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嘉昌
施嘉昌
施嘉昌,農田水利與農業水土工程學家,在農業水土工程教育方面有重要革新,特別是海埔新生地開發、旱作物灌溉試驗以及河川放淤治理荒灘荒溪等方面,為台灣農田水利建設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他還曾擔任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農田灌排方面的顧問,對促進海峽兩岸學術交流也作出了積極貢獻。
施嘉昌,字亦農,1925年10月15日出生於浙江省東陽市湖溪鎮田心村。父施新榮務農,兼開酒坊做黃酒生意,家境小康,有五男四女,施嘉昌排行第九。施嘉昌於1942年1月畢業於浙江省立處州中學初中部,1946年畢業於浙江省立金華中學高中部。1946年暑期趁台灣大學委託浙江大學在杭州招生,考入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業工程學系。求學期間受公費待遇,成績優良。1950年畢業后,留校任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助教,後晉升為講師、副教授、教授。1973年7月至1979年6月任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及研究所主任。擔任教職期間,感到在大學教書只有學士學位難有發展,雖已升至副教授,更需要去國外進修。1964 年7月,申請獎學金赴美國猶他州立大學農業與灌溉工程系深造,1966年6月得碩士學位,並一度在紐約州Glans Falls的RistFrost工程顧問公司任工程師,由於台灣大學摧促返校繼續執教,施嘉昌當即放棄美國待遇優厚的工作,於1967年2月回台灣大學繼續執教。1981年又赴日本東京大學農業土木科讀博士,1984年3月得農學博士學位。事實上施嘉昌在去日本前已取得教授頭銜,併當過系所主任,學位高低對升遷與薪資已無作用,但他不滿足已有的成就,不倦進取攀登的精神,實可作為同行與後學的楷模。施嘉昌在擔任副教授以後,因學識淵博,有獨創精神,一些國家都願邀請他作灌溉排水方面的顧問。如1969年9月至1970年8月亞洲開發銀行邀請他擔任菲律賓皇家水利局灌溉用水管理顧問;1973年1月赴印度尼西亞勘察Halmahera島農地開墾項目;1975年11月協助農耕隊赴印尼東爪哇規劃灌溉排水工程;1981年1月至同年12月,赴沙烏地阿拉伯農水部擔任灌溉排水顧問。在國內教學與研究並重,每年都有2~3個開發研究項目,並出任台灣糖業公司糖業研究所評議委員、台灣水利出版委員會主任委員、水資源委員會及水資源局技術委員、台灣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嘉南農田水利會會務委員等職,台灣有關農業水利方面的重大活動,皆有施嘉昌教授的參與。在農業水利方面的專業有灌溉工程、排水工程、灌溉排水原理、地表灌溉、噴灑灌溉及水土保持等課程。施嘉昌自1950年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畢業后至1995年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退休,計45年,為農業水利方面作出了畢生貢獻,對台灣地區來講,目前已成為農業工程方面的首選。
20世紀50年代施嘉昌在台灣大學擔任助教時,就在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金城教授指導下,除搞好教學工作外,全力參加研究水稻田輪流灌溉試驗,節省出的水量可增加水稻灌溉面積9000多公頃,其成果在全台灣推廣,改善了原有灌溉水量不足的農田面積10萬多公頃,4年內,增產稻穀6萬多噸。此項結果,當時在台灣灌溉史上可謂空前創舉。20世紀60年代仍以金城教授為主導,協助退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開發新竹地區海埔新生地工作,由施嘉昌率領的工作組,利用寒暑假期,白天在海灘做測量調查工作,晚上組織各有關單位的水利工程師研究規劃設計,同時對新開發的稻田,進行洗鹽種稻的試驗,直至達到正常的水稻產量。