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鎮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下轄鎮

勐海鎮隸屬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是2002年由原象山鎮和原勐海鄉重組而成。位於勐海縣中部,轄8個村委會和象山、沿河、佛雙、祥和、景囡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有93個村民小組和26個社區居民小組。

2020年9月,被授予雲南省“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歷史沿革


傣語,勐:地方,海:勇敢人。古為一土司地,明為一版納地。
1913年,為第二區行政分局、第三區行政分局(勐海)。
1927年置象山區(1930年設勐海鎮,1946年改象山鎮)、勐海區(1940年為拱城鄉)。屬佛海縣。
1953年置勐海區,屬版納勐海。
1958年改為象山公社、躍進公社,屬勐海縣。
1959年為象山鎮(1966年改稱東風鎮)、勐海區。
1969年改為東風公社。
1975年為象山鎮、勐海公社(1987年改勐海鄉)。
1997年,象山鎮面積62.6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2.02萬,鎮府駐象山新街,轄街道、曼賀、曼襖、景4個行政村;勐海鄉面積301.8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曼真、翁囡、曼派、曼搞、曼短、曼尾、曼興7個行政村。2002年,撤銷象山鎮、勐海鄉,設立勐海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遇

勐海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勐海壩子面積7.8萬畝,是全縣的稻穀主產區之一。這裡主要居住著漢族、傣族回族等民族,還有當地特有的回傣較少民族,保留著濃郁的傣、回民族風俗習慣,民風純樸。回傣居住在曼短村委會曼賽回、曼巒回村民小組。國道214線從景混二級公路穿境過,是全縣通往各鄉鎮和邊鏡及內地的交通樞紐。有土地面積365.38平方公里,耕地73025畝,其中:水田33493畝,旱地39532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2.34畝。

地形地貌

地貌為山壩相間。境內最大南北縱距27.3公里,最大東西橫距21.84公里。最高點為火盤山,海拔1987.2米;最低海拔1090米。境內河流屬瀾滄江水系。流沙河為過境河流,自勐遮鎮流入,自西向東穿過勐海壩子流入景洪市境內。南丹河、南海河、南短河流經勐海壩子匯入流沙河。南翁河向北流入勐阿鎮。

氣候

氣候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熱量充足,降雨充沛,乾濕分明”的氣候特點。夏秋季濕熱多雨,冬春季溫暖乾燥。2012年,年平均氣溫20℃,年降雨量1140毫米。 

