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劉和芳作品集

其作者劉和芳,作家、編輯家。安徽安慶人。中國魯迅研究學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員、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小說月報》特約編審、《女作家》文學季刊副主編。一九二七年生。就讀於大夏大學復旦大學。一九四二年開始文學創作,在各地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及文學評論數百篇。作品收入多種文集,並多次獲獎。著作有《幼學童話百篇》,收入“父母必備叢書”。

基本簡介


即將進入耄耋之年的劉和芳先生終於要出版他的作品集了。捧讀他的詩文集,心中漾動著一種異乎尋常的欣喜之情。我與劉和芳先生一家人,可謂淵源甚深。二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名滿臉稚氣的中學生時,劉先生的夫人王廣慧女士便做過我的老師。王老師那語速稍快、帶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話,至今想來,依然親切。劉先生的二公子劉屹與我都畢業於銀川一中,並且都當過寧夏高考的文科“狀元”(1980年和1981年)。以後,我在北大讀中文系,劉屹讀法律系,共同感受過未名湖畔春的氣息和博雅塔旁濃釅的秋色。研究生畢業以後,我回到寧夏,服務於第二故鄉;劉屹則出國留學,學業既成,又歸國效力。
因了這樣的原因,我把劉和芳先生是當作父輩來看待的。然而,我和劉和芳先生的深入接觸卻是近五六年間的事情。像一些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一樣,我們先是認識了各自的文章,然後才見了面。於是,在無拘束的傾心的交談中,有了彼此珍愛的忘年的情誼。也因此,當看到劉和芳先生這本題名為《回眸》的文集時,心中欣喜的潮水便奔涌得格外歡暢與迅急。已經去世的老作家孫犁有一個說法,他認為,散文是最適合於老年人操作的一種文體,而且比較容易創作出精品來。
原因在於,對於許多進入人生晚境的創作者而言,幾十年人生的滄桑憂患常常構成了不可多得的生活、感情的豐厚積累以及審美的積澱,一旦發之為文,往往自成佳構。以孫犁的說法來解讀劉和芳先生的散文,信然。仔細閱讀會發現,收在這本詩文集里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劉和芳先生近二十年間創作的。劉先生是1927年出生人氏,以此推算,他的創作的高潮期是在接近於六十歲的時候出現的。不排除動蕩的時代和長期的編輯生涯(他是怎樣的一個甘願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好編輯啊!)對他的創作衝動的阻遏,但是,我更願意相信,劉先生早就超越了“為文造情”的創作年代,他的散文創作是一個經歷過歷史滄桑和生活磨鍊的老人的心聲的自然流露,是閱盡人間春意和秋色之後的回頭一望。
於是,回憶性的敘事文便成為這部作品集中內容最多,也最耐咀嚼的篇章。我們看到,浩淼的江上奔走的各種船隻是怎樣地給一個少年人帶來歡樂和遐想(《江邊》);安慶長江邊的河灘地又怎樣地成為祖母的樂土和孩子的天堂(《祖母的樂土》);少年人眼中姑姑的小花包是神秘而充滿誘惑的,然而,一道淺淺的海峽卻使親人間的再次聚首晚了幾乎半個世紀(《相見時難別亦難》);一張舊八仙桌,一家四代人用過,那上面,記載著母親青年喪偶的悲痛,也刻寫著三代人燈下苦讀的身影(《方桌情結》)。對許多人而言,回憶是我們重回往昔的一次充滿深情的旅行。在回憶中,我們不僅重現了那些鮮嫩欲滴的往事,同時,因了心靈的變幻,曾經的歲月也會在回憶中變得前所未有的明凈與安詳。彷彿一壇年深月久的老酒,歲月已經過濾掉了它的曾經的喧嘩與浮沫,餘下的,是沁人心脾的甘美與醇厚。