將開發的土地分配給退役官兵,使彼等安定就業,施嘉昌成為台灣開發海埔新生地主要創始人。1959-1960年開發新竹實驗區89公頃,可用作農田面積61公頃,魚塭7公頃;1962-1966年繼續開發新竹北區面積225公頃,其中154公頃為農用土地,4公頃為魚塭。由此奠定了開發台灣海埔地技術的基礎。後來土地資源委員會,台灣糖業公司及水利局等單位專門從事開發工作,開發面積達5830公頃,總開發面積共達53870 公頃。第三種農業工程,為河川地放淤開發。1959-1962年,台灣南部嘉義地區之荒溪——大湖口溪,兩側均為台灣糖業公司甘蔗種植區,暴雨來時,攜帶山上滾滾泥沙,既無一定流路,就橫衝直撞的衝擊著兩岸墾地,年復一年地遭受沖刷,使墾區面積逐年減少。當時,施嘉昌尚是講師,接受台灣糖業公司的邀請,研究此問題,施嘉昌指導台糖公司的職工觀測雨量、含沙量及溪水流路等取得基本資料,對溪水流路進行規劃使集中導流,經模型試驗后,沿河川兩側做順堤,由低堤至高堤,沿堤岸開缺口,使泥水進入順堤內側,再在與順堤垂直方向作隔堤,使泥沙沉澱於溪流兩側河床,然後用人工將淤積之泥沙整理成一定坡度,以便將來繼續泥水進入。等泥沙淤積適當厚度后,即可種植甘蔗作農地使用,如此非但可保護兩側原有墾地,還擴大墾地約50公頃,並使土地肥沃。為研究此問題,施嘉昌曾完成兩種研究報告:一為1951年的荒溪整理與放淤效果的研究,另一種為1962 年的荒溪整理與利用計劃方案,並得到農業工程學會論文獎。施嘉昌的第四種創業為旱地作物的灌溉。台灣雨水豐沛,光溫充足,南部一年可種植三次水稻,1980年後稻穀產量過剩,而市場雜糧需要量增加,台灣人民食米消費減少,因此當局有減少水稻種植面積而改種雜糧作物的政策,如玉米、高粱、大豆等。20 世紀60年代以前,所謂台灣之灌溉均為灌溉水稻,雜糧作物向來不注重灌溉,由於台灣每年均有豐沛的雨量,即使不灌溉亦有一定之收穫。為了提高雜糧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從1961年開始,水利局要求各農田水利會成立旱作灌溉試驗站,全台灣共設10處,並委託台大農工系規劃指導,施嘉昌為主要領導人。他以台灣最大農田水利會所屬嘉南農田水利試驗站為中心,親自主持各試驗項目,包括各種旱作物需水量,有效雨量,灌溉效率,田間灌溉用水量,渠道輸水損失,田間排水等,每項均有多種詳細的試驗研究報告,配合作物種類及栽培技術,各地輪作方式,土壤種類及土壤水分等基本資料,來規劃旱作農地,灌溉設計,配水與操作及灌溉排水之田間管理。本計劃自1963年開始在所定10個農田水利會分別作不同的雜糧作物灌溉試驗。他認為台灣過去只有水稻灌溉知識,與旱作灌溉理念截然不同,即使有甚多之試驗資料,而無分析與灌溉專家指導,也未能達到旱作灌溉技術推廣之目的。施嘉昌考慮到訓練旱作灌溉人才,必須從理論研究著手,因此他於1964年向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申請到獎學金,去該校學習旱作灌溉理論與實務。1967年2月返國后在台大農工系開設地表灌溉與噴灑灌溉等課程,同時在農業委員會與水利局的主持下,開設訓練班,訓練各有關單位的旱作灌溉專業人員;又於1980年完成歷年試驗資料整理,並編寫出56萬字的《雜作灌溉手冊》,成為台灣旱作灌溉的第一部巨著。現在他所訓練的旱作灌溉人才及雜作灌溉的試驗資料已在台灣全面發揮作用。
總結以上施嘉昌在台灣農業工程方面之事業,計有20世紀50年代之水稻輪流灌溉,20世紀60年代之台灣海埔新生地開發,台灣斗六大湖口溪放淤造地開發工程,以及目前正在推廣之旱作灌溉,都是他所創導,並取得卓著成就的。
