衄挫面紗,分解了古人的用筆動作,使複雜的技法清晰化”、“刻本的用筆不僅保持了墨本的初衷,而且將墨本筆法通俗化,使人們看到了古人用筆的軌跡”。

臨本墨跡


唐代敦煌臨本

英國大英圖書館藏有王羲之《瞻近龍保帖》。紙本,縱25厘米。草書,殘存二十四字。唐人墨本的發現,為研究王羲之書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筆法鋒芒畢現,行筆自如流暢,留由原作的風神。行款、結字與宋拓刻奉稍有不同。

元趙孟頫補本

《瞻近帖》趙孟頫補寫本
《瞻近帖》趙孟頫補寫本
趙孟頫補唐人臨《瞻近帖》。紙本,縱24.4厘米,通長36.3厘米。草書,臨王羲之《十七帖》中《瞻近帖》,每行前間楷書釋文。自第七行“亦度”開始至末尾“具示問”的草書均為唐人臨。楷書釋文亦為唐代書跡。趙孟頫補書的部分是自首行“瞻近”至第六行“苦有期耳”,計六行。並鈐朱文“趙氏子昂”一印。
徐邦達評價趙孟頫補唐人臨《瞻近帖》是筆法凝重,稍乏靈秀之氣。趙子昂補寫部分,寫得很遒麗,但不如唐人寫的樸厚。

墨跡臨本比較

敦煌臨本和趙孟頫臨本相校,前者八行,後者六行。字形筆勢亦相去過遠。《宣和書譜》記載,北宋宣和內府所藏《瞻近帖》有兩本,亦不會相同。明代汪珂玉《珊瑚網》卷一著錄《瞻近帖》帖,並稱書於硬黃紙上。錄有元代歐陽玄1357年(至正十七年)長跋。敦煌臨本和趙孟頫補臨本兩本難以斷定其中孰近母本。不過,參考傳世的王羲之諸摹本墨跡的風範及字距,敦煌石室本較貼近母本。

相關閱讀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寫給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因為第一封信開頭是“十七”二字,於是統稱為《十七帖》。《十七帖》叢帖共二十九帖,目錄如下:
01、郗司馬帖;02、逸民帖;03、龍保帖;04、絲布衣帖;05、積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處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鹽井帖;15、遠宦帖(省別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嚴君平帖;18、胡母帖;19、兒女帖;20、譙周帖;21、漢時講堂帖;22、諸從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藥草帖;26、來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十七帖》目錄主要依據收藏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孔氏岳雪樓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樓本為“僧權”全本,摹刻於南朝梁內府所藏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