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竇

腦膜竇之一

乙狀竇,位於乙狀溝內。系腦膜竇之一。一般文獻上對於乙狀竇表面解剖學的記載,並不十分統一,例如格氏系統解剖學(Gray’s Anatomy)一書中,對於橫竇的表面解剖學,是用兩條線來表示的,第一條線是從枕外隆突點(inion)開始,走向耳點後方約2.5厘米處。

位置


乙狀竇位於乙狀溝內。乙狀竇接受橫竇的血液,然後注入頸內靜脈
乙狀構的位置,很接近乳竇及乳小房,所以在乳突炎中耳炎的時候,可能波及經過乙狀溝中的乙狀竇引起栓塞
同時在施行乳突及中耳的手術時也應該注意到乙狀竇,避免它的損傷,因之乙狀溝在顱骨外側面的投影,也就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研究


目的

探討乙狀竇溝的發育差異,為臨床上乙狀竇前、后入路手術提供形態學依據和資料。

方法

乙狀竇
乙狀竇
採用140側顱骨,用分規和遊標卡尺測量乙狀竇溝的寬度,深度及乙狀竇溝的前緣至外耳道後壁的距離。部分顱骨以外耳門為中心作水平鋸切,直接測量乙狀竇溝的前緣至外耳道後壁的距離,同時進行Law氏位X線攝片對照。

結果

乙狀竇前緣至外耳道後壁的距離在10mm以上者108例(77%),距離在8~9mm者21側(15%),距離在6~7mm者7側(5%),距離在5mm以下者4側(3%).以10mm為正常值,右側的乙狀竇前移多於左側(18:14),但無統計學差異。結論:乙狀竇前移在國人中的發生率為23%,進行乙狀竇前、後手術入略時應引起注意。

疾病


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是由於中耳乳突化膿性病變直接侵襲乙狀竇骨板,先形成靜脈周圍炎,使內膜粗糙,血流變慢,纖維蛋白、紅細胞及血小板黏附於內膜上形成竇壁血栓。

結構


1、硬腦膜有兩層:外層為骨內膜層,內層為腦膜層,由於其堅韌的結構,故能保護神經組織,而腦膜層則在腦神經通過顱骨小孔的一段距離內形成一個鞘來保護腦神經。此外在硬腦膜內,硬腦膜竇把大腦和腦膜里的靜脈血送到頸內靜脈。由硬腦膜形成的大腦鐮和小腦幕能限制腦的過分移動。
2、腦與顱骨及硬腦膜隔相對運動,可能嚴重損害經顱底各種孔穿出並相對固定的腦神經。且迴流入硬腦膜竇的皮層靜脈也可以損傷,導致嚴重硬膜下和蛛網膜下隙出血。顱內動脈雖然迂曲,但因血管壁較堅韌卻很少損傷。
3、頭皮感染偶爾經無瓣膜的導靜脈擴散入顱骨,引起骨髓炎。感染的血液可從板障靜脈經導靜脈進一步入上矢狀竇,導致靜脈竇血栓形成。這在臨床診療上有重要意義。
4、大腦背外側面和內側面的靜脈血大部分迴流入上矢狀竇,從前向後上矢狀竇所收集的靜脈越來越多,竇也逐漸變粗,故手術時不能結紮上矢竇的後半部,必要時只能結紮其前1/3的部分。頭皮外傷感染后,炎症可循導靜脈擴散,引起上矢狀竇血栓,出現高顱壓癥狀,可有偏癱或四肢癱及發生失語症和精神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