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
甘肅省岷縣二郎山
二郎山(Erlang Mountain),二郎山原名叫:金童山。二郎山位於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岷陽鎮南部,與岷山和東山而隔河相望,二郎山於2010年重新修葺,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從而不失當年的宏偉與高雅。二郎山旅遊觀光路線全部採用青石板與鵝卵石鋪砌而成,從山腳沿著山體一路鋪至山頂;交通條件便利,從而吸引了大量周邊遊客的觀光與旅遊。
二郎山 紀念長征開顏閣
花兒是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陝西、新疆等省區近10個民族共同享有的一種民歌,岷縣花兒作為甘肅省花兒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岷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聯合國民歌考察採錄基地”,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花兒之鄉”榮譽稱號;二郎山榮獲“中國花兒傳承基地”的殊榮。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被聯合國公布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岷縣花兒分南北兩派,流傳在岷縣南部麻子川、寺溝、秦許、岷陽、十里、清水、西寨、茶埠、梅川等九個鄉鎮的花兒又叫“阿歐憐兒”,岷縣南部地區叫它為“曲兒”,是偏重唱詞的稱呼,其他地區則稱其為“阿歐憐兒”。“阿歐”即是這種曲調起腔的呼喊句, “阿歐憐兒”曲調結構簡練樸實,散板式節奏自由舒暢,以上、下二樂句成段,屬民族六聲商調式。 “阿歐憐兒”因方言與地域之差,各呈異彩,城區及小東路以悠揚舒展見長,南路以婉轉華麗見長,西路以急切豪放見長,東路以質樸簡練見長。流傳在縣城北部西江、中寨、維新和西寨、清水兩個鄉的部分地方的花兒曲調叫“兩憐兒”或“啊花兒”。“兩憐兒”名稱的得來,是摘取樂曲最後“送聲”與“和腔”的“啊兩憐兒”的后三個字, “啊花兒”的叫法,是因曲調在演唱時起腔和收尾多用“啊”字,鄰近縣也有叫“尕憐兒”或“蓮花令兒”的。這種花兒的曲調,結構較為嚴謹,節奏較和諧,旋律進行較平緩,表情達意細膩而深沉,委婉動聽,長於敘事。演唱者真假嗓並用,屬民族六聲商調式。一首完整的花兒,除起腔和托腔用“啊”字聯結外,最後必以“啊,兩憐兒”來結束,長篇敘事花兒只不過是這種曲調的無限反覆而已。
岷縣花兒不是在散文語言中通過情節和人物表現生活和思想的,而是用韻語的形式,在音樂性的語言中表現生活和思想的。“花兒”是音韻和諧、鏗鏘悅耳、聲通氣順、琅琅上口的口頭詩歌,是勞動人民在漫長歲月中的集體創作。他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在浩如煙海的岷縣花兒中,最突出的是有語言簡潔、明快、生動和描繪事物形象鮮明、意境清新的特點。其中對修辭手法比喻、象徵、借代、誇張、對偶、排比、頂針等的運用更是得心應手。
岷縣花兒除愛情內容外,其他題材的“花兒”中,有歌唱新社會、歌唱領袖、歌唱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時政花兒”;有控訴舊社會、反抗舊傳統、諷刺落後思想的“暴露花兒”;有歌唱勞動生產和個人境遇的“生活花兒”;有歌唱歷史傳說、民間故事的“故事花兒”;有歌唱祈福消災、祝願吉祥的“祝願花兒”。有些不是情歌的“花兒”中也穿插進去了愛情的內容,使愛情這一永恆的主題成為花兒的經典內容。人們稱短小零散的“花兒”為“散花兒”;把圍繞有一定主題而展開敘事的“花兒”叫“整花兒”;把歌唱戲劇故事、小說傳記、民間傳說的“花兒”叫“本子花兒”。“散花兒”多是即興之作,很難以數計,但舊有而較傳統的花兒是產生新花兒的基本材料。“整花兒”的程式,也較固定,儘管有一點出新,總是變化不大的。象借花喻人的《十二牡丹》和《十二牡丹套古人》;苦訴愛情悲劇的《送扎角兒》,表述愛情願望的《十二蓮台》;借時令歌唱愛情的《數九九》;頌揚神仙故事的《八洞神仙》;傳述動物故事的《十二屬相》;歌唱戀情的《借東西》、《渾身想》;歌唱人體衰老規律的《人老歌》,都是廣為傳唱而經久不衰的“整花兒”。“本子花兒”因涉及的內容是戲劇故事或小說傳記,一般歌手是不易演唱的,識字而有文化的“老把式”,也必須在熟讀書本,多看戲劇的情況下與對方編創唱答,經常能聽到的“本子花兒”有《三國》、《說岳》、《仁貴徵東》、《薛剛反唐》、《轅門斬子》、《彩樓配》、《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
每年五月十七的二郎山“花兒會”是岷縣花兒會的典型代表,是洮岷花兒的演唱中心,規模宏大,是遠近聞名的花兒盛會,久負盛名。
二郎山山脊及東西坡面均被綠蔭遮蔽,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樹種有雲杉、落葉松、楊樹、杏樹、柳樹、李樹及山梨等。1993年省林業廳批複建立的二郎山省級森林公園由二郎山、南川苗圃、北郊青年林三部分組成,總面積3081畝。南川苗圃風景區距城南5公里處,G212線旁,始建於1940年,總面積160畝,其中苗圃地65畝,護圃林帶95畝,林內樹木蔥蘢,花草鮮美,潺潺溪水從林間流過,環境憩靜、舒適。
1、秦長城遺址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率三十萬眾,築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據《元豐九域志》載:“熙州(現今臨洮)無古迹,秦長城在岷州界。”在唐代的《元和郡縣誌》、宋代的《太平寰宇記》、明代的《讀史方輿紀要》和今人王國良的《中國古長城考》等各種文獻都認為:“秦長城的起點在岷縣”。二郎山上發現的秦長城遺址更是有力的證明。二郎山上還發現有多處古代墓葬,除宋墓、明墓之外,西北坡尚有漢墓群存在,同時還出土過長度在半米以上的巨型秦瓦。豐富的文物古迹,充分反映出二郎山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紅軍長征二郎山戰役遺跡
1936年9月,紅軍二、四方面軍執行中央西北局制定的《岷(州)、洮(州)、西固戰役計劃》進攻岷縣。於是甘肅軍閥魯大昌在二郎山上築碉堡、挖戰壕、修建防禦工事,妄圖阻止紅軍進攻岷縣,英勇的紅軍戰士與敵人激戰五晝夜,給敵人沉重打擊。但當時紅軍戰士的犧牲也很大,犧牲戰士的遺體就掩埋在二郎山上。紅軍北上之後,軍閥魯大昌勾結地方惡霸,通過所謂的“清鄉”、“辦善後”對廣大勞苦群眾大肆進行階級報復,不少蘇維埃幹部和紅軍傷員慘遭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