行政區劃


轄區景龍、曼賀、曼襖、曼尾、曼真、曼短、曼搞、勐翁8個村民委員會,93個村民小組,93個自然村(傣族村寨60個、漢族村寨13個、哈尼族10個、拉祜族7個、景頗族1個、回傣2個);象山、沿河、佛雙、景囡、祥和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6個社區居民小組。 
2016年度勐海鎮村委會基本情況統計表 
項目村委會
自然村數
(個)
村民小
組數
(個)
總戶數(戶)總人口(人)耕地面積(畝)
糧食總
量(萬千克)
茶葉面積(畝)甘蔗面積(畝)人均純收入(元)
景龍668003700560021938979414
曼賀1010222511259706124062136458816
曼襖131370131946350200902512147740
曼尾101061633286923273909916499347
曼短13131065576111901429976948926584
曼真1111133159151159548593898576656
曼稿12128013620108033031012071386644
勐翁181810655027126834631327573316218
[郵編]666200[2006年代碼]532822101:~001沿河社區~002象山社區~003佛雙社區~201景龍村~202曼賀村~203曼襖村~204曼真村~205曼尾村~206曼短村~207勐翁村~208曼搞村 
下轄村介紹
景龍村
距離鎮1公里,屬於壩區。國土面積8.04平方公里,海拔1176米,年平均氣溫18.50℃,年降水量1340毫米,適宜種植糧、糖、茶等農作物。有耕地5600畝,其中人均耕地1.70畝;有林地3924畝。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2016年末有農戶800戶,有鄉村人口3700人,其中農業人口3700人,勞動力158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51人。201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755.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14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商業為主。
曼襖村
距離鎮2公里,屬於壩區。國土面積18.29平方公里,海拔1176米,年平均氣18.50℃,年降水量134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茶葉、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6350畝,其中人均耕地2.30畝;有林地10688畝。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2016年末有農戶701戶,有鄉村人口3194人,其中農業人口3194人,勞動力214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497人。201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81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4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曼賀村
距離鎮0.5公里,屬於壩區。國土面積32.98平方公里,海拔1176米,年平均氣溫18.50℃,年降水量1340毫米,適宜種植糧、糖、茶、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7061畝,其中人均耕地1.62畝;有林地5864畝。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2016年末有農戶974戶,有鄉村人口4324人,其中農業人口4324人,勞動力218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180人。201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385.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81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曼真村
距離鎮5.00公里,屬於壩區。國土面積27.74平方公里,海拔1176米,年平均氣溫18.50℃,年降水量1340毫米,適宜種植糧、蔗、茶等農作物。有耕地11595畝,其中人均耕地2.22畝;有林地11134畝。全村轄11個村民小組,2016年末有農戶1331戶,有鄉村人口5915人,其中農業人口5915人,勞動力353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530人。201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57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5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曼搞村
距離鎮19公里,屬於半山區。國土面積18.99平方公里,海拔1176米,年平均氣溫18.50℃,年降水量1340毫米,適宜種植糧、糖、茶等農作物。有耕地10803畝,其中人均耕地3.01畝;有林地8327.8畝。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2016年末有農戶801戶,有鄉村人口3603人,其中農業人口3603人,勞動力233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30人。2016年末全村經濟總收入4890.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44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糧,蔗、茶為主。
曼短村
距離鎮8公里,屬於壩區。國土面積36.09平方公里,海拔1176米,年平均氣溫18.50℃,年降水量1340毫米,適宜種植茶葉、水稻、甘蔗等農作物。有耕地11901畝,其中人均耕地2.1畝;有林地28414.5畝。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2016年末有鄉村人口1065戶,其中農業人口5761人,勞動力335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350人。201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08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84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曼尾村
距離鎮8公里,屬於壩區。國土面積12.44平方公里,海拔1176米,年平均氣溫18.50℃,年降水量134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石斛等農作物。有耕地6923畝,其中人均耕地2.15畝;有林地6047.42畝。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2016年末有農戶616戶,有鄉村人口3328人,其中農業人口3328人,勞動力215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832人。201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630.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4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勐翁村
距離鎮17公里,屬於半山區。國土面積69.03平方公里,海拔1176米,年平均氣溫18.50℃,年降水量1340毫米,適宜種植糧、糖、茶等農作物。有耕地12683畝,其中人均耕地2.52畝;有林地81193畝。全村轄18個村民小組,2016年末有農戶1065戶,有鄉村人口5027人,其中農業人口5027人,勞動力334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056人。201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047.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1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象山社區
面積為8平方公里,東至庄景路,南至景管路,西至國道G214線,北至東片區(含工業園區):總人口2301戶6664人,其中:常住居民940戶3086人、暫住居民1361戶3578人,劃分為5個居民小組(曼興路、老街、景新、團結、勐巴拉);駐轄區事業單位7個、企業16個。
沿河社區
地處縣城的中心段,北起景管路、南至縣城與曼賀村交界處,西起象山路與佛雙路、東至茶廠路,共有12條街、路、巷,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轄區內駐有機關、部隊、學校、企事業單位、非公經濟等107個。下設10個黨支部,黨員人數451人。轄區內有常住居民3836戶,7615人;暫住人口2162戶,8314人。居委會共分為6個居民小組(庄景、佛照街、沿河、東納、科技和景養小組)。
佛雙社區
成立於2003年10月,轄區面積2平方公里,是一個休閑、娛樂、購物、金融場所和新建商業住宅小區較為集中的社區。住戶4275戶,居民10688人(其中:常住居民2644戶6610人,暫住居民1631戶4078人),劃分農貿、鑫海、迎賓、利民、佛雙5個居民小組。有傣、哈尼、彝、苗、布朗等21種常住少數民族,共有商業住宿小區10個。
祥和社區
成立於2016年4月7日,轄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東至縣城區與曼襖村民小組交界處,南至南海河,西至興園路、景龍路、景管路、茶廠路,北至庄景路。總人口2613戶7865人,其中:常住居民1858戶5387人、暫住居民755戶2478人;劃分為5個居民小組(東城、新茶、萬和、興園、象山嘉園)。
景囡社區
面積約為6平方公里,東至國道G214線;南至五公里部隊生產基地,西至海往公路,北至省茶科所。總人口3439戶7756人,其中:常住居民2474戶5528人,暫住居民965戶2228人。共劃分為5個居民小組(新城、和諧、橋頭、佛聯、景囡)。 

