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上仙的結果 展開
- 漢語詞語
- 《聊齋志異》篇目
上仙
《聊齋志異》篇目
《上仙》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癸亥三月,與高季文赴稷下,同居逆旅。季文忽病。會高振美亦 從念東先生至郡,因謀醫藥。聞袁鱗公言:南郭梁氏家有狐仙,善“長桑 之術。遂共詣之。
梁,四十以來女子也,致綏綏有狐意。人其舍,復室中掛紅幕。探幕以窺,壁間懸觀音像;又兩三軸,跨馬操矛,騶從紛沓。北壁下 有案;案頭小座,高不盈屍,貼小錦褥,雲仙人至,則居此。眾焚香列揖。婦擊磐三,口中隱約有詞。祝已,肅客就外榻坐。婦立簾下,理髮支 頤與客語,具道仙人靈跡。久之,日漸曛。眾恐礙夜難歸,煩再祝 請。婦乃擊磐重禱。轉身復立,曰:“上仙最愛夜談,他時往往不得遇。昨 宵有候試秀才,攜餚酒來與上仙飲;上仙亦出良醞酬諸客,賦詩歡笑。散時,更漏向盡矣。”言未已,聞室中細細繁響,如蝙蝠飛鳴。方凝 聽間,忽案上若墮巨石,聲甚厲。婦轉身曰:“幾驚怖煞人!”便聞案上作 嘆吒聲,似一健臾。婦以蕉扇隔小座。座上大言曰:“有緣哉!有緣哉!”抗聲讓坐,又似拱手為禮。已而問客:“何所諭教?”高振美遵念東先 生意,問:“見菩薩否?”答云:“南海是我熟徑,如何不見。”又:“閻羅亦更代否?”曰:“與陽世等耳。”“閻羅何姓?”曰:“姓曹。”已乃為季文求葯。曰:“歸當夜祀茶水,我於大士處討葯奉贈,何恙不 已。”眾各有問,悉為剖決。乃辭而歸。過宿,季文少愈。余與振美治裝光 歸,遂不暇造訪矣。
癸亥:指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
高季文:名之■,康熙丁丑找貢,授東昌府在乎縣教諭,未任,卒。見乾隆《淄川縣誌》卷五。稷下:古地名。此處指府城濟南。詳見《公孫九 娘》注。
高振美:未詳。念東先生:高珩,字蔥佩,號念東,別號紫霞居士,淄川人。崇禎進士,選庶吉士。入清后,曾任國子祭灑,吏部侍郎、刑部侍 郎等職。能詩文,有《棲雲閣集》。見乾隆《淄川縣誌》卷五。郡:郡城,指濟南。
長桑之術:醫術。長桑,戰國時名醫,扁鵲事之惟謹,因傳以禁方,並出葯使扁鵲服,於是能見人五臟,醫道日精。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致:情致、意態。綏綏有狐意:《詩·衛風·有狐》:“有狐綏綏。”毛傳:“綏綏,匹行(相隨而行)貌。”此處用以形容狐的神態。
復室:復屋,指內室。
觀音:觀世音,佛教大乘菩薩名。唐代因避“世”字諱,稱觀音。后 世沿稱。
騶(zōu 鄒)從:古代達宮出行時,侍衛前後的騎卒。
磐(qìng 慶):寺廟中金屬鑄造的缽形法器,念經禮神時敲擊。
肅:敬請。《禮記·曲禮上》;“主人肅客而入。”
支頤(yí夷):手支下巴。
曛:暮。
良醞(yùn 運):好酒。
更漏,古代夜晚以刻漏(計時器具)計時、報更,故稱更漏。向盡:將盡,此指黑夜將盡。
諭教:見教。
南海:指浙江省定海縣海域中之普陀山,相傳為觀世音顯靈說法的 道場。
大士:佛家對菩薩的通稱。此指觀音大士。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我和高季文去濟南,同住在一家客店,高季文突然得了病。恰巧高振美也跟隨高念東先生到了濟南,於是商量為高季文治病求葯。聽袁鱗先生講:南城外面一個姓梁的人家裡有狐仙,擅長醫術,像戰國名醫長桑一樣高明。於是共同去梁家求醫。
梁氏,是個四十多歲的婦女,很有狐狸的神態。進入她家中,看到內室裡面掛著紅帘子。從帘子縫隙往裡看,牆壁中間懸掛著觀世音的畫像。還掛著兩三張畫軸,上面畫著跨馬持戈的武將,身後跟著很多騎卒;北牆下面有几案,案兩頭有小座位,高不到一尺,上面鋪著小錦褥,說是仙人來到,便坐在這裡。
眾人燒上香,站成一排拱手肅立。梁氏敲了三下念經的磬,嘴裡隱約念念有詞。祝禱完后,敬請求醫的客人到外面坐下。梁氏站在帘子下面,理了理頭髮,手托著腮和客人說話,一五一十地敘述仙人的靈驗事迹。過了很長時間,天漸漸到了傍晚時分。大家擔心天晚了回不去,就請她再祝禱一下,粱氏於是又敲起磬重新祈禱。祈禱完,她轉過身站起來說:“上仙最喜歡夜間談話,其它時間常常遇不上。昨天夜裡有些等候考試的秀才,帶著菜肴和酒來與上仙聚飲;上仙也拿出好酒酬謝諸位客人,席間賦詩談笑,散席時,已是黑夜將盡。”
梁氏的話還沒講完,忽聽室內有微小的聲音不住地在響。好似蝙蝠在飛著鳴叫。大家正在凝神細聽的時候,忽然案子上好像落下了一塊很大的石頭,發出了劇烈的聲響。梁氏轉過身來說:“差點嚇死我!”又聽到案子上發出感嘆聲,像是一個健壯的老人。梁氏用芭蕉扇隔開北牆几案旁的小座位,只聽小座位上大聲說:“有緣分!有緣分!”接著高聲讓坐,又好像拱手行禮。隨即問客人:“有什麼見教?”高振美遵照念東先生的意思問:“見到菩薩了嗎?”上仙回答說:“去南海普陀山,是我的老熟路,怎麼能見不到呢?”高振美又問:“閻羅王也更換嗎?”上仙回答說:“與人間一個樣。”又問:“閻羅王姓什麼?”回答說:“姓曹。”問完便為高季文求葯。上仙說:“你們回去夜裡祭祀茶水,我到觀音大士那裡求葯回來奉送,什麼病也能治好。”眾人也問了各自想知道的事,上仙都詳盡地作了分析判斷,眾人於是告辭返回旅店。過了一夜,高季文的病稍微好了,我和高振美整理行裝先回家,就沒有時間再去拜訪了。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