施嘉昌對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始於1988年8月,首先去浙江農業大學探詢農業工程領域情況,經友人介紹參觀浙江省各有關水利工程。1989年應北京農業工程大學之邀,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國際農業工程研討會,他率領台灣10位專家赴會受到重視,並被推為大會副主席。1990年6月又率領3位灌溉企業家及台灣灌溉器材,赴杭州、河南新鄉、北京、烏魯木齊等地推銷灌溉器材,並於當年接受浙江農業大學及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客座教授聘書。1991年5月率領委員參加在北京舉行之國際第42屆灌溉排水協會,並接受中國水利工程學會邀請,在該會6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演講。1992年9月又參加由北京農業工程大學舉辦的國際研討會;會後赴杭州浙江農業大學為他家鄉東陽市舉辦的農民培訓班講課;這個訓練班也是他一手促成,由台灣聯合報創始人王惕吾先生出資20萬美元,委託浙農大為他家鄉東陽市培訓480位農民;事後又遠赴廣西貴港考察甘蔗種植,協助向世界銀行或亞洲開發銀行申請貸款。1993年8月赴山東泰安及濟南考察農田水利。1994年率領台灣農業方面7名教授赴浙江省東陽市考察茶葉及玉環縣文旦,嗣後又參加武漢國際灌溉管理研討會,並接受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客座教授聘書。1996年4月為奠定兩岸農田水利永久交流渠道,即以中國水利工程學會農田水利專業委員會,與台灣地區農田水利聯合會作為對口單位,雙方簽訂協議。並於1997年10月在四川成都召開了首次研討會;1997 年7月又在廣東增城召開農業研討會,由他擔任副主席,參加會議的台灣專家學者多達30多位。會後訪問西北農業大學及參加北京召開之第三屆海峽兩岸水利學術研討會。同年10月在成都參加兩岸農田水利研討會,會後赴東北各省考察水利與水土保持工程。1998年8月去蘭州參加黃土高原開發研討會,以農業水利為基礎開發黃土高原並發表論文,會後率團赴福建考查水利。
綜上各點,自1988年8月起至1998年8月,11年內去大陸12次,同時邀請大陸農業水利與農業專家約120餘人來台參訪,11年來在大陸相識的專家有400餘人,奠定了海峽兩岸水利、農田水利及水土保持三方面學術團體之間的科技交流模式,每年輪流在大陸及台灣召開研討會,進行學術交流。施嘉昌還希望今後能做更多之學術交流,為促進海峽兩岸同行間的友誼與農業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1925年10月15日 出生於浙江省東陽市(原東陽縣)湖溪鎮下田心村。
1943-1946年 在浙江省金華中學高中部學習。
1946-1950年 在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學習。
1950-1995年 任台灣大學農工系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及教授。
1964-1966年 在美國猶他州立大學農業與灌溉工程系學習農業與灌溉碩士。
1966-1967年 任美國Glans Falls的Rist-Frost工程顧問公司擔任水利工程師。
1969-1970年 赴菲律賓擔任亞洲開發銀行及菲律賓皇家水利局灌溉用水管理顧問。
1973-1979年 任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研究所)主任。
1981年 任沙烏地阿拉伯農水部擔任灌溉排水顧問。
1982-1984年 赴日本東京大學學習農業土木博士學位,期間尚在台大農工系擔任教職。
1988-1990年 擔任台灣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
1 施嘉昌。荒溪整理與放淤效果之研究。中國農業工程學報,1961,7(4):4~26
2 施嘉昌。陸稻灌溉需水量之研究。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1968年彙報,373~399
3 施嘉昌。由滲入與浸水因素分析地表灌溉之施灌效率。台灣水利,1968,16(4):12~16
4 施嘉昌。牛耕與機耕田區灌溉效率之比較研究。台灣水利,1975,23 (4):5~23
5 施嘉昌。水稻清·濁水淹浸損失試驗研究。中國農業工程學報,1980,26(2):1~18
6 施嘉昌。大豆蒸發散量作物係數之探討。台灣水利,1997,45(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