讀劉和芳先生的那些情深意長的回憶性文章,我想,得到的常常是這樣的審美感受。在劉和芳先生的內容涉及過去生活的作品當中,有兩組文章值得讀者格外關注。第一組文章可稱之為“皖南憶舊”系列,包括《崢嶸歲月話當年》《夢回少年憶同窗》《承天寺前憶故人》《人間自有真情在》《以文會友話當年》《情凝筆端任揮灑》《一支史筆寫春秋》《我和〈星之海〉的始終》等。這組文章主要回憶作者少年時代在皖南名城屯溪所度過的一段難忘時光,尤其是創建和編輯出版文學刊物《星之海》的始末,不少文章應該說帶有史料的價值。然而,這些文章不僅僅具有“史”的價值。在我看來,這些文章所灌注的深情,所書寫的抗戰歲月熱血青年的情懷,所散發的理想主義與樂觀主義的氣息,都足以使今天的我們由衷地發生感動。
《回眸》當中另一組值得關注的回憶文章是“文壇憶舊”系列,包括《我所認識的夏衍同志》《夏衍同志二三事》《憶夏衍》《三訪冰心》《我和周而復先生的交往》《由一篇文章引起的——憶戈寶權先生》《談茹志鵑及其作品》《重讀遺稿悼幼京——〈春花秋葉〉讀後隨想》等。這組文章,或回憶作者與文壇大家的親密接觸,或描寫當年作者籌辦大型文學刊物《女作家》時與冰心等女作家的相當深入的交往,或為文壇白髮人送黑髮人扼腕而嘆。作者寫這組文章時,感覺並不怎麼用力,只是娓娓道來,彷彿朋友間的圍爐夜話。可是,我願意說,上述作品是最能打動我的篇章。
因為,它們以相當真實而生動的筆墨寫活了冰心、夏衍周而復等文壇重鎮。於是,冰心的真誠與慈愛,夏衍的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周而復的儒雅風采便不期然地進入我們的眼帘,深入到讀者的內心。古人論文有“深衷淺貌,短語長情”一說,“文壇憶舊”系列,當得起這樣的評說。劉和芳先生一生所從事的職業是編輯工作。據我的觀察,寧夏人民出版社里“埋伏”著一批優秀的老編輯,劉先生可以毫無愧色地名列其中。我以為,一位出色的編輯工作者不僅應該擁有創意和選題的敏感,他還應該具有相當深厚的學養和充分的寫作能力。證之以劉和芳先生,我發現,這部文集中有關魯迅先生的一組文章(包括《喜讀〈魯迅詩稿〉》《魯迅與集郵》《許廣平與〈魯迅研究年刊〉》《許廣平與〈魯迅回憶錄〉》《魯迅與插圖藝術》《魯迅與兒童讀物》《魯迅與黎烈文》《魯迅與〈中流〉》、《魯迅和茅盾的戰鬥友誼》等),就顯示了劉先生深湛的學問積累。1949年之後,“魯迅研究”一直是“顯學”。有關魯迅先生生平事迹、思想發展和文學創作的研究文章,可謂汗牛充棟。作為一個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者,應該說涉及魯迅研究的學術論文,我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然而,收在《回眸》中的劉先生的這一組小文章,依然讓我產生喜愛之情。
不為別的,只因為它們的“小”,小得可愛。多年以來,學術研究領域有一種風尚,大家都喜歡做“大”文章。尤其是研究魯迅這樣的文學“大人物”,似乎更要在“大”字上做足功夫。誰願意去充當那個不起眼的“小”呢?劉和芳先生則不然。作為一個魯迅先生和他的文學事業的崇拜者與研究者,他的研究心態是放鬆的,他的研究思路是獨出機杼的。他談魯迅先生愛好集郵,對插圖藝術有深入研究,對兒童讀物的創作與出版傾注大量心血;他談魯迅先生與《申報》和文學雜誌《中流》的關係,談魯迅先生與20世紀30年代著名編輯家黎烈文的友情……劉先生的這些研究文章是短小的,在許多喜愛“宏大”的人看來,也許是難入其“法眼”的。然而,它們卻相當出色地勾畫了魯迅先生豐富而可愛的性格,顯示了他興趣的廣泛和濃濃的人情味。我以為,研究魯迅應該是多角度多側面的。劉先生從“小”處和“細”處下功夫,不失為一種有特色的研究路徑。在寧夏,應當說劉先生的魯迅研究是別開生面的。現在我要來說說劉和芳先生的詩歌創作。