人口民族


2016年末,全鎮總戶數17286戶,總人口數66045人,其中:城鎮居民8663戶、城鎮人口24241人,農村居民6878戶、農業人口33383人,勞動力22149人,外來務農居民1651戶、外來人口8421人。境內居住著傣、哈尼、拉祜、回、彝、景頗、漢等民族。全鎮人口按民族結構分:漢族人數21531人,少數民族人數44514人,農村居民主要以傣族聚居為主,傣族28191人,占鄉村人口的43%。哈尼族5731人,拉祜族5453人,回族1610人,景頗族149人,彝族1434人、布朗族637人,瑤族13人,基諾族59人,其他民族1237人。 

經濟


綜述

201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3236萬元,比上年末35677萬元增長49.1%,其中:農業收入24779萬元、林業收入235萬元、牧業收入6063萬元、漁業收入942萬元、工業收入15353.89萬元、建築業收入287萬元、運輸業收入1043萬元、商飲業收入2766萬元、服務業收入728萬元、其他收入1040萬元。全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52元。 

第一產業

農業
該村有水田面積34797畝,甘蔗面積25506畝,茶葉面積28591畝,蔬菜面積6536畝,農民人均純收入2884元。勐海鎮地處東經100°17′42″~100°32′東,北緯21°52′~22°9′之間,東依勐宋鄉,東南與格朗和鄉相連,西南與勐混鎮相鄰,西與勐遮鎮、勐滿鎮交界,北與勐阿鎮相接,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南北最大縱距27.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21.84公里,最高海拔1987.2米,最低海拔1090米。國道214線景混二級公路穿境而過,是全縣通往各鄉鎮和邊鏡及內地的交通樞紐。 
2016糧豆種植面積60287畝比上年的59429畝增加858畝,增幅1.42%,種植業年收入23501萬元,比上年增長5.2%;2013/2014甘蔗種植面積2.5萬噸,入榨13.26萬噸;2015/2016年甘蔗種植面積2.437萬畝,入榨11.4036萬噸;2016年紫山藥示範種植項目1657.5畝;茶葉面積67851畝,干毛茶總產量3790噸,比上年總產量3160.7噸增長0.2%;蔬菜種植面積19759畝比上年增加425畝,總產量3391.34萬公斤。
2016年曼真村委會曼真村小組水稻高產創建100畝,單產529.6公斤;曼短村委會漢族小新寨玉米高產創建200畝,主要是玉米文豐品種8號,單產為534.19公斤;水稻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項目3000畝;甘蔗高產創建1.2萬畝,形成百畝連片26片,千畝連片2片,推廣機械化種植1360畝、平鏟松蔸1600畝、機耕整地6741畝、機械砍收78畝。參加農業保險2965.5畝,參保金額5642.625元,其中水稻保險2498.5畝,玉米保險467畝。完成果蔬檢測任務數603個,完成計劃數600個的100.5%,合格率98.67%。完成測土配方取樣40個。 
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2016年生豬存欄2.585萬頭,比上年增加1.15萬頭;牛存欄5650頭,比上年增加2161頭;家禽存欄36萬羽,比上年增加12.93萬羽;能繁母豬參加保險802頭,死亡30頭,死亡率為3.7%。全年產地檢疫生豬28329頭,牛產地檢疫4485頭,宰后檢疫生豬28329頭,牛宰后檢疫1886頭,檢出豬丹毒1頭,黃膘豬3頭,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指導曼賀村委會回貢新寨和勐翁村委會小新寨用甘蔗葉青儲飼料100噸,完成曼賀村委會回貢村民小組和曼襖村委會曼庄村民小組退耕還林豬圈改造和牛圈改造71戶,面積1110平方米,投入資金11.1萬元。
投入10萬元扶持宏鑫養殖專業合作社;投入1萬元繼續扶持曼搞養殖專業合作社。截止2016年末全鎮共有茶行茶莊78家、茶葉精製產82家、茶葉初制所131家、茶葉合作社10家。 
林業
森林防火,2015-2016年完善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職責和分片掛鉤聯繫制度,責任人掛鉤到村,獎懲並舉,機構健全,人員到位。廣泛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教育活動,全鎮共開展宣傳5次,與森林管護員簽訂森林防火責任書9份;戶主與村民小組長簽訂責任狀93份,村民小組長對村委會主任簽訂責任狀93份。共召開鎮、村、組級森林防火會議102次,受教育18950人次。發放林農森林防火知識宣傳冊4000冊,發放森林防火宣傳滑鼠墊1000個,張貼通告及森林防火命令230份,製作森林防火宣傳布標及標語350條,舉行森林防火知識培訓5次,積極推行森林火災有償舉報和群眾監督舉報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森林火災查處率,推進依法治火。
