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莢紅豆

軟莢紅豆

軟莢紅豆(學名:)是是豆科,紅豆屬常綠喬木,高可達12米;樹皮褐色。皮孔突起並有不規則的裂紋。小枝具黃色柔毛。奇數羽狀複葉,小葉片革質,卵狀長橢圓形或橢圓形,先端漸尖或急尖,兩面無毛或有時下面有白粉,葉軸、葉柄及小葉柄有灰褐色柔毛,后漸尖脫落。圓錐花序頂生,在下部的分枝生於葉腋內,約與葉等長;總花梗、花梗均密被黃褐色柔毛;花小,花萼鍾狀,萼齒三角形,花冠白色,翼瓣線狀倒披針形,龍骨瓣長圓形,小退化而無花藥,交互著生於花盤邊緣,花絲無毛;花盤與萼筒貼生;莢果小,近圓形,稍腫脹,革質,光亮,種子扁圓形,鮮紅色,珠柄纖細,4-5月開花。

分佈於中國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生長在海拔240-910米的山地、路旁、山谷雜木林中。

韌皮纖維可作人造棉和編繩原料。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12米;樹皮褐色。皮孔突起並有不規則的裂紋。小枝具黃色柔毛。
奇數羽狀複葉,長18.5-24.5厘米;葉軸在最上部一對小葉處延長1.2-2厘米生頂小葉;小葉1-2對,革質,卵狀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4-14.2厘米,寬2-5.7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鈍頭或微凹,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兩面無毛或有時下面有白粉,沿中脈被柔毛,側脈10-11對,與中脈成60°角,邊緣弧曲相接,但不明顯;葉軸、葉柄及小葉柄有灰褐色柔毛,后漸尖脫落。
圓錐花序頂生,在下部的分枝生於葉腋內,約與葉等長;總花梗、花梗均密被黃褐色柔毛;花小,長約7毫米,花萼鍾狀,長4-5毫米,萼齒三角形,近相等,外面密被銹褐色絨毛,內面疏被銹褐色柔毛;花冠白色,比萼約長2倍,旗瓣近圓形,連柄長約4毫米,寬4毫米,翼瓣線狀倒披針形,連柄長4.5毫米,寬2毫米,龍骨瓣長圓形,長4毫米,寬2毫米,柄長2毫米;雄蕊10, 5枚發育,5枚短小退化而無花藥,交互著生於花盤邊緣,花絲無毛;花盤與萼筒貼生;雄蕊花柱下部腹面及子房背腹縫密被黃褐色短柔毛,尤以腹縫最密,內有胚珠2粒。
莢果小,近圓形,稍腫脹,革質,光亮,干時黑褐色,長1.5-2厘米,頂端具短喙,果頸長2-3毫米,有種子1粒;種子扁圓形,鮮紅色,長和寬約9毫米,厚6毫米,種臍長2毫米,珠柄纖細,長約3毫米,灰色。花期4-5月。

主要變種


荔枝葉紅豆(變型)(植物分類學報)小葉紅豆、山仔蛀樹(海南)本變型與原變型區別為:樹皮白色或暗灰色,小葉2-3對,有時達4對,葉片橢圓形或披針形,上面光亮象荔枝葉。產海南。生於山坡、山谷雜木林中、海拔700-1700米。模式標本采自崖縣。材質堅重,緻密,易加工,但邊材易罹病蟲害,不耐腐,心材優良,供傢具、室內裝修等用。為海南三類用材。
蒼葉紅豆(變型)(植物分類學報)雞眼樹、假龍眼(廣東),相思豆、雞彈木(廣西),紅子子樹(湖南)本變型與原變型區別為:樹皮青褐色,小葉常為3-4對,有時可達5對,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4-10(-13)厘米,寬1-3.5厘米,基部楔形或稍鈍。產江西(南部)、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東南部)。生於溪旁、山谷、山坡雜木林中,海拔100-1700米。模式標本采自廣東鼎湖山。材質堅硬,可用車輪、紗綻及煙斗管用。

產地生境


軟莢紅豆
軟莢紅豆
分佈於中國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生長在海拔240-910米的山地、路旁、山谷雜木林中。喜光,喜暖熱氣候,不耐寒。喜肥沃濕潤土壤,不耐旱。萌芽力強,根系發達,壽命長。

栽培技術


播種繁殖。播種前應常浸種,管理上應注意培育主幹,否則分枝低。

主要價值


經濟:韌皮纖維可作人造棉和編繩原料。
園林:軟莢紅豆枝葉繁茂,樹冠開闊,是南方著名的觀常樹種,宜作庭蔭樹、行道樹。
種子紅色可供裝飾用,或製作紀念品,該樹因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而出名。在園林中宜取植、叢植於草坪、林緣、建築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