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混鎮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轄鎮
勐混鎮,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地處勐海縣西南方向,中心位置為北緯21°50′35.34′′,東經100°23′3.01′′,東北鄰勐海鎮,東連格朗和鄉,南鄰布朗山鄉,西南接打洛鎮,西、北連勐遮鎮,距縣城17公里,距州府景洪64公里,全鎮國土面積352.55平方千米。
勐混鎮境內地形以河谷為主,地形狹長,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東部為高山,西北為低山和緩坡、丘陵,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
勐混鎮轄7個村,常住人口32402人(2017年)。2013年,勐混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3.2億元,2016年,勐混鎮城鎮居民人均預計可支配收入9370元,同比2015年增長20.91%。2016年,勐混鎮入選全國重點鎮 。
勐混系傣語地名。勐:平壩或區域;混:倒退。勐混:意為河水轉道之壩。傳說境內的南混河是從格朗和流向東南方,經釋迦牟尼施法,用拐杖指向西流入勐混壩子,故名南混河。壩以河名,區以壩名。勐混之“混”的含義還有一說。傳說釋迦牟尼巡遊至勐遮區曼恩鄉的曼杭混,聞到臭味,便倒退回來,轉道至勐混壩子,故名勐混—倒退壩。
勐混原為一土司地。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設十二版納時,勐混、勐板為一版納。
政府辦公大樓
民國十六年(1927年),設縣時,隸佛海縣。
1950年,稱勐混區,隸佛海縣,轄今勐混、布朗山、打洛。
1953年,建州重劃十二版納時,更名為版納勐混;布朗山劃出。
1957年12月,十二版納合併為五個縣級版納時,隸版納勐海。
1958年7月,復稱勐混區,隸勐海縣。
1962年,打洛劃出。
1968年,更名為曙光公社。
1973年,更名為勐混公社。
1984年,復稱勐混區。
1987年,置勐混鄉。
2002年,原勐岡哈尼族布朗族鄉的曼岡、拉巴廳2個村劃歸勐混鄉管轄,同年勐混撤鄉設鎮。
勐混鎮位於勐海縣西南方向,全鎮國土面積329平方公里。
勐混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壩區年平均氣溫18—19℃,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2.3—22.9℃,最冷月份平均氣溫11.8—12.8℃,極端最高溫36℃,極端最低溫-5.4℃,年霜期31天左右。風向以西南風和東南風為主,常風小、靜風多。
勐混鎮
勐混鎮地貌是山壩相間,地形狹長,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東部為高山,西北為低山和緩坡、丘陵。全鎮海撥最高點為阿珠各腳1987米,最低點為南開河下游出境處1181米。勐混壩子面積54平方公里(8.1萬畝),地勢平坦,壩區平均海撥1200米,是勐海縣較大的壩子之一。
勐混鎮土壤分水稻土、旱地土、磚紅壤性紅壤和紅壤四大類,其中水稻土分佈在壩區和壩區周圍的緩坡地帶,宜種水稻及冬季作物,旱地土多為緩坡地,磚紅壤性紅壤和紅壤分佈在山區,宜種旱稻、玉米、茶葉、甘蔗、咖啡、珍貴樹種等旱地作物和其它經濟林木。
截至2016年,勐混鎮轄7個村:勐混村、曼國村、曼蚌村、曼賽村、曼掃村、賀開村、曼岡村,81個村民小組。鎮人民政府駐地勐混村。
勐混村 | 曼國村 | 曼蚌村 | 曼賽村 |
曼掃村 | 賀開村 | 曼岡村 |
截至2014年,勐混鎮耕地總面積為56029畝,其中:水田38391畝,旱地17638畝,人均佔有耕地1.96畝,林地面積23242畝,有水面資源849畝。
勐混鎮境內主要河流有南開河、南混河、南養河、南卡河、南歪河等,均屬瀾滄江水系。鎮境內最大河流為南開河,自東南向西北穿過勐混壩子中部,全長47公里,流域面積509.2平方公里,灌溉農田9000多畝。截至2014年,勐混鎮有中型水庫1座(那達勐水庫)總庫容4943萬立方米,小(一)型水庫1座130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4座,總庫容155萬立方米,壩塘3座。
勐混鎮
2016年,勐混鎮珍貴樹種種植面積達5.6萬畝,當年新植3531畝,48萬株。辦證採伐出材量6950立方米。
截至2014年,勐混鎮總庫容2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8080公頃。
2013年,勐混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272元,同比2012年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66元,增長16.4%。 2016年,勐混鎮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70元,同比2015年增長20.91%。
勐混鎮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是勐海縣優質稻“201”的主產區之一。
勐混鎮
2014年,勐混鎮農業總產值完成3.1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9.9%。
2015/2016榨季,全鎮甘蔗總面積1.37萬畝,產量5.87萬噸。2015年,全鎮茶葉總面積6.84萬畝,茶葉產量2905噸。