2015-2016年完成各項造林6416.74畝15.56萬株,其中:種植珍貴樹苗6416.74畝15.56萬株,認真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森林覆蓋率達51.43%。積極探索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庭院經濟,繼續鞏固勐翁國有林管護模式,提高管護費,變護林員管護為全體村民管護,既保護好了森林又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鎮林地流轉面積呈上升趨勢,並得到集體組織及鎮政府的重視。嚴厲打擊毀林開墾,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2015-2016協助森林公安機關及縣林業綜合執法大隊查辦案件65起,林業站自查辦理4起,發放停業整頓通知書17份。 
加強生態公益林管護,2009年區劃17679畝,2013新增1548畝。認真開展省級公益林經營管理檢查與兌現工作,補償標準為每年每畝10元,兌付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9227畝19.227萬元。2016年補助2015年低效林改造1250畝,補助標準95元/畝,補償資金11.88萬元。
能源建設及液化石油氣替代薪柴制茶推廣工作情況。2016年實施2015年太陽能熱水器全鎮推廣13台,勐海鎮液化氣鍋用殺青爐任務推廣數為100台,樣板示範實施10台,液化氣滾筒殺青機任務推廣數為42台,樣板示範2台,截止2016年末全鎮共安裝液化氣滾筒殺青機33台,鍋用殺青爐107台。 
水利
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500萬元的曼真、曼短、景龍土地出讓金項目基本完成。投入195.4萬元完成人畜飲水工程9件(回佤、曼臘、曼賽龍、曼短、曼派、曼恩、曼法、曼壘、曼蚌);投入1458.22萬元實施除險加固工程11件(曼賽龍、大新寨、弄布先、小新寨、曼派左支、曼派右支、曼短、曼魯、曼天井、曼巒回、曼尾水庫);投入234萬元,建成溝渠3條(南井河、老寨、農村公路等級不斷提升);投入549.42萬元建成曼襖線9.81公里;完成發放愛心水窖31個;解決了曼襖村委會曼庄漢村民小組35戶,145人的飲水問題,總投資28萬元;完成曼真村委會曼拉悶、曼養罕小組修復水毀溝渠工作方面。
2015年2月10日,勐海鎮曼短村村民喝上了由勐海縣水投公司動工自勐海鎮曼呂村引水口開工鋪設自來水管道到曼短、曼派、曼賽龍3個村小組、投資125萬元、總長4.5公里引水工程,供給的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在汛期前組織群眾做好歲修工作,2016年全鎮完成溝渠315件,全長91000米,投工31150個,清理土方41200立方米。 

交通


全鎮轄區內公路幹線勐海地方公路管理段負責。勐海鎮管養道路有9條,總里程72.38公里;其中縣道:勐曼線9.32公里;鄉道:曼搞線12.47公里、曼派線17.75公里、曼賀線3.87公里、曼襖線9.81公里、曼壘線7.99公里、景龍線3.26公里、214線-曼賀4.95公里、曼襖路岔口-曼賀勒2.97公里。
2015年投入28萬元建成趕擺場水泥道路0.5公里;投入115.2萬元建成曼壘-水白塔-曼短村水泥道路1.6公里;投入100.8萬元建成曼東-曼別村水泥道路1.4公里;投入8.4萬元建設12個招呼站。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繼續與村民簽訂農村公路養護責任書,將8條共計63.07公里農村公路納入重點養護。開展“愛路護路”活動,修繕農村道路40餘公里,在公路沿線種植珍貴樹種2980株。2016年在曼賀村委會轄區範圍內214線-曼賀村道曼謝新寨-南列(5.5公里),曼襖村委會曼襖路岔口-曼賀勒(12.779公里)的水泥路面公路進行養護工程,對勐翁村委會轄區範圍內曼派線公路曼派段、南井河段、小新寨段的彈石路段進行小修養護。在村委會村小組設置了16個減速帶,13安全標誌。
2015-2016年全鎮共開展各項安全生產大檢查和專項整治行動20次,參與檢查人員124人次,共檢查生產經營單位434個。進一步強化部門的行業監管職責,創造了良好的安全生產環境。 
國道214線(佛雙公路)、勐海—勐阿公路穿鎮而過,有通往各鄉鎮的公路網。曼搞自然保護區有珍稀植特三尖杉、黑黃檀、阿丁楓等。有佛寺古建築數十座,景佛塔雄偉壯觀;“塔岡南(水中塔)”建於公元1455年,據傳河水曾環塔而流。 