劉先生的詩歌創作始於他的少年時代(這可以被看作是他的文學創作生涯的正式開始),劉先生夫子自道:“十五歲便誤入詩途,不能自拔。”(《門外亂彈——答友人》)收在這本文集中的《歌女》和《打河車》就是他十五六歲時的作品。進入青年時代,因為時移世變,也由於職業之故(他先是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文藝辦公室擔任行政工作,以後又“支邊”來到寧夏當出版社的編輯),劉和芳先生的詩歌創作處於停頓狀態,直到進入社會主義新時期,劉和芳先生才又恢復了詩的創作。值得注意的是,收在這本詩文集里的絕大多數詩作,都寫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這和劉先生的散文創作的高潮期是同步的。與他的憶舊和懷念類主題佔據主要篇幅的散文創作不同的是,劉先生近二十年來的詩歌創作內容更多的是對現實的熱切關注和對人生的深長思索。
於是,在北戴河的海灘上,我們讀到一個渡盡劫波之後的知識者面對無邊大海時的躍動的情思(《北戴河抒情》《北戴河抒情〈續篇〉》);在朔方黃河岸邊、古塔之下,我們聽到了傳達著新時代心聲的黃河濤聲和悅耳的風鈴之聲(《朔方風情畫》);在小橋流水人家的姑蘇城,我們看到了一幅幅濃淡相宜的水墨山水畫(《姑蘇行》);在《無題》《我願意做一棵小草》《人生詠嘆調》《瞬間的沉思》等詩作中,我們讀懂了作者對生活的新鮮總結和發現,領悟了人生的許多真諦。劉和芳先生是熱愛生活的。他的心裡滿溢著老一輩知識分子對祖國、人民,對新的時代的感激和讚美之情。在他的詩里,看不到烏雲密布的天空,聽不到陰風凄厲的怒號。有的,只是發自肺腑的濃濃的愛意,是一片溫暖如春的明麗與燦爛。不錯,劉先生這一代人已經經歷了過多的苦難和憂患。也許,相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他們更願意麵對太陽下的風景和春天生機勃勃的原野。不必責備他們對於苦難的超脫和某種程度的有意“忘卻”,或許,這裡面真的蘊藏著人生的大境界和難以言說的智慧。我和劉和芳先生常常是在他的辦公室里見面的。
幾年前,他在一間嘈雜的大屋子裡佔有一個小的角落。現在,他終於擁有了相對安靜的一間辦公室。每次到出版社去訪他,寒暄之後,劉先生總是靜靜地坐在那裡,很平和地說著話。我經常自問,在一間嘈雜的大辦公室里,在電話鈴聲和進出人們的頻繁干擾之下,我能心無掛礙地埋頭工作嗎?答案是:不能。而劉先生就是在那樣的環境中,默默地編輯著一期又一期的《出版動態》。於是,我明白了何以劉和芳先生的詩文當中總是瀰漫著一種溫和之氣。是的,與我這一代人相比,劉先生這一代人經歷了太多的人世滄桑與憂患。然而,當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心底波瀾轉化為文學創作時,劉先生這一代人的筆下卻往往流淌著動人的溫情。他們總是以敦厚之心去諦視生活,用一種感恩的情愫去敘述描寫生活。在劉和芳先生的詩文中,沒有我們這一代人獨擅勝場的顧影自憐、灰色頹敗,有的只是一顆善良的心所感受到的生活之美、人性之美。人生的生死勞苦在他的審美世界里縮小了,變淡了。所有的磨難、困苦、不幸、悲傷,都只是晴空里的一絲流雲,陽光之下一株小樹的陰影。於是,人生的滄桑憂患便不再是心靈世界的困擾,而是報告黑暗過去曙光初現的曉聲。

圖書目錄


散文編
江邊
祖母的樂士
方桌情結
家庭氛圍——孩子成長的關鍵
養兒子也好
“五四”:一個老共青團員的回憶
過把癮
憶往昔崢嶸歲月
夢回少年憶同窗
相見時難別亦難
承天寺前憶故人
人間自有真情在
以文會友話當年
情凝筆端任揮灑
一支史筆寫春秋
我和《星之海》的始終
建社初期的日日夜夜
銀南舊事
結緣西海固
奇特險峻的金山嶺長城
端午時節話粽子
雜感三題
夏衍同志二三事
我所認識的夏衍同志
憶夏衍
三訪冰心
我和周而復先生的交往
曲一篇文章引起的——憶戈寶權先生
談茹志鵑及其作品
謝鐵驪軼事
黃文翔與“九趣書法”
別具一格的兒童文學——評《當代女作家兒童小說選》
童心·詩心·愛國心——談聖野和他的《寫在早晨的詩》
……
詩歌編
附錄