2016,勐混鎮糧豆總產量3.84萬噸,甘蔗總產量為5.87萬噸,茶葉種植面積6.84萬畝;蔬菜瓜類總產量2.3萬噸;石斛總產量4.49噸,全鎮大牲畜存欄18885頭,家禽存欄98381尾,全面畜禽肉類總產量為1574噸。全鎮水產養殖面積2382畝,總產量829噸,其中,池塘養殖1917畝,稻田養殖340畝,水庫養殖125畝,全年水產品產量達829噸。2016年,全鎮珍貴樹種種植面積達5.6萬畝,當年新植3531畝,48萬株。
2013年,勐混鎮境內主要有茶葉生產及其他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鄉鎮企業總收入1328萬元。
2013年,勐混鎮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9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7.6%,貸款餘額1.28億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0.8%。
2016年,勐混鎮金融機構存款餘額超1.69億元,較2014年底增加1900萬元,貸款餘額2.14億元,較2014年底增加4400萬元。
2013年,勐混鎮投入資金900萬元,對西乾渠除險加固8公里;投入資金260萬元,在曼賀勐水閘建設1座;投入資金80萬元,在曼扁建設水溝渠4條。完成歲修、掏淤渠道16.3公里,完成人畜飲水工程12件。
2016年,勐混鎮投資4700萬元建設東西乾渠26公里,完成人畜飲水工程53件,完成人飲蓄水池45座,埋設水管線61公里,完成自來水進村19個,全鎮自來水普及率達93%。全鎮有固定座機507部,行動電話20596部,移動網路4G信號實現全覆蓋,全鎮7個村委會81個村民小組實現“村村通電話、村村通網路”。
2013年,勐混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66%,門診合作醫療減免41.3萬元,住院合作醫療減免191.9萬元。對農村五保、低保等困難對象實施醫療救助222人次,申請發放救助金15.3萬元;對65歲以上老年人醫療救助165人次,申請發放救助金14.7萬元。完成農村建檔人數30793人份,城鎮建檔187人,全鎮建檔率達98.4%。
2016年,勐混鎮境內有勐混鎮中心衛生院等醫療機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8%以上。
2016年,全鎮出生率為出生率為12.05‰,計劃生育率達94.16%;死亡率為6.9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09‰。申報“少生快富”工程276戶;申報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46人;辦理生育服務證1635本,其中一孩生育服務證1033本,二孩生育證602本;發放計劃生育家庭的各種獎勵慰問金共17萬餘元。
2013年,勐混鎮有小學6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449人(含學前13個教學班590人),住校生有593人,入學率為99.73%。中學有2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63名,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025人,住校生702名。全鎮小學入學率99.73%;中學入學率104.2%。
2016年,勐混鎮小學入學率達99.78%,中學入學率達104.2%。
2013年,勐混鎮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27%。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0.91%。發放各種保障金471.44萬元。投入83.3萬元,完成94戶農村危房改造,完成保障房、廉租房300套建設,發放貸免扶補貸款74萬元(勞保、婦聯)、小額信貸貸款114萬元。
2016年,勐混鎮辦理小額信用擔保無息貸款13筆,共計發放貸款108萬,成功辦理“貸免扶補”無息貸款2筆,共計發放貸款20萬;城鎮居民參保人數為46人,新增參保人數3人,共計繳費26300元,年滿60周歲享受國家養老補貼1人;農村村民參保人數為17337人,新增參保人數136人,共計繳費200.34萬元,年滿60周歲享受國家養老補貼210人。
勐混鎮有國道214線和省道302線穿越全境。 2016年,勐混鎮有7個村81個村民小組通公路,通車率100%。全鎮有小汽車2327輛、摩托車10619輛。
2013年,勐混鎮有老年協會19個分會,會員1822人次,分別設有氣排球隊、陀螺隊、門球隊等體育隊伍。全年共開展大文藝表演活動5場次,觀看群眾達1萬多人次。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9.5%。
2016年,勐混鎮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業餘文藝隊100餘支,廣播電視覆蓋率99.8%。有藏書400餘冊,共借閱圖書280多冊160人次;建立信息資源共享網路,電子閱覽室接待上機讀者共2628人次。
勐混鎮
• 手工造紙
傣紙
• 竹編
傣家人都擅長編織,諸如竹笆、竹簍、篾盒、餐桌、竹凳等竹編用具。
• 傣族制陶
制陶,傣語名曰“板磨”,俗稱“土鍋”,傣族制陶工藝被稱為傣族文化的“活化石”,品種主要有鍋、罐、甑、壺等,其中以土鍋最有名。
•賀開古茶
賀開古茶位於勐海縣勐混鎮賀開村,由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邁、曼囡等組成,有古茶園面積16000畝。
勐混大白塔佛寺
勐混大白塔佛寺,由基達和尚始建於唐大曆年間(777年),1949年由召瑪哈丙重建,於1985年有杜哈波甩臂再次組織重建。
賀開古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