社會


教育

全鎮中小學9個校點,教職工243人,2016年末在校學生3719人,2015-2016學年全部按政策享受國家“兩免一補”和中小學生營養餐計劃6865人次,著力加強“控輟保學”工作。中(小)學校100套公租房已全部入住。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師資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 

文化事業

鎮文化服務中心現有職工5人,其中:本科2人、大專3人。有辦公電腦3台、資源共享17台、音響設備2套等。全鎮老年協會58支1180人、農村文藝隊伍113支2060人、體育隊伍63支756人。文化站業務房面積240平方米,文化室、圖書閱覽室綜合活動場所30個,農家書屋11個、職工書屋1個,現有藏書27988冊。
著力推進文化體育事業。2015-2016年投入168.72萬元建設文化活動19個;投入55萬元新建文化體育活動場地9塊。2016年新建籃球場11個,陀螺場2個。投入5.34萬元,發放音響2套、拉杆式音響17台,申報廣播電視“戶戶通”321戶。深入挖掘民族民間文化。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掛牌成立章哈傳習所1個,共舉辦章哈、象腳鼓舞、戶戶通、佳木斯廣場舞、少數民族健身操(舞)、民族舞蹈、體育指導員及各村委會文藝骨幹等培訓班13期,以民族傳統節日、慶典活動為契機,成功舉辦民族廣場舞、象腳鼓舞比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 

醫療衛生

全鎮建有衛生院1個,在編醫務人員37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醫士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1人,轄區內設醫療網點13個,有鄉村醫生17人。2015-2016年投入15萬元重建景龍、曼搞衛生室,投入42.63萬元用於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投入13.32萬元用於基礎葯補。全鎮孕產婦保健率97%,住院分娩率100%,新法接生率100%,新生兒死亡率8.09‰,完成居民健康檔案51214份,老年人慢性病隨訪3619人次。認真落實計生惠民政策。開展孕前優生健康檢查4次,共261對新婚夫婦受益;發放各類獎勵金108萬元、安全藥品7萬餘支,在鎮為民服務中心安裝自動取套機1台,免費為育齡群眾發放避孕藥具。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17‰。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發放農村低保金14067人次共403萬元,發放五保金23戶4.06萬元,醫療救助305戶,臨時救助140戶、發放救助資金27.7萬元。廣泛動員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投入9萬餘元用於春秋兩季鼠害聯防和登革熱防控工作,及時有效防控蕁麻疹等疫情。 

社會保障

2015-2016發放農村低保金3579人次共298.514萬元,發放五保金168人次11.625萬元,辦理孤兒收養登記5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農村參保42836人,參保率達97.15%;城鎮參保3454人,參保率達107.17%。辦理60歲養老金領取手續928人。支持自主創業就業,發放“貸免扶補”貸款32人281萬元,“小額擔保貸款”貸款240人2148萬元。 
基礎設施
全鎮建有水庫26個,其中小一型3個小二型23個,總蓄水量400多萬立方米。通自來水的自然村65個,佔總數的69.89%;通公路的自然村93個,佔總數的100%;有4849戶通有線電視,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510戶;擁有汽車338輛,農用車、拖拉機4913輛,摩托車5043輛。建有公廁37座,沼氣池270戶,裝有太陽能2880戶,完成“一池三改”的農戶7戶。全鎮農民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21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10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5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1223戶居住其它結構住房。全鎮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9141畝,有效灌溉率63.82%,其中高穩產田12980畝,人均高穩產田面積0.44畝。2006年全鎮8個村委會93個村民小組均通電、通電戶數達到100%。

獲得榮譽


2020年9月,被授予雲南省“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